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婧
(四川音樂學院圖書館 四川·成都 610021)
1984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之后各個地區高校逐漸開展文獻檢索課程,而現在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文獻檢索課程教學模式也由過去傳統的工具書檢索及數據庫檢索為主向更廣泛的途徑發展。四川音樂學院2007年開始持續開設音樂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依托于本學科的特點,“音樂文獻檢索”又可稱為“音樂信息檢索”。是指從文獻群中查找特定需要的音樂文獻信息的全部活動過程,故亦稱音樂信息檢索。不僅包含音樂文獻的獲取及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也包含對音樂信息的檢索能力,它包括音樂信息意識、音樂信息獲取能力、音樂信息倫理道德等內容。音樂文獻由于其專業性強、分類多,涉及語種龐雜、具有大量聲像文獻等特點,系統掌握檢索技術不易,另外由于音樂院校的專業特點,學生對文獻檢索課程的重要程度認識不足,有些音樂院校沒有開設此課程,有些音樂院校為本科的選修課,這就導致音樂學院中只有極少部分學生才具備信息檢索意識。
目前文獻檢索課程在十一所音樂院校開設情況也參差不齊,列表顯示文獻檢索課程在各音樂院校開設現狀:(見表1)。

表1
十一所音樂院校的本科培養方案,基本每所學校都對理論專業的學生提出要掌握文獻檢索基本理論方法。例如中國音樂學院對音樂學理論方向和音樂科技方向學生的培養要求包括“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星海音樂學院對大多數學生(包括表演專業院系)如:現代音樂與戲劇學院 、藝術管理系、作曲系、樂器工程系、音樂教育系、民族聲樂系、舞蹈學院的本科培養方案都包含有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及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哈爾濱音樂學院要求音樂學系學生熟練運用文獻檢索與閱讀、田野調查、口述史采訪等基本研究方法,逐步掌握讀書筆記、調查報告、書(樂)評、文獻綜述四種文體的寫作規范,能確定研究方向,能夠獨立撰寫專題論文和畢業論文。這些都離不開對文獻檢索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在這種情況下,音樂文獻檢索課程仍然沒有在音樂院校的大學校園內普及開來,經過分析有以下幾個原因:
音樂院校由于其專業性質,普遍認為使用文獻檢索較多的院系為音樂學系、作曲系、音樂教育系等涉及音樂理論為主的院系,而表演專業的學習目標以專業表演為主,因此常忽視文獻檢索課程的開設。雖然各音樂院校的本科學生培養方案里都對學生的音樂文獻檢索能力有所要求,但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十一所音樂院校中,只有不足一半的院校開設有文獻檢索課程,幾乎所有院校都是將文獻檢索課程設置為選修課,只有音樂學系這類音樂理論專業會稍微重視一些。例如西安音樂學院曾將此課程設為91級-96級學生大四時的全校必修課,后來過度為音樂學系必修課,最后改為全校選修課。音樂學系則開設了針對本專業學生的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課程。上海音樂學院則只是音樂學系對本系的本科生開設了音樂文獻研讀與研習課程。四川音樂學院1993年胡楊吉老師撰寫了論文《音樂院校開設文獻檢索課的基本構想》,2002年圖書館郭小林館長和胡揚吉老師合著了《音樂文獻學與音樂文獻檢索》,提出了音樂文獻檢索的概念,之后四川音樂學院圖書館就開始探索進行音樂文獻檢索的教學。開設的音樂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為學期選修課,從2007年開始進行不間斷上課,上課人數為15人-90人不等,無論選修人數多少,都保證課程持續進行,受眾群體雖然為全校本科生,在最初幾年的選課學生中,理論專業學生所占比率大于表演專業,近些年,表演專業的學生選課率呈逐年提高趨勢,通過多年文獻檢索課程的積累證明,具備音樂文獻檢索素養對表演專業學生同樣重要。