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洋 朱一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公共藝術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本文主要探討鄭州市公共藝術現狀及發展方向,使之更好地契合城市風貌。城市公共藝術在改善市民生活環境的同時,還可以塑造獨特的城市形象,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文化展示與輸出。
關鍵詞:公共藝術;黃河文化;互動裝置;城市微更新;鄉旅公藝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8-0-02
1 鄭州市公共藝術發展現狀
鄭州市身處河南省腹地,千年來深受中原文化的浸潤與熏陶。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公共藝術在城市建設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公共藝術作品呈現出既快速發展又相對停滯不前的狀態。一方面,越來越多的雕塑銅像出現在城市街道,不斷優化人們的生活體驗感[1];另一方面,公共藝術作品呈現出跟風的態勢,對于好的作品不顧自身地域特色照搬照抄,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從而與城市文脈產生割裂感,千篇一律的公藝作品也給人們帶來了審美疲勞。就城市公共藝術發展而言,鄭州市還面臨一些問題。
2 鄭州市公共藝術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地域特色
在區域一體化的影響下,城市建設越來越趨向于千城一面[2]。但缺乏設計性的建筑往往無法代表一座城市的審美印記。好的公共藝術作品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文化符號[3],正如皇冠噴泉于芝加哥、自由女神像于紐約。這些公共藝術作品都與其所在地緊緊聯系在了一起。但就鄭州市的公藝作品而言,一些相關人員一味地向東部發達地區靠近,忽略了自身的文化價值與地域特色[4],使得公藝作品非但沒有發揮出展現城市風貌的作用,反而占據了城市公共空間。在西亞斯學院的校園內有一座中西合璧的綜合教學樓,將白宮與天安門生硬地拼湊在一起,造成了空間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不協調[5]。校園建筑設計應充分利用學科特色與地域特色來展現校園景觀[6],打造出有益于師生學習生活的環境[7]。
2.2 缺乏互動性
公共藝術的魅力就在于在公共空間中對公眾進行文化開放與交流,它的公眾性是以公眾的訴求為理念,體現的是市民對自己城市的認同感。一件成功的公藝作品應做到雅俗共賞,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能在互動中得到藝術反饋。但是一些創作者并沒有很好地深入民眾生活,認為藝術創作是抽象化的,似乎越符號化的作品越能體現他們的藝術性,這恰恰將民眾與公藝作品剝離了,同時也喪失了公共藝術的公共性與互動性。
3 鄭州市公共藝術現階段的問題解決措施
3.1 融入地方特色,保護歷史文化記憶
在一定程度上,公共藝術反映了公眾的審美意識,承載了城市的人文情懷。借助公共藝術作品的詮釋,可以看到獨特的市民文化[8]和一座城市的歷史變遷。因此,通過公共藝術還原歷史文化生活,不僅能加深受眾對家鄉的記憶,引起情感共鳴[9],還能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文化傳播與展示。王中、武定宇創作團隊的《城市記憶》系列主題創作帶來了諸多可行性思考。在《北京·記憶》作品中,他們通過藝術展示的形式展現了市民生活的美好記憶,折射出城市的變化軌跡[10]。如今,形式單一的地鐵藝術裝置逐漸難以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11]。以正在規劃建設中的鄭許17號地鐵為例,許昌作為三國文化發源地,無疑是一座極具歷史底蘊的城市,卻遠沒有洛陽的知名度。具有地域特色的地鐵公共藝術將為許昌展示地域文化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應該在保留歷史文化的同時結合公共藝術的現代性,使其凸顯出城市的魅力,從而塑造出獨特的城市形象[12]。
3.2 拓展公共空間,增強開放性、互動性
城市中心高強度的開發,使得如何提供更多可供公眾使用和活動的場所成為政府工作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13]。在考慮市民認知水平的同時,更要凸顯其藝術價值。在中心城市建設的過程中,要有效規劃建筑的周邊環境[14],淡化綠地與街道的界限,維持街道的空間活力[15]。以更加人文化的方式融入城市文化生活的體系。比如坐落于鄭州東風渠南岸的鐵路主題公園,被藝術家們通過不同的手法,深入挖掘了公園整體的人文氣息,既保留了場地的原有文脈,又結合文化元素與生態元素進行了創新設計[16]。無論是貫穿園內的鐵軌,還是富有藝術感的雕塑,都為這座公園帶來了不一樣的風味。
