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剛 劉博


【摘 要】 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105例慢性胃炎患者開展臨床研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劃分對照組(n=52,西藥常規治療)和觀察組(n=53,西藥常規治療+附子理中丸配合針灸治療),比較兩組幽門螺桿菌(Hp)清除率、根除率、不良反應發生率、中醫證候積分、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Hp清除率、根除率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臨床療效更為顯著,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慢性胃炎中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Hp清除率高,不良反應低,臨床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關鍵詞】 慢性胃炎;附子理中丸;針灸;臨床療效;幽門螺桿菌
【中圖分類號】R573.3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1007-8517(2021)11-0120-03
慢性胃炎是一種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其屬于臨床常見病,誘因即Hp感染或長期飲酒、濃茶、濃咖啡等刺激性物質,使胃黏膜保護屏障遭到破壞,嚴重危害患者健康,需及時治療[1]。慢性胃炎在中醫學領域被稱作胃脘痛,表現為胃脘部位疼痛,往往伴有痞滿、脹悶、噯氣、納呆等癥狀。在中醫領域,附子理中丸常被用于慢性胃炎患者中,其主要成分有制附子、黨參、炒白術、干姜、甘草等,具有驅寒溫陽、健脾補氣功效,在腹部疼痛、腹瀉、脾胃虛寒等治療中,臨床療效顯著,能夠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同時,還需輔之以針灸治療,使臨床效果進一步增強。筆者采用西藥聯合附子理中丸配合針灸治療慢性胃炎,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05例慢性胃炎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方式,分對照組52例和觀察組53例。對照組男女各26例;年齡23~71歲,平均年齡(47.42±3.16)歲;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53±1.44)年。觀察組男性28例,女性25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46.33±2.87)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51±1.36)年。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病理活檢顯示固有腺體萎縮,即可診斷為萎縮性胃炎;依據病理結果及內鏡表現,判斷萎縮范圍、程度。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臨床癥狀、體征與慢性胃炎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9)[1]符合;②慢性胃炎診斷的金標準即纖維胃鏡與組織病理活檢;③患者自愿參與配合本次實驗。排除標準:①胃十二指腸黏膜潰瘍;②心、肝、腎等功能不全;③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4 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藥常規治療,安排患者口服阿莫西林(生產企業:澳美制藥廠;批準文號HC20130016;用法用量:口服,每天3次,每次0.5 g)+克拉霉素(生產廠家: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10960227;用法用量:口服,每天2次,每次250 mg)+甲硝唑(生產企業:武漢武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1744;用法用量:口服,每次0.6 g,3次/d),每個療程2周,共計治療1個月。
觀察組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附子理中丸(生產廠家: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藥廠;國藥準字Z11020053)配合針灸治療,口服,每次1丸,每天2~3次。合并腹瀉患者,加用茯苓10 g,每天1劑,共治療7 d。針灸治療:取俯臥位,選定脾俞穴、胃俞穴、大腸俞穴,取無菌針灸(生產廠家: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規格:0.35 mm×40 mm),用75%酒精棉球消毒皮膚,針尖向內下方斜刺,直至得氣,針脾、胃俞時針感能夠放射至胃脘部或上腹部。采用平補平瀉法,不留針,以疏通為主。仰臥,取上脘穴、中脘穴,梁門穴、天樞穴、內關穴、合谷穴、足三里穴、梁丘穴、沖陽穴、公孫穴,除沖陽穴采用補法外,其余均采用平補平瀉法,留針15 min,每天治療1次,每個療程7 d,休息3 d,連續治療3個療程,共計治療1個月。西醫常規治療同對照組。
1.5 觀察指標 ①Hp清除率、根除率[2]:Hp清除指治療14 d后復查胃鏡顯示Hp轉陰;Hp根除指停藥30 d后復查,Hp顯示陰性。Hp清除率=Hp清除例數/總例數×100%。Hp根除率=Hp根除例數/總例數×100%。
②不良反應:惡心嘔吐、輕度腹瀉、口干、嗜睡。不良反應發生率即用百分數表示不良反應例數與總例數之比。
③中醫證候[3]:肝胃不和、肝郁脾虛、脾胃虛弱、脾胃濕熱、胃陰不足,單項分值0~4分,分值越高,提示中醫癥狀越嚴重。
1.6 療效判定 按照《中醫病癥診斷與療效標準》[4]判定臨床療效。痊愈:疼痛消失,Hp轉陰,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正常;顯效:疼痛減輕,Hp呈陰性,胃鏡檢查提示胃黏膜基本恢復正常;有效:疼痛些微減輕,Hp呈弱陽性,經胃鏡檢查,胃黏膜病變范圍縮小;無效:經治療,臨床癥狀未有任何改善,Hp陽性,病變黏膜范圍無變化,甚至擴大。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7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中提及的數據均錄入Excel表格用統計學工具(版本:SPSS 23.0)讀取。計數資料以例及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提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Hp清除率、根除率比較 觀察組Hp清除率、Hp根除率均比對照組高,組間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惡心嘔吐、輕度腹瀉等不良反應發生率均比對照組低,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2.3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觀察組的中醫證候積分明顯比對照組低,組間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體見表3。