因此,音樂院校應該對文獻檢索課程引起足夠重視,文獻檢索課程就是同學們學習提高的重要工具,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學院只有引起足夠重視,加強學生文獻檢索能力的培訓,才能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為其學習完善自身和未來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一方面,音樂文獻檢索是交叉學科,需要教授的老師既懂音樂專業知識又要了解圖書情報知識、計算機知識,三者有效結合才能使音樂文獻檢索課程達到優質的效果。對外語的掌握也是多多益善。如果單純按照情報學或圖書館學模式進行教學,與學生專業結合不緊密,學生難產生興趣,難體會到文獻檢索的奇妙之處。計算機知識掌握不夠,當學生有疑難求助老師時,不能及時解答給予幫助。語種掌握的少,在教學以及檢索過程中就會受限。這些都會影響教學效果。目前四川音樂學院下增設了美術專業,設計專業,學習文獻檢索學生專業的增加要求授課老師也要不斷補充相關專業知識,才能根據學生專業情況把文獻檢索課程教好。而音樂院校中要么是音樂專業人才,要么是圖書館專業人才,要想找到知識比較全面又具有愛心責任心的老師比較困難,因此有些院校就不再針對全部學生開設這門課程。
另一方面,音樂院校即便有這類師資,由于音樂文獻檢索不是專業課程,歷來對音樂文獻檢索課程認識的誤區,在大多數院校只是輔助的選修課,常被放在無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老師們不愿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備課、授課。因為教學效果不能像其他專業課一樣,馬上通過演出等渠道獲得榮譽,只是“潤物細無聲”,即便是大大助力于學生的學習、寫作、創新、科研,但教授這類課程的老師在辛苦工作后,很容易缺乏價值認同感。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院校就試用、購買一些信息素養相關數據庫,里面會有一些教授檢索技巧的小視頻,講授一些知識點和案例。學校希望學生通過這些數據庫或者網絡相關課程自行學習。這樣的數據庫只可作為補充,或對沒有開設文獻檢索課程的院系臨時彌補,這樣的學習也很難讓學生的信息檢索知識系統化。很多學生,如果沒有信息意識根本就不會主動去學習這類知識。
大多數學生認為只有需要寫論文時才會用到文獻檢索,尤其是表演專業同學,認為花費時間學習文獻檢索用途不大。由于認知偏差,學生并不知道自己缺乏這類工具型知識,主動去了解并學習文獻檢索的人仍然較少。2020年疫情期間西安音樂學院就針對研究生導師開設了《文獻檢索與學位論文寫作的關系》的培訓,研究生導師們具備正確的思想理念,才能正確引導學生具備文獻意識、信息意識。很多同學在本科學習期間并沒有接觸過文獻檢索相關內容,讀研究生期間需要寫論文,臨時抱佛腳,在網絡上找各種方法帖,從網課上找文獻檢索相關課程學習,解決一時燃眉之急,并不能讓自己的文獻檢索知識系統化,對其專業的幫助也極其有限。因此,文獻檢索課程應該從大學階段開始,貫穿至研究生,這樣才能助力于學術使學習之路更暢通。2018年四川音樂學院開始針對社科學院研究生開設有《文獻檢索》必修課程,對學生如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發現知識盲點,查找管理文獻,撰寫論文等方面效果顯著。目前由于教室緊缺還沒有對研究生全體學生開設相關課程。
表演系同學在琴房和排練室的訓練時間較多,認識缺失讓很多學生認為,他們所接觸的文獻檢索用途就是找樂譜、查文章,當有需求時求助圖書館老師,也可以通過網絡購買解決。豈不知,文獻檢索不僅是一門技能,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學習了文獻檢索知識就學會了如何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學習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文獻檢索相關課程可以開拓解決問題的思路,無形中增強了學習能力對于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拓寬視野起到積極作用。
在四川音樂學院圖書館開設的音樂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中,很多同學在學習文獻檢索的過程中思路打開,獲得學習的靈感和啟發,有的同學在文獻檢索中發現自己的真正興趣點,考研究生會更換專業,考取自己喜歡的專業;有的同學通過文獻檢索又自學了打譜、計算機編程;有的同學通過文獻檢索學習了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等語種;有的同學通過文獻檢索找到了國外的導師和進修學校;有的同學通過文獻檢索,搜集形成了一套自己專業書籍和樂譜的云盤庫,方便自己使用還給其他同學提供資料支援。這些都是同學們學習文獻檢索課程后的收益。行動來源于思想,只有正確的思想認知做指導,認識到文獻檢索能力的重要性,才能有意識去補充、加強這方面能力。
