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紅
摘 要:文章回顧了我國不同學者關于區域旅游合作的研究,分別從合作理論與方法、合作類型與模式、合作利益主體等多個方面進行了綜述。在此基礎之上,對國內研究進行評述并歸納了目前我國對旅游區域研究的不足之處。
關鍵詞:區域旅游合作;合作利益主體;合作模式;合作動力機制;合作空間格局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合作是可持續旅游的重要元素,加強區域旅游合作是當今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因此,區域旅游合作方式在我國旅游地規劃、開發和管理中逐漸受到重視。但相關領域的研究明顯滯后于實踐的發展和需要,基于此,文章通過分析我國旅游合作研究的進展,希望為我國區域旅游合作實踐和研究提供參考。本文所指旅游地合作既包括不同旅游地之間合作,也包括同一旅游地內部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合作。
旅游合作是當今發展旅游地規劃的重要方面,在國內,側重點是旅游地的空間合作方面,不同的旅游地之間進行合作的方式是區域旅游,我國學者對區域旅游產業交流與合作也進行了諸多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1]。國內對區域旅游合作的理論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后,發展迅速。旅游界的專家學者們結合某一具體區域進行研究的論文比較多,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隨著國內區域旅游發展和旅游合作組織的大量涌現,研究者對區域旅游的合作十分關注。但在研究層面、研究方法、研究區域、研究內容等上面有所不同,并且其研究的領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步,目前國內對于旅游的發展有自己的見解。
關于旅游的合作問題涉及許多區域,如旅游經濟區域。而區域旅游是指在一確定的范圍之內進行的,不同的地區之間按照一定的方式和分配方法,對于某些資源進行重新分配,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得到較高的經濟效益[2]。從國內旅游的各個不同的角度來定義,則區域旅游的內涵也并不相同。張超廣[3]認為區域旅游合作應該體現系統論的思想和要求,特別是在形成鮮明的區域旅游目的地形象方面顯得尤為重要。另外不少學者將生態學、經濟學、地理學的理論引入區域旅游合作之中,如錢益春[4]認為區域旅游合作的理論依據是生態位。吳泓、顧朝林[5]選擇了一個實驗地進行分析,將共生理論充分運用于區域旅游之中。
區域旅游是一個有機的體系,包含著很多不同的主體和各種不同的產業要素[6]。旅游合作是一種經濟理性人在利益驅動心理支配下的經濟行為,是不同行為主體在區域利益縱橫交錯的條件下對可能實現的利益空間的一種共同追求[7]。對于區域旅游,應有自己適用的方針政策以及指導思想,采取平等互利的合作準則,保障合作順利進行[8]。岳紅瓊[9]指出大地域之間進行的合作,如跨國合作等,更適合橫向聯合,這樣更有利于經濟的發展,而關于在同一領域的不同企業之間,應采取縱向聯合;在發展旅游經濟時,政府在其中能發揮很大作用。
薛瑩[10]以杭州為基地進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深入剖析關于區域旅游合作的一些路徑,為實現區域合作奠定了基礎。保繼剛等[11]也進行了旅游規劃的探討,關于弱勢一方如何更好地與其他強勢方進行良好合作。
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合作模式的劃分也就不同。從地理區域角度來看,我國區域旅游結構可以分為5種形式。5種模式與之對應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12]。從旅游業區域合作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區域對象、主體分布、內容形式、合作機制等形態要素)綜合分析可歸納出許多其他的類型[13]。
