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妙平


摘要: 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也是應試考試的重頭戲。然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會發現文言文教學令人頭疼。明明在進行文言文教學之前,已經做了充分的課前備課,課上也著重講述了文言文的知識點,可是一到考試,文言文部分還是失分最多,這種“燥費苦差”(文言文枯燥、教師教的費勁、學生學得苦、效果差)的現狀成了很多語文教師的心頭病。想要做好文言文教學:首先應改變教學模式,其次應改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心態;在近幾年的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筆者通過自己不斷地學習與課堂實踐,筆者意識到:要想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學生文言文的解題能力,就必須給枯燥的文言文教學注入“活水”,使學生興趣“活”起來,課堂質量才能“活”起來,才能全面提升文言文的教學效率,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知識點。
關鍵詞:文言文 ; 教學;“活水”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10-121
在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中大部分語文教師都會想盡辦法讓學生理解詞句的意思,先讓學生理解字的含義,然后是句子的梳理。教師揮灑熱情地滿堂灌,學生聽得呆板不明所以。雖然很多學生都會老老實實做好筆記,早讀課也能按教師要求不斷朗讀背誦,但是絕大部分學生為了應試,達到教師要求,課下還是要花很多時間去死記硬背。面對這個情況,很多學生一到古文教學單元,就叫苦連天:“那些古文好難學啊,那些句子根本搞不通,注釋上是這種意思,翻譯后又不一樣,搞得都不知道怎么學了?”更有部分中下層學生對文言文完全喪失學習的積極性,花很多時間去記憶,考試成績還是不理想,干脆放棄,考試瞎猜;文言文這種“燥費苦差” 的現狀成了很多語文教師的心頭病。在近幾年的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筆者一直以改變這種現狀為目的,不斷地學習與進行課堂實驗,筆者意識到:要想提高學生文言文的解題能力,就必須給枯燥的文言文教學注入“活水”,滲透到教與學之中,才能全面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率,使更多的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知識點。
一、認真研讀教材,找到突破口,把“文”的內容與“史”結合,串聯豐富的歷史文化
語文是一門發達的學科,它不僅限于對文本的記憶理解和學習專業的文化知識,它還是傳承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載體,從“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到近代毛澤東先生的“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可見,文言文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文學作品,也是中國文化精髓。因此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不能單一把課文內容當做教與學的唯一內容,剔除歷史對語文教學的輔助,而采用“教師講、學生背”的注入式教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一味要求學生死記詞語注解,硬背句子翻譯,形成枯燥學習的狀態,造成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厭學心理。教師在課堂上的詳細講解,學生死記硬背地啃下來,但這種教學效果是很不理想的。改變這種枯燥模式應該在文言文教學前認真研讀所授課文,找到與課文內容相連接的歷史文化突破口,然后把文言文教學的“文”與對應的“史”文化互相對照,互悟互解,串聯成知識點;在教學時把課文內容用一條歷史文化線索貫穿起來豐富的講解,讓課堂形成 “穿過歷史線,吃透小古文”的新教學 。歷史“活水”的注入,能夠增添學生解讀文言文的趣味性,增強想象力,使學生能在收獲學習文言文的樂趣的基礎上提升解題能力,文史本串聯緊密結合的考題在近幾年中考題中也時有出現:2017年考察了《出師表》課文分析理解的選擇題,不正確的C選項“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瀘”“北定中原”“庶竭駑鈍”“興復漢室”和“還于舊都”等。就是一道涉及到文史知識綜合題,選項中的“五月渡瀘”是當時益州郡豪強雍闿和少數民族首領孟獲趁劉備剛死的機會,擁兵叛亂反抗蜀漢,諸葛亮率軍南征,渡過四川瀘水,七擒七縱孟獲,使其心悅誠服歸順蜀漢,不屬于劉備臨終托孤;如果課堂上教師把“文”的內容與“史”結合,串聯豐富的歷史文化,學生在學習《出師表》時還掌握了較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就能很快選出理性思維的答案。
