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城市化率迅速上升,城市功能的不斷增加和日趨復雜化,對城市環境、城市防災減災、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等城市地質服務需求不斷加大,服務水平要求不斷提高。但由于對城市地質資源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缺乏足夠重視,特別是對直接涉及民生的城市地質服務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加劇了城市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地質問題,如地熱資源利用、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地層污染等,潛伏了一系列地質災害的風險,威脅城市安全和公眾健康。鑒于此,文章結合筆者多年工作經驗,對城市建設中工程地質環境問題研究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建設;工程地質;環境問題;對策分析
引言
地質工作是經濟建設的第一步,它涵蓋了整個長期建設過程,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許多方面。抓住一體化發展的契機,進一步發揮地質環境工作的基礎和積極作用。充分利用城市的水文地質特征,加強地質工作的前提作用。必將為節能減排、地質災害預警和城市防災減災方面做出貢獻、造福社會。
1、國內工程地質發展歷程
20世紀80年代以后,工程地質學進入現代發展階段,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急需解決,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破壞成為此發展階段的研究主題。進入21世紀,工程地質工作得到蓬勃發展,城市工程地質的工作重心轉向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評價研究。我國城市工程地質工作較發達國家起步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數十座水電站建設,由工程地質工作保證建設項目的順利施工,克服復雜地質條件和技術難題,這是我國工程地質工作的起始,由此促進中國工程地質迅速發展。
2、城市建設中工程地質環境問題
2.1水資源嚴重饋乏,屢屢面臨干涸威脅
干旱年份,降雨偏少,入河道多數斷流,入水量多被上游庫壩大量攔蓄;加之地下水超采,地表水入滲量增大,水面蒸發量大于降水量等,這些因素都是引起干最主要的原因。由于地表水資源嚴重饋乏,導致區地表水、地表土層、含水巖層和淺層地下水嚴重污染。故入水量的多寡和有效的循環、更替,直接影響著生態地質環境質量的優劣。
2.2地下水污染嚴重
地表水、地表土層、地下水含水巖層和淺層地下水是一個相互關聯密切、有機統一的整體,他們的存在狀態如何對該區的生態地質環境都將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據對周邊機、民井的含水巖層及其地下水進行污染調查測試,發現其污染物除COD外,也含有大量生活污染源的氮、磷等富營養物質,含水巖層和地下水水質普遍不同程度超標,局部污染較嚴重的淺層地下水已不適宜作為群眾生活用水。地表土層、含水巖層和淺層地下水一旦遭受污染,和地表水相比,它的治理難度更大,其對該區生態地質環境質量的影響不可忽視含水巖層和淺層地下水與地表水體污染存在極為密切的相關性,離地表水體距離越近,含水巖層和淺層地下水污染程度越嚴重,遠離地表水體的含水巖層和淺層地下水,污染程度有由重變輕的變化規律;在垂向上,由于含水層中夾有亞粘土、粘土夾層,對污染物滲漏有一定的阻隔和過濾作用,故隨著深度的增加,污染程度亦有從上到下由重變輕的變化規律。故該區含水巖層和地下水的污染程度與地表水體距離(包括水平和垂直距離)間的關聯程度較為密切。
3、改善地質環境問題的主要措施
3.1著力打造監測體系,加速成果信息化平臺建設
推進地下地上數據融合,提高地下可視化水平,以信息化手段服務城市建設管理的全過程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城市地質工作動態化、精細化、數字化的關鍵支撐要素。在現有信息技術和信息成果的基礎上,一是要繼續著力打造城市地質安全監測預警體系,由中央和地方聯合加強經費投入,全面鋪開對地下水、土地質量、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的動態監測,引入現代科技手段和云平臺、物聯網技術,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的資源環境監測體系,使城市地質安全監測預警體系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各地要健全地質數據匯交與動態更新機制,借鑒國內領先的“上海模式”,統一地質調查成果數據結構,整合地質礦產信息化成果,完善自然資源“一張圖”為核心的大數據體系,加強資源共享,進一步完善國家、市、區的三級信息平臺體系。三是加快完善自然資源標準數據庫體系,推進地質信息與土地、不動產、規劃管理等信息資源的暢通交換與共享融合,更好地發揮城市地質工作的支撐作用。
3.2發揮公益性,助力安全和生態格局的構建
城市發展和建設需要把安全與生態放在突出位置,解決地下水過度開采、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地質災害等威脅城市安全和公眾健康的地質問題,需要緊緊依靠城市地質工作的公益職能。充分發揮屬地地勘隊伍優勢,開展城市地質環境治理項目,成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隊伍,逐步健全城市地質災害監測與共防共治體系、地下水污染和土地質量監測體系,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建和諧美麗城市發揮作用。
3.3提高對地質環境問題的重視
在城市建設中,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地質環境問題,綜合協調城市與地質環境之間的關系。同時要加強宣傳教育。與此同時,必須從轉變人們的思想形態入手,提高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城市管理者不僅需對建設方式進行優化改良,提高建設體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還應加強對人民群眾的宣傳教育,普及環境保護意識,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推動節能減排理念融入社會。此外,對人民群眾除采取軟性引導外,還應結合硬性標準,約束各種行為活動,將污染治理上升到法律層面,嚴格防范污染物過度排放,并鼓勵對廢料廢渣進行回收利用,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能源消耗,防止對地質環境造成惡劣影響。
結束語
解決當前我國城市建設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迫在眉睫,但就現有技術條件和工作理念來說,依然任重而道遠。因此,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必須加強研發和創新力度,切實解決城市建設中的各類地質環境問題,為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奠定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1]張順峰,何鐵柱,陳家璽.城市建設中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研討[J].智能城市,2019,5(17):94-95.
[2]許超.城市建設中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研究[J].地產,2019(13):156.
[3]徐有想,彭旭.城市地下工程建設中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9(1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