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茹
摘? ?要: 2017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出版,提出了我國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如何更好地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重視。霍華德·加納德在《智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人至少存在七種智能。這本書強調在教育過程中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加納德的多元智能理論運用到語文教學過程中,能進一步加強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 語文核心素養? ?多元智能理論? ?高中語文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有個性的人。學校教育要擺脫只注重成績的傳統教學模式,著力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語文教育過程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應正確全面地認識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當潛移默化地將多元智能有效運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提高教師的語文教學水平,還要有效提高學生各方面的學習水平。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
對于語文核心素養,歷來專家學者都有自己的見解,很難做到一致。自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來,對于語文核心素養有了更權威的解釋,即以下四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提升與發展;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基于專家學者的不同見解,可以看出我國的語文核心素養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外國對于核心素養理論已經有較成熟的發展。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需要與外國的理論相結合。如何結合,加納德的多元智能理論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二、多元智能的內涵
加德納認為,智能是生物生理和心理上潛藏的能力,“即某種群的所有成員,都能夠運用該種群所具備的智力方面的能力”[1](15-17)。他認為人有多種智能。加納德在著作《智能的結構》中提出了每個人至少有七種智能: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1996年,加納德在上述七項智能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第八項智能,即自然觀察者智能。
在多元智能理論中,加納德認為智能并不是理論,而是一種實踐,是具有實踐性的,是動態的。要用理論聯系實踐的方法培養學生。因此,運用加納德的多元智能理論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必將成為一種歷史趨勢。
三、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與多元智能理論的關系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與多元智能理論的關系是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系。我認為語文只是眾多學科中的一門。多元智能理論包括語言、邏輯數學、肢體運動、空間等多個方面。
語文學科雖然只是眾多學科中的一門,但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學科的集中體現,即特殊性原理。多元智能理論涉及綜合領域和各方面的知識,具有概括性,且包含性強。語文核心素養與多元智能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原理。
四、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根據加納德的多元智力理論可以知道,學生在發展過程中能夠展現出不同的智能潛力,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兼顧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較于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來說,在現在的語文教學中,如何將多元智能理論與語文核心素養更好地結合,對語文教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對于教育行業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下面我將從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如何與加納德的多元智力理論相結合角度進行簡單的敘述。
(一)語言智能與語文核心素養的結合。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可以知道語言智能是關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體現離不開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表達,這給了教師在教學方面的啟發。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授課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如:教師在上課時可以與學生互動,提問學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課后作業的布置,培養學生寫的能力。
(二)數理邏輯智能與語文核心素養的結合。關于數理邏輯智能,我相信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會忽略這一智能,因為覺得這一智能更偏向于理科教學方面。但這是錯誤的觀念。數理邏輯智能考驗的是學生的數理運算和邏輯推理能力,與語文教學是息息相關的。例如在說明文中,會出現大量的數字論據,考驗學生的邏輯梳理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這方面能力的培養。通過提出問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分析、判斷的能力,使他們在語文課堂中獲得進一步發展。
(三)空間智能與語文核心素養的結合。空間智能考驗的是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對平面圖及幾何圖的理解。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考驗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魯迅先生的《祝福》時,既要讓學生理解表面上祥林嫂是一個慘遭命運壓迫、不幸的女人,又要引導學生刨根究底地了解祥林嫂不幸悲慘的命運是封建“吃人”禮教所導致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這一智能的培養。
(四)身體運動智能與語文核心素養的結合。關于這一智能可能部分語文教師會想到這不是與體育相關嗎?這一想法是錯誤的。語文教材有許多關于自然風光及生物景象的描寫,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只是單純地講授書上的文字,那么學生可能感受不到。如果不鼓勵學生親登泰山,怎能體會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如果不仔細觀察秋葉,怎能讓學生體會“一葉知秋”的落寞與悲涼;如果不鼓勵學生親自去蘇州園林一覽,怎能讓學生體會園林之美呢?關于身體運動智能,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可忽視,教師要經常鼓勵學生親自觀察、體驗。