二、架橋鋪路,發揮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
語文大師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指出:教師應該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積極自主的方式參與到語文知識的探究中,理解掌握課文內容,并借以傳授中華民族積極的思想文化。因此,文言文學習應注入“授人以漁”的教學“活水”,讓學生通過主動自由學習參與到學習中,轉變學生的學習心態。在文言文預習環節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以此為切入點提前自主進入到課文學習中來。在教學九年級上冊的《出師表》之前,筆者在預習環節安排學生通過網絡或書籍等多種形式查找《三國演義》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典故,了解諸葛亮,劉備、劉禪等人物,并在課堂導入環節設置讓學生以小組競賽的形式在課堂上展示小組查閱到的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歷史資料;學生探求知識的意識濃厚,小組爭相回答,能說出《三國演義》是三國時期曹操(魏)、劉備(蜀)、孫權(吳)三個國家統治時期互相斗爭的眾多戰爭故事;學生把三個人物了解透徹:例如諸葛亮神機妙算,是智慧的化身,劉備三顧茅廬請他,他輔助劉備建立蜀國,北伐曹操。劉備三國蜀漢開國皇帝,劉備兵敗后在白帝城托孤諸葛亮,死后兒子劉禪繼位,稱先主。劉禪成了蜀漢第二位皇帝,他昏庸無能,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滅亡……以架橋鋪路的形式切入課文教學,先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理解背景的基礎上再去學習文言文,比逐字逐句翻譯基礎再去理解的“滿堂灌”形式相比,其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三、觸類旁通,突破文本,歸納整理知識導圖,使文言文知識系統化
文言文的課堂學習環節效率好,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理解才能透徹,但課下文言文知識點的記憶工作是龐大的,尤其對于部分記憶不是很擅長的學生,隨著時間的推移,文言文知識的累積可能會出現斷層,相似課文混淆的情況。雖然很多教師在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以后,都有線性的思維圖示板書呈現,讓學生完全理清學習思路,但如果學生要一篇篇去背誦鞏固,復習時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機械記憶,成效不大;最好的方法是在文言文復習環節,引導學生采用觸類旁通,突破文本,歸納整理知識導圖的方法,把文言文知識網絡系統化,這也是為文言文考試得分打下良好基礎的關鍵;歸類理解掌握文言文,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將內容可視化,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初三文言文復習環節,為了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能對文言文知識進行內化整理,在第一輪復習時筆者就要求學生先要捋清文言實詞、課文內容、作品主題、寫作手法等比較系統的知識體系,然后再布置學生按教師要求把同類的文體歸納整理好并設置直觀具體的知識導圖,系統化的知識導圖設置要求小組參與,互相融匯知識體系,教師還要有針對性去引導學生探討交流,歸納整理設計出的知識導圖才更加全面;龐大枯燥的文言文復習在設置出幾個大系統化的知識導圖后,簡單的方法學生就能更加全面掌握文言文內容,并能時時溫故知新。以下是初三第一輪復習課筆者引導學生歸納整理出的部分文言文系統知識導圖:
②大系統知識導圖
綜上所述,宋朝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文科綜合大趨勢發展的今天,教育改革已經向語文學科提出了新的挑戰。部編教材中文言文比例的大幅度增加不僅要求我們更多的繼承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更是對我們應試的一大挑戰,語文教師要從根本上改變文言文教學“燥費苦差”的弊端,幫助初中生克服“畏懼”文言文的心理,應對挑戰,給枯燥的文言文教學中源源不斷地注入“活水”,改變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真正的文言文教學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戴陳華. 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學實效[J]. 語文天地:高中版, 2012(12):49-50.
[2]桂正立. 探析初中語文教學之文言文教學[J]. 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 2012(71):347.
(作者單位:惠東縣白花聯進中學,廣東 惠州 51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