音樂專業同學由于數學基礎差、思辨能力、邏輯分析能力相對較薄弱,因此在授課中,純理論內容很難被學生吸收消化。四川音樂學院由于本部校區面積有限教室緊缺,最近的疫情導致文獻檢索課程改成網絡授課,網絡授課發現以下問題:
(1)學生難以長時間集中精力,教學效果打折扣。解決辦法是在第一次課時就要給學生講明文獻檢索課程的重要性以及學好文獻檢索對自身的幫助,激發學生內在驅動力,由被動學習改成學生主動學習。在上網課的同時,80%的同學主動要求能在上課時間見到老師,有問題可以隨時當面咨詢,因此創造條件利用圖書館的空間優勢,充分利用圖書館的自習室功能,給學生上課,線上線下同時進行。面對面的課程,同學們都覺著效果更好,不僅注意力集中效率高,還有利于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在老師指導下進行,事倍功半。因為每一次檢索任務都是經驗的積累,當檢索遇到瓶頸時,如果老師在旁邊及時引導,則可以讓學生馬上嘗試轉換思路,通過其他途徑解決問題,沒有實踐,或者老師沒有及時指導,學生多數很難知道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檢索技能。通過每次的檢索實踐,可以讓學生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當學生檢索任務失敗或者效果不好時,教師需要幫學生分析檢索效果不好的原因:是因為基礎知識不扎實?檢索邏輯式不正確?檢索詞不夠準確?檢索詞范圍過窄?檢索思路固化?樂譜檢索時,是否使用原文?是否局限于某一種途徑的檢索?每次信息檢索實踐的總結是培養學生檢索意識的關鍵步驟,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提升檢索技能,而且讓音樂信息檢索的意識在學生頭腦中扎根。
(3)對學生因材施教,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小班上文獻檢索課程效果更好。經過多年上課經驗發現,選修課人數越少效果越顯著。在同學們沒有信息意識的時候,需要老師針對個人情況進行輔導效果好。但由于學校教室師資等實際情況,選課人數難免會達到上限,當上課人數超過40人時,效果則會有所折扣,為避免這種情況,當上課人數眾多時,則需要在班級中分組進行授課、實踐,每個小組選出兩個組長,當個別學生在上課時走神有忽略掉的知識點時,團隊其他成員可以幫助補充,實踐時檢索思路也會有所碰撞,在團隊實踐中不僅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還可以豐富檢索思路,互相促進、取長補短。
在音樂院校開設文獻檢索課程,必然涉及計算機、邏輯、多語種等內容,而大部分音樂院校并沒有相關配套課程,這些內容即便是以選修課方式開設,也對同學的幫助會很大。當學生們在學習音樂文獻檢索課程產生興趣時,會主動探求學習計算機編程知識、外語、邏輯學等相關知識,而學校沒有此類課程,學生只能從網絡或者其他途徑去學習,沒有外力的約束和促進,很容易拖沓,本該掌握的知識沒有掌握,興趣過去后不再問津。如果有相關配套課程,對學生的整體素養會有協同提高。效果比過去按部就班教授技術要好很多。學生以用為主的學習主動探求自己知識盲點,學習了哲學邏輯學更容易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對于一些檢索知識有選擇性吸收利用。并逐漸歸納形成符合自己學習習慣的檢索知識,在遇到困難時就不會輕言放棄,而是想方設法去找解決方案。
四川音樂學院自從開設音樂文獻檢索課程以來,經常會有同學發現自己的知識缺陷,想補充哲學、邏輯學、計算機等科目的知識,因此有些學生就會去附近院校川大旁聽相關課程,網絡課程只能作為入門或者補充,如果音樂院校也開設了相關課程,對學生的學習和未來就業也增加了更多的選擇性。
了解了音樂院校目前文獻檢索課程開設的現狀,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各院校引起足夠重視,有意引進相關師資,加大宣傳力度,科學開設文獻檢索課程激發學生興趣,院校開設好相關配套課程,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和科研,對增強學生在社會的競爭力、加強學院的發展都會有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