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春霞,孟夢,郭利彩
(鶴壁京立醫院 檢驗科,河南 鶴壁 458030)
產后大出血屬婦產科急重癥,是導致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臨床需及時給予血液輸注,快速采取止血方案以挽救產婦生命。同時,產婦出現大出血后易造成出血性休克,血液輸注可確保血壓穩定,但會影響其血凝狀態,導致凝血功能異常,不利于預后恢復[1]。血液輸注配置是影響產后大出血產婦預后的重要因素,懸浮紅細胞(SRBC)與新鮮冰凍血漿(FFP)配置比例對凝血功能至關重要[2]。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產后大出血需輸血治療產婦120例,旨在分析SRBC與FFP 1∶1配置對其凝血功能及預后情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產后大出血需輸血治療產婦120例,根據SRBC∶FFP配置比例不同分為A組、B組、C組各40例。A組年齡22~34歲,平均(27.95±2.48)歲;產次1~3次,平均 (1.85±0.37)次;孕周37~41周,平均(39.03±0.84)周;初產婦28例,經產婦12例;出血量1 042~3 084 m L,平均(2 068.43±401.72)m L。B組年齡21~34歲,平均(27.68±2.55)歲;產次1~3次,平均(1.76±0.41)次;孕周37~42周,平均(39.33±0.88)周;初產婦27例,經產婦13例;出血量1 012~3 073 m L,平均(2 007.37±415.39)m L。C組年齡20~35歲,平均 (28.02±2.52)歲;產次1~3次,平均 (1.91±0.46)次;孕周37~41周,平均(38.97±0.89)周;初產婦29例,經產婦11例;出血量1 021~3 052 m L,平均(2 021.71±392.41)m L。三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根據產后24 h出血量、出血時間、出血方式及血尿常規檢查確診為產后大出血,需大量輸血;足月產;單胎妊娠;無產后大出血史;患者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產前存在凝血功能異?;蚪诜糜绊懩δ艿乃幬?;肝腎功能障礙;合并嚴重妊娠期并發癥。
1.3 方法三組產婦均采用手術止血方案,給予積極容量復蘇,并持續輸注SRBC及FFP,24 h內輸注SRBC 10~25單位。A組、B組、C組的SRBC∶FFP配置比例分別為1∶1、1∶4、1∶8。輸血期間持續監測產婦的生命體征。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三組產婦產前及輸血后24 h凝血四項指標 [凝血酶時間 (TT)、凝血酶原時間 (PT)、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采用江蘇鴻恩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全自動凝血儀檢測。②采用序貫器官衰竭評分(SOFA)[3]評估三組產婦的預后情況,共6項,每項0~4分,分值越高表明預后越差。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凝血功能指標產前,三組的TT、PT、APTT及FIB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 (P>0.05);輸血后24 h,A組的TT、PT、APTT及FIB水平與產前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且A組TT、PT、APTT均明顯短于B組、C組,FIB水平明顯高于B組、C組 (P<0.05)。見表1。
表1 三組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三組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該組產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TT(s) PT(s) FIB(g/L) APTT(s)產前 A組 40 16.34±0.93 12.09±1.02 3.32±0.75 33.28±2.51 B組 40 16.41±0.87 12.15±0.95 3.38±0.81 33.15±2.62 C組 40 16.29±0.98 12.03±1.08 3.29±0.84 33.37±2.42 F 0.169 0.139 0.131 0.077 P 0.845 0.870 0.877 0.926輸血后24h A組 40 16.55±0.97 12.24±1.06 3.24±0.92 33.53±2.63 B組 40 20.84±1.12*17.65±1.24*2.08±0.85*41.76±3.05*C組 40 26.04±1.49*31.27±2.03*1.41±0.72*51.83±4.24*F 613.780 1701.280 49.283 294.779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預后情況輸血后A組的SOFA評分為(3.02±0.77)分,明顯低于B組的(4.11±0.98)分與C組的(5.45±1.0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531、11.730,P=0.000、0.000)。
產后大出血是產婦分娩常見并發癥,臨床治療在止血的同時需進行血液輸注,24 h內超過10單位輸血量即大量輸血,對挽救產后大出血婦女生命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4]表明,成分輸血應用于妊娠后大出血效果顯著,結合限制性液體復蘇可降低酸中毒風險。產后出血流失血液為全血,一般而言需輸注全血,但有研究[5]表明,全血輸注不良反應較多,易因輸血過多而增加產婦體液負荷。而成分輸血可增加血制品保質期,且利用度較高,有助于降低輸血感染、過敏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安全性較高[6]。但成分輸血配置比例對機體凝血功能存在一定影響,科學配比是確保大出血產婦預后恢復的關鍵。
產后大出血產婦丟失凝血因子過多,易導致凝血功能障礙,臨床需通過輸注血漿補充凝血因子、恢復血管容量。FFP具有全血所含凝血因子,是臨床血液輸注常見選擇。SRBC進入機體后鈣離子與枸櫞酸鹽發生反應,鈣離子濃度降低,易造成凝血功能異常。通過改變血液比例而降低紅細胞占比,有助于降低輸血對凝血功能的影響,對改善大出血產婦預后有積極作用。馬巧玲等[7]的研究表明,在創傷大輸血患者中,高比例SRBC∶FFP血液輸注可確保機體維持凝血功能,改善患者預后。另有研究[8]指出,SRBC∶FFP配置為1∶1血液輸注對需大量輸血的產后出血產婦安全性高,有助于緩解其凝血功能障礙。本研究結果顯示,輸血后24 h,B組、C組的TT、PT、APTT較產前明顯延長,FIB水平明顯降低,表明低比例SRBC∶FFP血液輸注對機體凝血功能存在一定影響;輸血后24 h,A組TT、PT、APTT短于B組、C組,FIB水平高于B組、C組,且與產前比較無明顯差異,表明SRBC∶FFP為1∶1輸注有助于降低輸血造成的凝血功能障礙。另外,本研究結果亦顯示,A組的SOFA評分明顯低于B組、C組,表明SRBC∶FFP為1∶1輸注對改善產后大出血產婦預后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SRBC∶FFP為1∶1比例輸注能夠有效降低大量輸血治療產婦因輸血造成的凝血功能障礙,且產婦預后情況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