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曄珺
摘? ?要: 立德樹人強調美、德、智、體、勞教育并行,在學生學習生活中予以融入,發揮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科學育人優勢,給予學生和諧發展支持。其中,勞動教育作為助力學生行為習慣、思想態度、價值觀念全面發展的教育形式,既是立德樹人的一部分,又是課程開發的關鍵,旨在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本文通過探析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完善措施,攻克課程開發難關,提高勞動教育質量,指引高校學生和諧發展。
關鍵詞: 新時代? ?高校勞動教育課程? ?評價體系
課程開發成功與否關乎教育質量的高低,高校課程開發要投入諸多人、物、財,是對固有課程內容、育人標準、教育思想、教學手段的揚棄,在凸顯本校教育優勢的同時解決育人問題,保障教育活動契合新時代要求,實現教育改革目標。課程開發質量的評述過于抽象且主觀,對課程體系發展缺乏指導作用,在此背景下課程評價體系應運而生,旨在定性、定量得出課程開發評價結論,指導優化課程開發體系,為科學育人奠定基礎。基于此,為提高現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開發質量,探析該課程評價體系完善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一、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完善的必要性
1.優化整合勞動教育資源
高校勞動教育課程既具有理論性又具有實踐性,保障勞動教育能為學生個人能力發展、專業技能發展、社會責任感等素養發展給予支持,突出課程綜合性、生本性、專業性、社會性,這就需要高校針對勞動教育課程進行評價,明晰有關課程的不足之處,結合評價結論調配教育資源,使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內容更加充實,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目標。
2.實現“金課”代替“水課”目標
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評價將“金課”標準納入其中。從內容上講,有關課程容量要適中,具有時代性、人文性、科學性,邏輯清晰、重點突出,能為教師設計良好勞動教育方案提供條件;從理念上講,要突出高校學生勞動教育主體地位,還要加強立德樹人,響應教育改革號召,融入多元智能、能力導向等先進理念;從技術上講,勞動教育課程要為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高新科技留有一席之地,為數字化課程改革活動順利開展鋪平道路。基于此,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持續完善可實現“金課”替代“水課”目標,提高勞動教育質量。
3.保障師生同步發展
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客觀公正,指出課程開發中的薄弱環節,利于教師發現教育短板并予以調整,根據課程評價結論填充、篩選、刪減勞動教育內容,使之更具教育意義。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的客觀表現就是學情,是教師推進課程改革工作的動力來源,教師在掌控學情的基礎上驅動課程評價體系,確保勞動教育課程能調動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端正勞動態度、養成勞動習慣,繼而提高高校學生的勞動素養[1](122-123)。
二、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完善的關鍵
1.穩定性
課程評價體系穩定是富于有關評價標準、內容、目的、活動權威性的基礎性條件,若該體系搖擺不定,將喪失評價課程優劣功能。需要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穩定,推行“評價資料搜集——評價內容制定——內容優化——決策層審批——系統性推進”體系,一旦決策層審批通過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需在該體系加持下接受評價,評價標準、目的、內容等細節不因主觀意愿發生轉移,外界力量無法干擾課程評價,評價活動有序進行,客觀反饋課程優劣,為本校勞動教育課程持續開發提供依據。
2.生本性
課程建設要為學生全面發展服務,勞動教育課程亦是如此,為此高校課程評價體系需突出生本性,從學生年級、專業、思想意識、行為能力等角度出發深入分析,確保教師掌握學情,可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心理狀態、綜合素養完善課程評價體系,保障勞動教育課程經過評價可折射學情及學生學習訴求,以此為由做好課程資源選擇、刪減、擴充工作,使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能被學生所接納,在該課程指引下增強自身勞動素養[2](93-101)。
