周賽軍 鄧仁健
(湖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湖南·湘潭 411201)
“新工科”可以理解為科學、應用科學、工程科學和工程實踐的創新和進步、不同學科交叉與交融,所形成的新型工程學科或領域、新范式和新工科教育等綜合概念。天津大學校長鐘登華院士指出新工科的內涵是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調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培養未來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以下簡稱給排水專業)是工科中與工程緊密結合的專業之一,更需要培養創新、創業能力強,適應能力快的卓越工程技術人才。
為了滿足“新工科”專業建設的要求,給排水專業對實踐環節的教學要求也越來越高。實習教學是給排水專業教育教學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其目的是使學生了解給排水工程建設的通用程序以及設計階段的要求與設計深度,掌握城鎮給排水工程和建筑給水排水工程設計內容、步驟與方法,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工程中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實習教學直接關系到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也與他們未來職業發展規劃緊密相關。
湖南科技大學給排水專業培養方案中專業實習類型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每年的實習教學任務安排困難較大,所采取的實習方式是教師帶領學生集中實習的模式,這種傳統的實習模式已跟不上“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要求,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實習時間安排不妥當。給排水專業認識實習安排在第4學期末(時間只有1周)采用集中實習的模式,學生基本上沒有學專業課,對其實習目的不明確、實習內容茫然不知所措,實習效果較差;生產實習安排在第6學期(17-18周)采取集中實習的方式,學生實習完后還得回校參加期末考試,在實習過程中還惦記著考試,另外與實習內容密切相關的核心課程如《給水水質工程學》《排水水質工程學》《給排水管道系統》開設在第五學期,實習時基本忘得差不多了,實習的效果很難保正;畢業實習安排在第8學期1~4周,實習方式采用分散實習,一般是學生自己尋找實習單位,實習時缺乏學校指導教師的督促與指導,另外部分學生要準備碩士研究生復試,心思沒放在實習上,有的學生基本上是找單位出了張證明就算進行了畢業實習,所以實習效果較差。
(2)實習資源與平臺缺乏。學校層面“重掛牌,輕建設”實習基地現象比較嚴重,對實習基地建設質量很難保障,能滿足學生實踐教學的實習基地少之又少,此外很多實習企業礙于人情才接受實習生,企業基于某些原因對合作缺乏熱情與動力。
(3)實習目標與內容不明確。我校給排水專業學生三次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的內容差別很小,基本上只是實習時間長短的問題,實習目標與內容不明確,缺乏針對性。
(4)教學監控與考核手段單一。實習教學的特點是多樣性與內容的復雜性,對學生實習的監控與考核評價難以到位。目前的實習考核注重學生的出勤、實習日志、實習報告等,形式比較單一,且缺乏對學生實習過程及能力考核方面的內容。大部分學生對實習考核成績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實習日志、報告甚至存在相互抄襲的現象,實習的質量根本無法保障,實習效果也一般。
為鏈接“新工科”的要求,加強給排水專業實習教學,改革學生實習方法,構建了給排水專業實習教學模式(圖1),以提高學生的實習興趣和學習效果,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構建給排水專業實習教學新模式,同時制定了實施方案。

圖1:實習教學模式
2.2.1 調整實習時間,改革實習模式
我校認識實習采取指導教師帶領學生到現場(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建筑工地)進行集中實習的模式。認識實習安排在第四學期末,學生專業課還沒開始上,學生頭腦中基本沒有建立專業術語的概念,我們實習指導教師在實習前兩天利用實習動員的機會帶領學生學習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的常用工藝流程,初步建立給排水專業術語的概念,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習效果。專業認識實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校外實踐,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同時問題也較多。指導教學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應該耐心解答,同時可以引入思政內容,讓學生建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使學生獲得實習的成就感,也可為生產實習與畢業實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我們在認識實習后所進行的專業課學習過程中引入了過程實習。