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展,楊芬
(平頂山市婦幼保健院 婦產科,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子宮全切術是臨床上治療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癥等婦科良性疾病的常用術式,該術式將患者子宮骶韌帶及主韌帶切斷,下推膀胱及直腸,從而造成盆底結構的改變,而對盆底起到支撐作用的肌肉、韌帶血管等受到損傷后,會導致患者出現盆底功能障礙,如性功能障礙、壓力性尿失禁等[1-2]。因此,患者于子宮全切術后進行盆底功能康復治療至關重要。基于此,本研究探討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陰道啞鈴訓練對子宮全切術后患者盆底功能康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9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行子宮全切術的8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年齡43~68歲,平均(55.51±12.48)歲;懷孕次數1~4次,平均(2.34±1.47)次;生產次數1~3次,平均 (1.78±0.85)次;疾病類型:子宮腺肌癥19例,子宮肌瘤8例,子宮腺肌癥合并子宮肌瘤13例。觀察組年齡44~69歲,平均(56.50±12.50)歲;懷孕次數1~4次,平均 (2.50±1.50)次;生產次數1~3次,平均 (2.00±1.00)次;疾病類型:子宮腺肌癥20例,子宮肌瘤9例,子宮腺肌癥合并子宮肌瘤1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良性疾病子宮切除;②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盆腔脫垂等疾病;②既往有盆底功能障礙;③盆底訓練禁忌癥;④存在精神類疾病,無法或不愿配合本研究。
1.3 方法子宮全切術后,對照組行陰道啞鈴訓練,通過啞鈴促使其盆底肌肉進行舒張和收縮。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啞鈴重量由A1~A5逐漸增加,訓練至少每周一次,療程為3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具體方法如下:患者將膀胱排空后取半臥位,將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儀(法國杉山盆底康復治療儀PHENIX USB4)電極治療頭置入患者陰道中,根據其個體差異情況采用不同程序進行Ⅰ類肌纖維和Ⅱ類肌纖維電刺激。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儀各項參數需根據患者耐受程度不同進行調整,電流強度以其能感受到肌肉跳動但無疼痛感為佳。電刺激頻率為10~80 Hz,脈寬300~750 μs,電刺激頻率需由低緩慢升高。每次訓練30 min,每周3次,療程為3個月。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盆底肌力情況。盆底肌力分為0~5級。0級:Ⅰ類、Ⅱ類肌纖維作用均未達到最低標準;1級:Ⅰ類肌纖維持續1 s,Ⅱ類肌纖維連續1次;2級:Ⅰ類肌纖維持續2 s,Ⅱ類肌纖維連續2次;3級:Ⅰ類肌纖維持續3 s,Ⅱ類肌纖維連續3次;4級:Ⅰ類肌纖維持續4 s,Ⅱ類肌纖維連續4次;5級:Ⅰ類肌纖維持續5 s,Ⅱ類肌纖維連續5次。級別越高表示患者肌力收縮功能越強。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尿失禁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盆底肌力治療前,兩組肌力≥3級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肌力≥3級比例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肌力≥3級比例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盆底肌力情況比較[n(%)]
2.2 尿失禁發生率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尿失禁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尿失禁發生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尿失禁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子宮全切術患者的盆底結構由于手術需要而發生改變,導致其在術后出現盆底功能障礙、尿失禁情況,故術后需及時對患者進行盆底功能康復,以有效改善其預后[3]。陰道啞鈴訓練是早期子宮全切術患者進行術后盆底功能康復的主要手段,該方法可一定程度改善盆底肌力,但對尿失禁癥狀的改善情況并不理想[4]。生物反饋電刺激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用于改善女性盆底功能的治療方法,主要原理是依靠電刺激治療儀所形成的電刺激對患者進行治療,電刺激治療儀能夠對患者盆底肌肉狀況進行測定,并據此發出適當的電刺激作用于人體Ⅰ類和Ⅱ類肌纖維,從而使患者被動地出現神經反射,進而引起其盆底肌肉收縮,最終達到促進患者盆底肌肉功能恢復的目的[5-6]。本研究中,對照組于子宮全切術后行陰道啞鈴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肌力≥3級比例明顯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肌力≥3級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的尿失禁發生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尿失禁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與單一陰道啞鈴訓練比較,生物反饋刺激聯合陰道啞鈴訓練在提升患者盆底肌力、改善尿失禁方面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子宮全切術后采用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陰道啞鈴訓練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盆底肌力,降低尿失禁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