3.發展性
新時代對勞動的定義更為復雜,除體力勞動外,腦力勞動、創造性勞動、服務型勞動、公益性勞動、報酬性勞動等概念不斷豐富,在深挖勞動內涵的同時使高校勞動教育有更多可能性,為此高校需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勞動教育及課程評價體系,保障勞動教育課程經由評價能與時俱進,助力學生解讀新時代勞動理念,涌入新時代勞動浪潮,將勞動教育與“雙創”活動關聯在一起,在創新創業勞動中實現學生個人價值,使高校勞動教育更有意義[3](107-110)。
三、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完善措施
1.針對課程評價框架進行完善
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框架主要由考核環節、支撐畢業要求、課程目標、評分比例構成,作為課程評價量化依據具有實操性,該框架優化前率先依據高校課程支撐畢業具體要求樹立課程目標,而后解構目標并規設考核環節,根據考核內容、重要性等方面制定相應考核分值,分值與考核環節相對應,并在此基礎上予以分解,體現在勞動教育課程評價各個環節,保障課程評價框架細致入微、扎實穩定、系統全面。通過對課程評價框架完善流程進行梳理可知,勞動教育目標是重中之重,關乎定性、定量評價框架設計成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目標需圍繞“雙創”設立,結合專業、學科積極展開專業服務、實習實訓、勤工助學、社會實踐等勞動教育活動,重視新工藝、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術的應用,在勞動中創造性地解決具體問題,增強高校學生勞動意識,累積職業經驗,提高“雙創”能力,端正擇業觀,形成到艱苦地區奮斗理念,明晰實干興邦、空談誤國道理,培育服務素養,能在國家危難關頭做出貢獻,繼而在正確課程目標加持下保障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框架科學穩定,為合理展開課程評價活動奠定基礎。
2.針對課程評價方法進行完善
以往高校勞動課程評價多采用判斷、選擇、分析、綜合等題型,同時將課堂表現及期末考試視為評價方法,形成性評價、半期測試等方法較為少用,有些高校雖運用多種評價方法,但期末考試占比較大,其他評價結果占比較小。新時代以理論知識考查為主的課程評價方法滯后性不斷凸顯,無法培育學生各項能力,為此勞動教育課程需在科學運用傳統評價方式的前提下予以完善,發揮能力考查作用。例如,高校可用復合型評價取代結束性評價(期末考試評價),將期末考試評價視為復合型評價一部分,與半期考試、實踐考試、平時作業共同發揮作用,其中實踐考試要在技能競賽、“創雙”活動、社會服務、頂崗實訓等活動中得出結果,在平時作業中設計填空題、選擇題、問答題、小論文等題型,用以檢驗學生勞動教育課程理論知識學習及理解情況,給予教師下一步課程設計支持。除借助人力進行課程評價外,還可發揮“互聯網+評價”優勢,將學生勞動教育課程中的綜合表現錄入信息系統,經由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深入分析,有關結論在能力模型中予以體現,直觀反饋學生“雙創”能力、勞動意識、勞動習慣、專業素養等方面發展動態,同時可反觀教師勞動教育成果,通過課程評價方法創新為教師深耕課程、充實內容、變革教法提供依據[4](67-72,79)。
3.針對課程評價標準進行完善
通過對勞動教育課程評價必要性進行分析可知,經由評價能使師生同步發展,作為師生發展“指揮棒”課程評價標準需持續優化,使之具有時代性、實操性、科學性。這就需要有效把握課程評價標準的“度”,若標準過細將使評價體系變得冗長,教師在評價中投入過多精力,評價結果對課程建設的指導作用有所減弱,若標準過粗評價將存在遺漏之處,則無法反映勞動教育課程全貌,評價結果缺乏客觀性、系統性。評價標準還需清晰明確、公正,易于理解、便于操作。例如,高校針對勞動教育課程“實踐模塊”評價標準進行完善時可分為五大等級,A等級為4.0分,要求學生勞動態度積極,勞動方法得當,積極進行勞動反思,在勞動中能相互幫助,可增強個人能力;B等級為3.2分,學生能有效完成勞動任務,勞動方式妥當,勞動態度端正,能配合他人開展勞動;C等級為2.8分,學生能完成勞動任務,勞動方式相對合理,勞動態度比較端正;D等級為2.4分,學生在勞動中表現不夠積極,勞動較為被動,勞動能力較弱,無法配合或獨立完成勞動任務;E等級為1分,能理解勞動任務但很難完成,勞動態度不端正,勞動能力極弱,較為排斥勞動,無法通過勞動增強個人能力[5](108-112)。
4.針對課程評價要點進行完善