(五)音樂智能與語文核心素養的結合。隨著近些年中考的改革,音樂科目被納為中考項目之一。我覺得這足夠引起教師的重視。隨著科技發展及多媒體的運用,語文教師開始重視在課堂上播放與教學相關的音樂。這能更好地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更好地體會文本所表達的含義及領會作者的感情。例如講解詩經《關雎》時,播放歌曲《關雎》。實踐證明,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離不開音樂智能。
(六)人際交往智能與語文核心素養的結合。人際交往智能顧名思義是與人交往的能力,這在教學中是十分常見的。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過程中會經常提出一些問題,例如讓學生自由討論或者布置作業讓學生分小組完成,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對于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我認為各個學科教師都要重視。在學校,不僅要讓學生讀書,還要培養他們步入社會的能力。語文教師讓學生自由討論或布置小組任務就是在培養他們的溝通交往能力。
(七)自我認識智能與語文核心素養的結合。在語文教師授課過程中,自我認識智能經常被教師忽視。自我認識智能并不僅是對學生學習的自我認識,還有對教師授課的自我認識,這是一個檢驗雙方的互動的過程。因此,在語文授課時,語文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對學習自我反思的檢驗,還要學會教學反思。
(八)自然觀察智能與語文核心素養的結合。這一智能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是比較容易把握的。教師鼓勵學生觀察自然、親近大自然。例如在課文《昆蟲記》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親自觀察毛毛蟲的習性。
下面筆者將以一篇具體的教案講授語文核心素養與多元智能理論的結合,以柳永的《雨霖鈴》為例。
柳永《雨霖鈴》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柳永的詞風;
(2)了解本詞的詞牌名;
(3)深刻體會本詞的藝術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在朗讀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鑒賞詞的能力;
(3)理解詞句,感受情境,讓學生有感同身受的意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積極的審美價值觀念及體會離愁別緒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
1.在學生精讀的過程中體會意象;
2.帶領學生體會藝術特點。
(三)教學難點
1.指導學生領會朗讀技巧;
2.讓學生掌握本詞的藝術特點。
(四)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探究法;
3.點撥法。
(五)導入
正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是太子丹在易水河邊送別荊軻刺殺秦王時,荊軻高歌而去時所唱;人的一生經歷過許多離愁別緒,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寫道:“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接下來,我們一起感受柳永的離別又是怎樣體現的呢?讓我們一起進入柳永的《雨霖鈴》。(教師可播放鄧麗君演唱的《雨霖鈴》)
(六)整體感知
1.本詞中哪句話體現了作者的離別思緒呢?
明確: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2.這首詞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明確:在蕭瑟的秋天里,詞人和他的紅顏知己傷心地告別。
3.這句話體現了詞人什么樣的心境呢?
明確:傷心,凄涼。
(七)詞句鑒賞
1.分析上闋的情與景的關系,體會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現手法。
教師:寫景抒情詩的最大特點是情景交融,請同學們以上闋為例進行小組自由討論,說說如何通過寫景準確傳情的。與此同時,人物刻畫也是十分傳神的,請大家說說自己的想法。
(1)學生分小組討論。
(2)學生自由發言,由教師板書。
意象:蟬、長亭、雨、蘭舟、煙波、暮靄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3)教師點撥名句,加深學生理解,重點從朗讀的角度分析。
例子: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文章開頭交代詞人送別的時間、地點,讀者經過探討發現景物的特點;詞中的寒蟬,特指是秋天過后的蟬,秋天具有凄涼感。但蟬在凄凄慘慘地鳴叫,在漫漫長夜更讓人感到無邊的落寞,下雨之后帶有陣陣涼意。傾盆大雨之后,周圍的景色都顯得格外的扎眼,作者身處此境耳邊傳來陣陣凄慘的蟬聲,剛好又在傍晚時分,望著這帶有離別之意的長亭,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詞人愁思的境界。這句給我們帶來了離愁別緒之感。
2.學習下片,重點體會本詞的意象。
(1)教師引入:下闋之中有許多我們學過的意象,請同學們結合之前所學的知識,找出本詞的意象,并談談你的理解。在學生之中選出代表發言,其他學生可以隨時補充。由教師板書。
典型意象:酒、柳、風、月
(2)學生點評詩歌意象。
(3)學生自主朗讀作品。
(八)技法探究
從我們學過的柳永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柳永善用點染的表現手法。點染的表現手法其實是畫家在繪畫中常用的手法,也被經常當作寫作手法,先“點”明中心,再渲“染”烘托,在點染手法中點和染是從不同方面和角度描寫的,“染”是“點”的側面。正如在本詞當中借來點明景物表現作者的情感,有烘托離別之感。
(九)作業布置
這堂課我們學習了離別情感,柳永通過意象表達情感,我們都感受到了詞人在面對離別之時的痛苦。那么在大家的生活當中,是不是也經歷過離別之感呢?請同學們結合本課所學的表現手法和意象描寫,寫一篇關于自己離別之感的小文章或散文。
(十)多元智能的體現
1.語言智能的體現。教師讓學生找出《雨霖鈴》中關鍵的字詞,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之后教師再對文章進行系統的講解,教師與學生不斷地探討,了解學生的需求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期望,不但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法學習,可以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
2.視覺空間智能的體現。教師在講解《雨霖鈴》的過程中,通過意象的描寫,讓學生感受畫面并進行想象。感受柳永面對別離時的孤寂、凄涼。
3.音樂智能的體現。在教師導入新課的時候,適當地播放一些配樂進行朗讀,讓學生在音樂中受到熏陶,感受作者的感情。
4.人際交往智能的體現。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找出詞中的意象并讓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派代表發言并讓其他學生進行補充。
5.自我認識智能的體現。通過最后作業的布置,讓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練習,有利于學生自我檢測、查漏補缺。
五、結語
語文核心素養對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十分重要。在新的教育形勢下,除了以學生為中心,還不能忘記加納德多元智能理論的運用。在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時,要根據學生發展的差異有所側重。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和幫助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顧之川.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J].說文論語,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