在實際案例分析上,陶偉分析了3個相關案例,這3個案例是水鄉古鎮的案例,并以此案例提出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競合模式[14]。競合模式的發展有著其獨特之處,一般來說是以區域旅游為大發展背景進行發展,然后之后利用小的地方利益作為背景來進行發展。利用市場運行以及政府進行協助與補充,塑造一種新的,能夠吸引人流的模式,創造有活力的旅游地。形成在于發展過程中,更好地對現代旅游經濟進行分析與導向。

關于區域旅游合作實際上是制度在其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這是一種在制度變遷之后產生的一種結果,關于相關旅游地合作的轉變發展和運行機制是之后要關注和發展的焦點[15]。郭尋等[16]在關于區域旅游發展與政府的協調之間,提出了相應的發展措施與解決方法。朱靜研究了旅游及政府存在的問題,驗證了政府與區域旅游存在的問題其實質上是關于經濟方面的博弈問題,而這是一場關于行政利益的博弈過程[17]。梁藝樺、楊新軍等[18]研究了區域旅游合作的子系統問題,表明區域旅游合作的動因是促進雙方的共同發展。宋子千[19]討論了區域旅游合作空間范疇、主體和機制3個方面的問題并得出相應結論。陳浩、陸林等[20]提出對于區域合作必須要重視起來,只有重視這些方面的發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且近年來形成的最重要基礎是地緣關系。
關于空間,空間并不只是基于旅游發展而被動出現的一種形態,它是對于當前形式的一種新的應對和發展,對于旅游經濟的各個方面都起著良好的影響和作用[21]。而在中國的區域旅游發展,區域中心則應發揮輻射帶動周邊經濟發展的策略,來實現區域旅游發展得更好效果[22]。針對不同情況,提出更為合理和合適的措施,建立有層次的綜合旅游策略,協調經濟發展和均衡的布局形式[23]。
秦學等[24]是對粵港澳三地進行相關分析,其分析包括在合作過程中存在的障礙和關于路徑的選擇的一些研究。該合作區顯著優勢在于聚“一國、二制、三地、四大文化、五大都市”于一體,形成強互補性的“一國兩制三地游”品牌。其合作的空間結構經歷了“點-軸到狀,再到核心-邊緣”結構的演變[25]。
黃震方等[26]針對太湖的區域發展提出了新的策略,他認為太湖的經濟應該堅持區域一體化,實現在發展過程中只做精華、不做糟粕的精品戰略,對外建立良好形象的措施以及實行可以長期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等其他舉措。張慰冰[27]對于環太湖旅游圈進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討,從區域發展的各個角度進行分析,從而進一步確定各地的策略和對策。
李明德[28]認為要做好各個方面的優勢互補,從經濟發展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出發,尋找一個地區的發展過程中,最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與其他地域形成不同的特色,然后利用不同方面進行互補,實現經濟的良好發展的模式與良好循環。劉麗梅[29]對于東三省進行分析,同時也對內蒙古的東部進行分析,發現兩地在發展過程中,非常不均衡,發展方式及發展方面不夠有針對性,大家應該針對這兩地的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制定合理的策略和發展方式,并提出一些建議。
李非[30]在對海峽兩岸旅游資源和旅游業進行對比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閩臺旅游交流的思路和對策,并認為兩岸應該進行旅游業的合作。何彪[31]對海峽兩岸的合作路徑進行了探討,金德凌[32]在對兩岸生態旅游資源分析的基礎上,認為閩臺應把握當下機會,兩地應該互相合作,共同發展,在保證雙方利益的基礎上,實現大的跨越、大的發展,更好地利用現有資源,促進兩岸生態旅游業邁上新的臺階。鄭勵[33]在對閩臺兩地旅游發展歷史分析的基礎上,認為應該構建旅游平臺,促進兩地旅游的發展。袁長飛[34]等對于現狀也進行了一些分析,閩臺現今擁有“五緣”等優勢,應好好利用現有優勢,對于未來的發展,大膽設想,更好地推進未來發展,并進一步提出發展策略及相關建議。與臺合作方面,張苗瑩[35]認為浙江與臺灣旅游業合作具有較大潛力,并對其合作的有利條件、戰略架構及對策進行了相應研究。
此外,大區域范圍實證研究被關注較多的區域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區域旅游合作問題。汪德根等[36]運用各種不同的分析方式,對東部沿海地域進行相應的分析,提出解決辦法并制訂未來發展的策略,提供了發展的基本思路和方向。朱文蔚[37]提出珠三角區域缺乏地域體系和有特色的發展模式,應該形成自己特有的體系,創造自己的發展模式,建設自己的規劃行為模式。除此之外,是麗娜、劉晗、張晨等均對長三角地區的區域旅游合作機制、策略、可持續發展進行了研究。