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完善進程中要點主要有兩個,一是學生能理解課程評價體系,二是該體系能動態調整。在勞動教育課程開始前教師要向學生講解本課程大綱,如支撐畢業要求、課程目標、實踐考核關鍵等內容,詳細解釋課程評價體系,如評價方法、評價框架、評價標準等,同時要在開課前明確有關內容。在教學中評價需有實例作為支撐,幫助學生抓住勞動教育課程考評重點,深入體悟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發揮“以評促學”功能,為學生選擇恰當學習方式,積極參與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提高課程目標達成度。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框架、內容、方法、標準合理性的研究活動,需要全體教師共同展開,密切跟蹤評價體系推行效果,定期開展交流、匯總、研討分析工作,反映該體系具體問題,如缺乏可操作性、標準不細致、評價結果與學生發展需求不符等,結合本校學生問卷調查結果,掌握學生勞動能力綜合性發展自我評價情況,將學情、教學實況、具體問題視為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動態發展依據,指引教師提出該體系優化方案,經過討論及審批通過后方可施行,保障該體系穩定性、動態發展性兼顧,實現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升級迭代目標[6](41-42)。
5.針對課程評價理念進行完善
良好的育人理念是營造優質勞動教育課程評價氛圍的基礎性條件,關乎教師及高校勞動教育態度與高度,除在勞動教育課程評價中融入以人為本理念外,高校還需推行其他先進可行理念完善相關評價體系。例如,高校可推行多元智能理論,關注個體能力差異,利于高校將專業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在勞動教育中關注學生語言智能、空間智能、邏輯智能、肢體運作、人際智能、內省智能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側重培育學生的創造力、記憶力、形象力、抽象力,并在課程評價中予以反饋。在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中融入多元智能理論,可改善教師的學生觀與教學觀,積極調整教師的勞動教育目標,變革教育對策,推動勞動教育改革,使教師重視并善待學生差異,從統一、僵化的課程評價思想中擺脫出來,將學生個性化成才需求視為勞動教育及課程評價關注重點之一,通過勞動教育助力學生多元智能優化重組,開發學生潛能,依據學生差異應用多樣勞動教育方法,提高勞動教育課程開發生本性,最終幫助每位高校學生變得更加優秀,落實新時代基于勞動教育的立德樹人目標。
綜上所述,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完善具有優化整合勞動教育資源、實現“金課”代替“水課”目標、保障師生同步發展必要性等優勢。基于此,高校在完善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進程中需緊抓生本性、穩定性、發展性關鍵,完善課程評價框架、方法、標準、要點、理念,保障勞動教育課程評價能客觀反饋學情,給予教師勞動教育改革支持,增強學生能力,助其個性化發展,提高社交能力、“雙創”能力、合作能力,使高校學生成為被新時代認可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杜萍萍.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完善對策探析[J].才智,2020(21).
[2]王琳,張新成,何曉倩.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構建路徑[J].山東工會論壇,2020,26(3).
[3]楊磊.新時代加強高校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與體系構建[J].焦作大學學報,2020,34(3).
[4]溫曉年.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體系的構建[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20,29(5).
[5]梁廣東.新時代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實踐原則及推進理路[J].教育與職業,2020(20).
[6]冉亞清,劉忠榮.構建普通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課程體系[J].科學咨詢,2020(23).
項目基金:本文系2020年南通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設計及評價研究”(項目編號:2020B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