4 鄭州市公共藝術未來發展方向
4.1 發展重點
2021年,鄭州市文旅部門著力構建“兩代一心”文旅發展格局,使黃河文化、紅色文化在鄭州得到充分展現。如何在保留城市歷史文化底蘊的同時,以人為核心[17],借由公共藝術來展現城市文化,使地域特色與國際潮流接軌,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
4.2 將公共藝術納入城市建設規劃
2021年伊始發布的《鄭州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指出了要發展全覆蓋且有重點的城市公共藝術。在構建科學合理城市布局的同時,將生態理念與美觀感受貫徹其中[18]。
4.2.1 城市微改造與公共藝術
舊居住區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19],在現如今城市微更新的大環境下,建造與之相對應的微公共藝術可以給居民帶來心靈的溝通,打造出舒適的社區空間[20]。與其說這是城市的微改造,更不如說這是城市居民的審美創作。在上海市何家宅小區內舉辦的“公共藝術溝通最后一公里”活動中,藝術家們配合現階段的城市規劃與建設對社區進行了“文化軟改造”,滿足了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21],真正做到了“扎根于社區,為基層百姓服務”。
4.2.2 鄉旅公共藝術發展思路
鄉村旅游產業正面臨鄉村特色缺失等問題[22],經受著重大的沖擊[23]。于鄉村振興而言,針對鄉村文旅的開發是未來發展的趨勢[24],優秀的公藝作品則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同盟古鎮袁家村是一個極具區域特色的公藝創作優秀案例,對于鄭州及其輻射圈內城市的公藝設計很有參考價值。公藝創作者應最大限度地保留鄉村的原始風格[25],營造地域文化與科學設計理念相結合的鄉村景觀[26],使人們從中體驗到更純正的風俗文化[27],為古老的村落注入新的活力[28],也為人們提供具有歸屬感的景觀空間[29]。
4.2.3 結合綠色生態環保理念,實現可持續發展
鄭州市是長江以北唯一獲得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殊榮的省會以上城市,與之相對應的是對生態環保的更高要求。在創作主題和材質的選擇上應始終遵循環保為主,實現公共藝術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完美結合,使城市景觀的意義更易于被普通大眾理解和接受[30],力求達到人文、自然與城市平衡的理想狀態[31]。
4.3 融入新媒體技術
在飛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公共藝術的創作與科技的結合越來越緊密。應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創作出更富有現代審美意義的作品。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中,技術人員通過數字媒體與技術的結合,以巨大的電子屏動態展示的形式來展現各國的國旗,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感官體驗。以此為借鑒,可以在鄭州市的博物館建造影像類互動裝置,將人、空間與體驗連接起來[32],給觀眾帶來獨特的沉浸式體驗,使其切身感受整個場地[33],從而實現科技與人文的交融,傳達藝術美感[34]。
5 結語
隨著藝術的表現形式越來越多樣化,設計者不應拘泥于傳統單一的創作手法,而是要發散思維、與時俱進。巧妙地將現代設計與地域文化結合起來,激發城市新的生命力,從而展現華夏文明獨有的魅力與內涵,使城市更有魅力。
參考文獻:
[1] 吳馨宇,田曉東,薩興聯.公共景觀空間雕塑情感化敘事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6):46-47.
[2] 耿帥坤,張耀.論當今城市趨同化的景觀對策[J].大眾文藝,2018(20):67-68.
[3] 陸卓武.陶瓷材料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藝海,2020(11):162-163.
[4] 賈圓潔,梁勇.論公共藝術視野下的城市文脈傳承——以河南省雎縣公共藝術規劃設計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9(4):159-160.
[5] 吳禮程,金曉雯.基于游客群體下的老南京西火車站場地景觀分析與改造[J].大眾文藝,2018(18):50-51.
