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萱 邢雯
摘要:中國壁畫隨著光陰變遷、朝代更迭,也在不停地成長進步。敦煌壁畫流傳了上千年,經歷了多個朝代,很多優秀的文化都融入其中。本文從敦煌飛天的三個代表性時期出發,逐步探尋分析中國傳統壁畫的藝術風貌。在回顧傳統壁畫歷史沿革的基礎上,運用和發展其藝術元素,分析融合建筑、提高價值、裝飾效益三個具有發展前景的實踐應用,深度剖析其獨特的藝術風貌。
關鍵詞:傳統壁畫;敦煌;藝術風貌;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J21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8-00-02
1 中國壁畫的歷史沿革
文化的形成和人類自然的客觀性有密切的聯系[1]。因此,在藝術創作中,無論是蜉蝣小物還是山河巨蟒,都與當時的社會文化、人文風情有極大的相關性[2]。壁畫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那時石器工具得到了空前的精煉。到了先秦時期,統治階級的需要帶動了美術各門類的發展,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都有廟堂壁畫創作的情況被記載下來,楚國屈原著名作品的《天問》就是在觀看了楚先王廟堂的壁畫后有感而作的。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一系列的政治、文化和經濟改革帶來了巨大的社會變革,同時也促進了壁畫的發展[3]。進入隋唐時期,壁畫題材范疇變得越來越寬泛,場面更加宏偉,色彩更加綺麗。宋代之后,就全國而言,壁畫逐漸式微,但在山西等地,壁畫仍保持著較好的發展[4]。元朝的掌權者對宗教采用操縱庇護的政策,喇嘛教得到尊重,玄門亦有煊赫的地位,寺觀規模不斷擴大,壁畫以可觀的速度發展,且在敦煌一帶尚有不少遺存。中國的壁畫藝術發展到明清,雖無法與唐宋時期的盛況比擬,但是掌權者仍注重并利用宗教藝術來維持其封建剝削制度,興修寺觀,佛經刻印層出不窮。經濟的飛速發展對中國文化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擴大國際視野是傳統壁畫在當代發展的新方向[6]。
2 敦煌飛天壁畫三個代表性時期的特點
2.1 十六國
這一時期的壁畫善于用夸張的手法刻畫人物的動態和身體姿態,展現出人體之美。壁畫的想象力和夸張性更強,而圖像的動態變化較小。在服飾方面,俗人多是接近現實中原漢裝,神仙多是保留異域風情的服飾。色彩明艷動人,極富立體感。早期的敦煌壁畫中,多勾勒出纖細強勁的線條和注重暈染,以赭紅為主,用散花圖案方式裝飾襯底、敦煌壁畫的早期繪制就是運用了暈染法的技法,使十六國時期的敦煌壁畫出現了色彩層次分明、人物形象立體、效果柔和、色彩運用鮮艷明亮的繪畫藝術風格。繪畫步驟分明技術趨于成熟。首先,形成相對光滑的墻面,進行壁畫創作;其次是隔墻,畫面的組成使整個窟具有統一的基調,輔色后,圖片顏色畫的造型的輪廓的位置;最后鉤線形狀,通常是根據不同的位置,使用不同的顏色來做定型線,達到不同的效果。形式美的多樣性,具有對稱圖式的崇高美、放射性圖式的和諧美以及連續與平行圖式的節奏之美[7]。
2.2 隋朝
相比之前,隋朝壁畫表現方式復雜化,這時的壁畫在立意和構圖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越來越復雜豐富。一是繪畫規模大。整體壁畫的規模變得更大,題材也變得更豐富,范圍和場面都逐漸趨于宏大,表演技巧變得多樣化。二是精美的人物畫風格。繪畫風格的變化直接影響到敦煌壁畫,隋代壁畫也逐漸由南北朝時期的簡樸、狂放轉變為豪華、華麗的藝術風格,形成了大膽清新、走向世俗化的民族風格。三是豐富奢華的色彩。隋朝壁畫的故事畫中大都是用白粉涂地。人物大都是用平涂的手法,只在臉頰、眉骨、下巴等地方加一點點染料暈染開來,壁畫顏色以白、黑、紅、青、綠為主,風格開始變得明媚壯麗。四是線條自由灑脫。用線豪放灑脫,不失氣勢,筆觸自由大膽。五是材料取材于天然礦、植物。材料都由各處而來,古語有云:“石青石綠為上品,石黃藤黃用最佳;金屑千年留寶色,章丹萬載有光華;雄黃價貴于赭石,胭脂不同色朱砂:銀朱膘腳皆可用,共說洋青勝靛花。”
2.3 唐朝