對于具體案例的分析,黃強提出了對于歷史文化影響圈要逐步進行推進[38]。許惠芳[39]提出旅游網絡發展。范家駒[40]認為上海要構建大旅游網,其他還有王大悟[41]、閻蓓[42]的觀點也大致如此。旅游圈構建也是區域合作發展的重要方式,馬勇[43]提出了區域經濟發展應該要相互聯系,共同發展并提出武漢大旅游圈,除此之外還有大桂林旅游經濟圈[44]、黃山大旅游圈[45]、中國東部環渤海旅游圈[46]以及大三峽旅游經濟圈[47-48]等。
從總體來看,理論研究涉及層面有合作內容研究、合作機制研究、合作模式研究、合作意義研究、合作對策研究等。學者們在理論研究基礎上更加注重實證研究及成果轉化,而且研究方法及研究深度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具體來講,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第一,具體研究方法的運用不夠科學嚴謹。首先是定性研究普遍,定量研究較少,缺乏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主觀性較強,代表性較弱,缺乏說服力。其次是運用的統計分析方法簡單,對資料的深入分析不夠。
第二,現存的理論研究和相關的經驗研究未構成體系,有脫節。多數理論研究缺乏經驗材料的支持,理論滯后于實踐。而且跨學科、多學科領域研究的理論方法較少,往往局限于對合作現狀進行一般性描述及合作構想,缺乏明確的理論框架指導。
第三,目前的系統性研究仍舊不足?,F有的研究多為跨區域合作案例,缺少大小區域并重以及微觀宏觀層面兼顧的系統性研究。深入、細致且可行性強的成果匱乏,研究成果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急需加強。要加強對于區域的系統研究,形成一定的體系,可以更好地應對當前區域旅游的發展問題,取得更好的結果,促進旅游產業的飛速發展。
[1] 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1-7.
[2] 薛瑩.對區域旅游合作研究中幾個基本問題的認識[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2):26-29.
[3] 張超廣.區域旅游合作關鍵問題芻議[J].中國市場,2005(36):102-103.
[4] 錢益春.區域旅游協作的理論研究[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59-61.
[5] 吳泓,顧朝林.基于共生理論的區域旅游競合研究:以淮海經濟區為例[J].經濟地理,2004(1):104-109.
[6] 梁藝樺,楊新軍.區域旅游競合博弈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2):94-97.
[7] 李樹民.區域旅游合作的行為模式與動力機制[J].旅游學刊,2005(3):10.
[8] 鄭耀星.區域旅游合作是旅游業持續發展的新路:制訂《閩西南五市旅游合作發展規劃綱要》的深層思考[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34-37.
[9] 岳紅瓊.旅游市場營造和走聯合經營路子探討[J].特區經濟,2000(6):47-49.
[10] 薛瑩.區域旅游合作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2:9.
[11] 保繼剛,孫九霞.旅游規劃的社區參與研究:以陽朔遇龍河風景旅游區為例[J].規劃師,2003(7):32-38.
[12] 楊榮斌,鄭鍵瑜,程金安.區域旅游合作的結構模式[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5):95-98.
[13] 秦學.區域旅游合作的一般模式與原理[J].商業經濟文薈,2004(5):40-44.
[14] 陶偉.區域旅游發展的競合模式探索:以蘇南三鎮為例[J].人文地理,2002(4):29-33.
[15] 楊效忠,張捷.旅游地合作研究綜述及展望[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6(6):108-112.