過程實習既是集中實習的有益補充,也是提高學生實習效果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集中實習與過程實習相互促進,集中實習時學生建立了本專業的感性認識,過程實習是根據專業課學習過程中安排的有針對性的實習,例如學習到過濾這一章節時,帶領學生到實驗室進行濾池模型實驗,讓學生了解普通快濾池的構造及濾池的運行情況,這樣的過程實習會讓學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于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將兩個實習合并進行,第六學期末及暑假時間較長,學生可以系統了解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建筑給排水的運行管理。實習動員時強調:生產實習是強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畢業實習是訓練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習模式采用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相結合的原則,即全部學生參與集中實習(時間2周),集中實習結束后學生根據自己的就業方向與畢業設計方向聯系實習單位(學生找不到實習單位的實習指導教師幫忙聯系)進行分散實習,分散實習過程中實習指導教師進行全過程監督。這種實習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部分同學通過實習后與本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
2.2.2 建立穩定的實習資源平臺
建立穩定的實習資源平臺是保障學生實習效果的前提。“新工科”建設要求重視學科專業與產業、企業部門的聯系。給排水專業實習環節的有效實施需要與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設計院、施工企業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我校與九華污水處理廠、湘潭河東第一污水處理廠、湘潭河東第二污水處理廠、河西污水處理廠、湘潭市中環水務、粵鵬環保、湘潭市建筑設計院、湘潭市規劃建筑設計院等企業建立了“產、學、研、用”一體化實習基地,但學校與企業之間也存在如下一些問題:(1)某些企業擔心學生的安全不愿意接受學生實習;(2)學生實習紀律性不強影響后續實習的安排;(3)實習指導教師過于依賴企業的指導,學生在實習單位實習時指導教師監督與檢查不到位,學生屬于“放羊式”管理從而實習效果不佳。為消除企業對學生實習的安全顧慮,我們系每年都會替學生購買實習保險。為保證實習基地的穩定性和實習的連續性,學校允許企業像要求職工一樣管理學生,學生按企業的正常工作時間進行實習并接受企業的管理,學生身份也從學生變成職工,達到實習目的的同時多為單位做出應有的貢獻。此外,學生在實習期間,指導教師定期到實習基地進行指導,協調處理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與企業導師進行交流,督促學生按質按量完成實習任務。非實習期間,學院領導與本系教師經常與實習基地進行互動,開展技術交流,如邀請實習基地技術人員到學校進行技術交流、參與畢業設計指導及畢業答辯,推薦畢業生到實習基地就業等。
2.2.3 實習目標與內容
企業實習是鍛煉和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新型工程人才的重要平臺,企業實習的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同的實習環節有不同的實習目標:認識實習的目標是專業知識啟蒙實習,學生應該建立對本專業的總體印象;生產實習是專業鞏固實習,強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畢業實習是專業知識運用實習,訓練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實習目標我們編制了學生不同實習環節的實習指導書,比如認識實習指導書的內容:通過給水排水工程的參觀,使學生學習并了解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基本知識、基本內容,讓學生對本專業有個明確的認識和了解,了解本專業的最新發展動態,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建立感性認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2.4 實習考核評價體系
改變傳統的依靠實習日志及實習報告進行實習考核的方法,采用企業導師與學校指導教師共同考核、評價。企業導師對學生的評價占總成績的50%(任務完成占10%,職業素養15%,崗位技能15%,考勤10%),學校指導教師評價也占50%(實習日志20%,實習報告15%,實習答辯15%)。構建多樣化的實習考核評價體系,強調實習的“過程化”評價。
“新工科”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具有理論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實習是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為跟上新形勢下的“新工科”教育的步伐,我校給排水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才剛剛開始,目前還處于摸索階段。針對我校給排水專業傳統實習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認識實習采用集中實習為主、過程實習為輔的方式,生產實習與畢業實習采用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相結合的原則,可以有效提高該專業的實習效果,有利于培訓學生動手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快速適應社會工作崗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