2.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4。
3 討論
慢性胃炎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各類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在各類型胃病中,其發病率居于首位[5]。其中,絕大多數患者因幽門螺桿菌(Hp)感染所致。Hp是一種單極細菌,形態為螺旋形、彎曲、多鞭毛、末端鈍圓,其通常以弧形、螺旋狀等附著于胃黏膜上皮細胞表面,倘若發生胃黏膜感染,會引起多類生理、病理變化,形成潰瘍。在消化內科,慢性胃炎較常見,發病原因包括Hp感染、刺激性物質、口腔、咽部慢性感染、膽汁反流、生活不規律等[6]。既往臨床上以西醫治療為主,阿莫西林是一種常用半合成青霉素類廣譜β-內酰胺類抗生素,半衰期長,在酸性環境下處于穩定狀態,該藥物在胃腸道內的吸收率高達90%,具備非常強的殺菌性及細胞膜穿透能力;克拉霉素是一種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耐酸性強,組織滲透性好,藥物在體內濃度高,作用時間長;甲硝唑能夠對厭氧菌引起的系統或局部感染進行有效治療和預防[7]。雖說,常規西藥治療臨床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抑制胃蛋白酶、胃酸分泌等,消除Hp,有效保護患者的胃黏膜,但是,在長期用藥過程中,很容易增強Hp耐藥性,導致臨床療效大打折扣,甚至在用藥過程中,患者難免會出現惡心嘔吐、輕度腹瀉等不良反應,對其健康不利。中醫強調益氣健脾、活血化瘀,臨床療效顯著,Hp根除率高。
在中醫學領域,慢性胃炎被納入“胃脘痛”“痞滿”等范疇,該病由飲食不節、情志不暢、勞倦過度所致,病程長,導致正氣虧損,以脾胃虛寒型為主,臨床表現為脹滿、噯氣、泛酸等。雖在胃部發病,但其發病機制與肝、脾、腎等相關。附子理中丸的主要成分包含制附子、黨參、炒白術、干姜、甘草等,輔料為蜂蜜。該方劑出自《太平惠民合劑局方》卷五,具有養胃氣、溫脾散寒、止瀉止痛作用。制附子的功效為散寒止痛、補火助陽等;白術則能夠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與甘草等配伍,能夠達到滋補脾胃的效果;干姜的作用在于溫中散寒、燥濕回陽、通脈溫肺;甘草能夠補脾和胃,益氣復脈,并且,對上述諸藥起到調和作用。現代藥理學[8-9]證實,服用附子理中丸之后,能夠使胃腸蠕動加快,對胃液游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活性進行有效抑制,可保護、修復胃黏膜,同時,其對Hp敏感度高,使Hp活性顯著降低。干姜可抗炎、殺菌,利于修復糜爛。甘草除了對機體免疫力進行改善之外,對胃粘液分泌也有促進作用,以此對胃黏膜形成保護,抑制胃酸分泌,使胃腸平滑肌痙攣得到有效緩解,達到良好的殺菌抗炎效果,消除Hp。有研究[10]表明,附子理中丸能夠增強小鼠的耐寒能力,對醋酸引起的小鼠腹痛有鎮痛效果,其還能夠明顯拮抗腎上腺素、乙酰膽堿對家兔離體腸管的作用,雙向調節離體腸管運動狀態,即明顯拮抗腎上腺素引起的回腸運動,抑制乙酰膽堿所致的回腸痙攣。內關為心包經的絡穴,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里,少陽經乃氣機樞紐,針刺內關穴能夠對脾胃之氣機的升降進行有效調節,達到理氣和胃寬胸效果。上脘、中脘、梁門都位于胃脘部,作用在于健運脾胃,調理中焦氣機,其中脘穴為胃之募穴,且為八會穴之腑會,可和胃健脾,降逆散寒止痛,足三里穴位足陽明胃經的下合穴,能夠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止痛,可有效治療胃脘部疾病。針刺足三里穴、中脘穴,可增強身體免疫力,解痙止痛,使胃壁循環得到明顯改善,加速胃黏膜修復。結果顯示,觀察組Hp清除率、Hp根除率分別為92.45%、86.79%,明顯較對照組的73.08%、63.46%低;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僅3.7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9.23%;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8.11%,顯著比對照組的845.62%高,兩組之間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價值(P<0.05),提示應用西藥聯合附子理中丸配合針灸治療慢性胃炎,能夠改善患者的中醫癥狀,有效清除Hp,臨床療效顯著,對病情恢復非常有利。
綜上,依據慢性胃炎臨床癥狀、特點,采用西藥聯合附子理中丸配合針灸治療,能夠有效清除Hp,不良反應低,說明該治療方式有效,具有臨床推廣價值。受限于實驗時間、樣本數量,本次研究尚存在缺陷,諸如普遍性等不足。未來一段時間,將搜集整理更多臨床慢性胃炎病例資料,進行中西醫治療對比,為臨床治療慢性胃炎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雜志社,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等.慢性胃炎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9)[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20,19(9):776-782.
[2]謝勝,李娟,李建鋒,等.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指南系統評價[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9,37(2):263-269.
[3]陸為民. 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特色療法[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2.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
[5]徐珊. 慢性胃炎證治[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6]胡伏蓮. 幽門螺桿菌感染診療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
[7]湛朝果, 蘭靜, 周艷,等. β-內酰胺類抗生素對聚磷菌最小抑菌濃度的影響[J]. 天津理工大學學報, 2018, 34(3):53-56,60.
[8]劉曉川, 王靜, 郭敏, 等. 四聯療法后延長質子泵抑制劑和鉍劑治療對胃炎患者幽門螺桿菌根除效果的影響[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9,18(10):1064-1068.
[9]高天慧, 張臻, 章津銘, 等. 附子理中丸研究現狀及“毒-效”關系探析[J]. 中藥與臨床,2017,8(2):74-77.
[10]劉冬梅. 溫中健脾第一方 理中丸[J]. 中醫健康養生, 2018,4(6):28-29.
(收稿日期:2020-12-07 編輯: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