[16] 郭尋,吳忠軍.區域旅游發展中政府合作的制度障礙及對策思考[J].人文地理,2006(1):106-109.
[17] 朱靜.我國區域旅游合作中的政府間博弈[J].經濟管理,2007(13):62-66.
[18] 梁藝樺,楊新軍,馬曉龍.區域旅游合作演化與動因的系統學分析:兼論“西安咸陽旅游合作”[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4(3):105-108.
[19] 宋子千.對區域旅游合作研究幾個基本問題的討論[J].旅游學刊,2008(6):74-79.
[20] 陳浩,陸林,鄭嬗婷.國內外旅游合作關系研究進展[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0(1):69-74.
[21] 馬波.轉型:中國旅游產業發展的趨勢與選擇[J].旅游學刊,1999(6):34-38.
[22] 蔣國田,馬樹群.中心城市與旅游區域性發展[J].旅游學刊,1991(2):1.
[23] 張二勛.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在旅游業中的應用[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9(2):80-83.
[24] 秦學,李秀斌.粵港澳旅游合作的障礙及路徑選擇[J].改革與戰略,2010(1):138-141.
[25] 劉書安,黃耀麗,李凡,等.大珠三角區域旅游合作的演化探討[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8(2):190-194.
[26] 黃震方,丁正山,李想.環太湖旅游帶旅游業聯合發展戰略初探[J].經濟地理,1999(6):114-117.
[27] 張慰冰.合作開發環太湖旅游圈探求區域旅游發展的新思路[J].旅游學刊,1997(4):42-45.
[28] 李明德.關于北方諸省旅游業聯合的思考[J].旅游學刊,1995(2):38-40.
[29] 劉麗梅.內蒙古東部地區與東三省區域旅游合作的思考[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1(6):196-200.
[30] 李非.閩臺旅游業交流與合作的發展[J].兩岸關系,2006(4):30-32.
[31] 何彪.閩臺旅游經濟合作的背景分析與路徑選擇[J].區域經濟,2007(4):5-6.
[32] 金德凌.閩臺生態旅游合作發展探討閩江學院學報[J].2007(3):100-106.
[33] 鄭勵.小議閩臺旅游平臺的構建發展研究[J].2006(12):21-22.
[34] 袁長飛,黃躍東.新形勢下福建對臺旅游發展探討[J].臺灣農業探索,2011(1):28-31.
[35] 張苗熒.浙臺旅游合作推動經濟共贏發展的研究[J].中國商貿,2011(32):181-182.
[36] 汪德根,陳田.基于競爭力評價的區域旅游產業發展差異:以中國東部沿海三大旅游圈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1(2):123-130.
[37] 朱文蔚.珠三角旅游業呼喚共同市場[N].特區時報,1996-12-10.
[38] 黃強.略論泉州歷史文化圈的開發與建設[J].福建論壇,1985(2):49-51.
[39] 許惠芳.建立西安市旅游網絡芻議[J].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89(2):107-111.
[40] 范家駒.樹立大旅游觀念[N].社會科學報,1987-05-07.
[41] 王大悟.發展華東區域旅游業芻議[J].社會科學,1985(4):20-22.
[42] 閻蓓.大上海旅游區的資源優勢與發展設想[J].經濟地理,1993(3):88-91.
[43] 馬勇,董觀志.武漢大旅游圈的構建與發展模式研究[J].經濟地理,1996(2):99-104.
[44] 趙如海.加強大桂林旅游圈建設[J].社會科學家,1995(2):83-85.
[45] 王德利,馮國群.論黃山大旅游圈的構建[J].旅游學刊,1998(6):37-40.
[46] 陳才.環渤海旅游圈的形成與發展[J].人文地理,1999(6):15-18.
[47] 曹詩圖,崔進,鄭宇飛.試論大三峽旅游經濟圈構建中的鄂西與渝東區域整合[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3):94-97.
[48] 闞如良.論大三峽旅游圈的構建與發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4(6):8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