一是造型世俗化、中國化。貼近現實生活,與中國寫實的仕女畫越來越相似,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8]。二是藝術風格雍容華貴。賦色技巧多樣,其配色主要以濃重的朱砂、赭紅、金色等賦之,因此呈現出金碧輝煌、雍容大氣的藝術風格。三是技法空實明快。油畫采用白色直線線條勾勒的線描表現藝術技法,線描表現風格“空實明快”,使其將雄渾磅礴大氣與飄逸秀雅合二為一。四是語義體現時代風貌。唐代前期的飛天具有蓬勃奮發的奇姿異態與變化無窮的飛翔之美。唐代后期的龍鳳飛天,在裝飾藝術上和造型上已經遠沒有前期那種蓬勃向上的創業精神和輕松自由的生活場景。身形變得瘦長羸弱,神態趨于平和悲憫,充分體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恰好貼合了唐朝中后期國力日漸衰微的國情。因此不少聲音指出,唐朝的飛天才是真正的中國飛天。這其中飽含了當時藝術家們的深思。
3 壁畫藝術的發展與應用前景
3.1 傳統壁畫與建筑
傳統壁畫造型精巧且色彩濃艷,其中的大量元素可融入建筑設計,在客觀形象和主觀精神中形成高度協調的狀態[9]。隨著時代的高速發展,新的設計理念和新的材料、科技被運用到一些文化景觀的設計中[10]。在設計過程中有效利用傳統壁畫元素,二者充分融合,可以使藝術魅力趨于最大化[11]。在壁畫藝術和建筑的發展歷史中,傳統壁畫與建筑互相滲透,又互相延續[12],如果藝術家能堅持不懈地進行探尋與研究,使二者相互融合、相輔相成,就可以顯現出其蘊含的藝術獨特性[13]。
3.2 傳統壁畫的實用價值
首先,繪畫藝術作為滿足人類精神文明需求的重要形式,壁畫門類在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每個現代城市都在歷史的更迭中留存了其特有的痕跡[14]。很多城市在公共藝術設計中,都會強調對當地歷史風貌的重新認識,用不同材料,結合現代科技,把壁畫所呈現的質感和色彩貫穿在現代城市空間中[15],重視挖掘地區文化[16]。上海有十里洋場,北京有故宮文化,即使是這樣繁忙的都市,也要有文化藝術底蘊傍身。巧妙使用光影、新材料、新媒體等現代手法展現傳統壁畫[17],可以增加空間的文化歷史寓意,使參觀者形成共鳴、共情的狀態[18]。
3.3 傳統壁畫的裝飾性
宗教藝術的創作是以宗教建立者和傳播者的想象為基礎,再融合藝術家的審美想象與創造力[19]。別有韻味的裝飾功能是壁畫的重要性能之一,并用特殊的情感氛圍與設計意境使人對其文化產生認同[20]。現代科技的飛速進步為壁畫的裝飾創造空間視覺感[21],其中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就可以打造出全新的交互體驗空間[22]。
南京地鐵2號線空間以實用為主,壁畫裝飾簡潔大方、富有創意,突出了南京豐厚的歷史文化[23]。其大行宮站文化墻是以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作為主題,壁畫前十個“福”字門扇交錯懸在墻上,字體的風格迥異,六朝古都,紅樓金陵與城市地鐵的現代文明交相輝映[24],大幅增強了人們在其中的歷史文化體驗感[25]。比如2號線大行宮站的出站口,站外的江寧織造博物館與站內紅樓元素的壁畫相互映襯,不禁讓人感嘆其中的精妙構思[26]。
有著上千年沉淀的傳統古典美學精神在現代城市空間中不應被淡忘[27],同時在藝術上要追求形式各異與獨特的美學效果[19],起到影響人的情緒、喚起文化共鳴的效果[20]。藝術家在設計中應充分發揮公共藝術的積極作用,承載城市的歷史與記憶,彰顯地域特色,塑造城市形象,表達人性關懷、城市精神[28]。
4 結語
中國古代壁畫是源自傳統的藝術語言,同時也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與極大的沿用發展空間。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審美也在不斷變化,增加了更多的現代元素。古代壁畫在發展過程中,反映了種種社會現象以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新石器時代的巖畫反映了當時的狩獵、舞蹈、祭祀、戰爭活動;敦煌飛天壁畫流傳千年,歷經多個朝代,很多優秀的文化都融入其中。從敦煌飛天壁畫的三個主要時期,可以窺見中國傳統壁畫的藝術風貌,值得深入探析,融入現代元素,使人們在繁忙的工作與生活中不乏美的體驗。
參考文獻:
[1] 何銳鵬,施愛芹.鄂溫克族傳統美術文化源流研究[J].大眾文藝,2018(21):94-95.
[2] 陶皓淼,耿植榮.淺析文化思想的繁榮對美術作品的影響[J].藝術科技,2020(21):125-126.
[3] 沈慧芳,徐舒珩,曹磊.中國傳統圖案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11):105-106.
[4] 李笑,李永昌.從宋式家具裝飾風格看宋代雅俗觀念的嬗變[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11):99-100.
[5] 紀可薇,梁晶.變色家居在室內裝飾設計中的應用分析[J].藝術科技,2020,33(1):132-133.
[6] 倪崇偉,張笑雨,施愛芹.云數據時代下傳統文化的發展與現狀研究[J].大眾文藝,2018(24):132-133.
[7] 張繼強,張乘風.建筑與園林中設計形式的美學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118-119.
[8] 邵鈺瀅,何佳.基于銀杏元素的南林校禮設計創新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20(4):73-75.
[9] 梁晶,張思琪.晚明文人意趣影響下的茶具設計研究[J].美術大觀,2019(12):106-107.
[10] 李元媛.蘇南城市中佛教文化景觀的開發與設計[J].大眾文藝,2019(02):118-120.
[11] 趙坤,李永昌.鄉村新民居室內環境體系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06):114-116.
[12] 韓鑫鑫,梁晶.內蒙古地域文化在室內裝飾中的體現[J].大眾文藝,2019(19):150-151.
[13] 李嘉揚,梁晶,蔡宇軒.青年合租公寓適用性調查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3):31-32.
[14] 朱瑤,曹磊.歷史文化街區的傳承與城市形象傳播——以“老字號”集聚街區老門東為例[J].大眾文藝,2018(23):238-239.
[15] 李鳴燕,梁晶.城市共享自習室的興起及室內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0):28-29.
[16] 李雪艷,石鑫源.南京地鐵站壁畫所體現的人文情懷[J].大眾文藝,2019(18):64-65.
[17] 梁晶,吳艷輝.小型LOFT住宅空間多變性設計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8):74-75.
[18] 孫子源,梁晶.詩詞意境在居室空間中的創新營造[J].大眾文藝,2019(13):97-98.
[19] 湛磊,曹靜文,帥琴,等.傳統唐卡紋樣在現代產品設計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18(23):54.
[20] 范姝婧,梁晶.蘇州古典園林意境在服裝店設計中的表達[J].大眾文藝,2019(18):113-114.
[21] 梁晶,金曉雯.基于鄉村旅游導向的民宿視覺生態設計[J].社會科學家,2020(09):52-58,71.
[22] 徐婧,梁晶.虛擬現實技術在住宅設計與展示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20(11):48-51.
[23] 李佳未,梁晶.空氣鳳梨在室內環境中的應用[J].藝海,2020(6):112-113.
[24] 黃淇麟,祝遵凌.文化要素在城市街道景觀設計中的運用研究[J].設計,2019,32(04):54-55.
[25] 劉昱彤,梁晶.詩意空間的創新營造藝術[J].大眾文藝,2019(17):75-76.
[26] 劉嘉欣,施愛芹.鄉村旅游文創產品設計與開發[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70-71.
[27] 孫子源,梁晶.詩詞意境在居室空間中的創新營造[J].大眾文藝,2019(13):97-98.
[28] 邵鈺瀅.何佳.基于銀杏元素的南林校禮設計創新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20(4):73-75.
作者簡介:謝曉萱(2001—),女,江蘇揚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室內設計。
邢雯(1991—),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助理工程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生態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