[6] 陳智,熊瑤,顧梅琴.校園景觀與文化共融初探——以南京林業大學景觀改造為例[J].大眾文藝,2018(20):35-36.
[7] 陳智,熊瑤,袁常洪.對校園小場景植物配置的論述[J].美術教育研究(下),2018(13):82-83.
[8] 徐文靜,張寧.論民俗元素在特色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以濰坊風箏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88-89.
[9] 王碧洋,朱宇婷.論南京地鐵三號線《紅樓夢》主題壁畫設計[J].大眾文藝,2019(20):99-100.
[10] 武定宇.轉化與新生——“城市記憶”系列地鐵創作自述[J].雕塑,2018(3):46-51.
[11] 趙曉晴,熊瑤.區域性文化特色的地鐵景觀藝術化營造初探——以武漢市地鐵二號線南延長線地面戰點景觀設計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8(24):50-51.
[12] 徐悅,張磊.城市景觀的文化價值與城市形象塑造[J].美術教育研究,2018(23):52-53.
[13] 蘭覓,李明燕.拓展公共空間激發城市活力——城市中心區地下步行系統規劃要點研究[J].四川建筑,2012(1):35-38.
[14] 丁振興,葉潔楠.綠化技術在生態建筑中的集成應用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8(06):89-90.
[15] 陳晨,黃瀅,張永輝.基于“共享街道”理念下的街道規劃與空間營造——以南京鎖金村街道為例[J].大眾文藝,2018(18):219.
[16] 廖海橦,徐昊,王夕倩.廢棄火車站復興計劃——南京下關火車主題公園創新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06):78-79,82.
[17] 魯遙,祝遵凌.南京紫金聯合立方廣場景觀分析與改造[J].設計,2018(10):143-145.
[18] 舒怡.當代中國公共藝術與設計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J].現代傳播,2012(5):147-148.
[19] 汪雪荊,李明,馮曉娟.從城市化到舊居住區景觀設計論析——以南京富貴山小區為例[J].大眾文藝,2019(02):89-91.
[20] 鄒志.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生態廊道設計[J].大眾文藝,2018(22):137-138.
[21] 周藝園,黃維彥.多元化需求下的校園舊建筑改造研究——以南京林業大學校醫院老樓改造為例[J].大眾文藝,2019(15):114-115.
[22] 潘玥,徐雷,梁晶.鄉土文化在南京鄉村旅游建設中的保護與發展[J].大眾文藝,2018(19):106-107.
[23] 路丹丹,黃瀅.傳統村落人居生態景觀改善策略研究——以蘇州吳中區東山、西山風景區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9):105-106,112.
[24] 龐瑩瑩,熊瑤.運河遺產廊道中的旅游規劃研究[J].大眾文藝,2018(19):65-66.
[25] 陳晨,祝遵凌.自然元素在城市建筑藝術中的應用——以南京樺墅為例[J].設計,2018(09):141-143.
[26] 王千意,黃瀅.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鄉村景觀設計——以常州梅林村為例[J].設計,2018(23):67-69.
[27] 陳子玥,劉力維.淺析地方文化在民宿設計中的體現[J].藝海,2020(11):156-157.
[28] 李璇,何佳.歷史街區的文創產品設計——以常州青果巷為例[J].藝海,2020(04):82-83.
[29] 孫田,祝遵凌.南潯古鎮景觀特色分析與思考[J].設計,2018(10):70-72.
[30] 莊佳.后現代主義理念在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應用初探[J].藝海,2020(11):104-105.
[31] 江欣欣,湯箬梅.景觀媒介:城市空間規劃與歷史文脈的有機整合[J].美術教育研究,2019(21):93-94.
[32] 高婧.敘事與體驗:城市公共空間的沉浸式設計與表達[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92-93.
[33] 張潤楠,湯箬梅. AR/VR數字化技術下對環境空間設計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20(12):69-70.
[34] 徐雪媚,李雪艷.公共室內空間中的纖維裝置[J].大眾文藝,2019(02):135-136.
作者簡介:崔洋(2001—),女,河南許昌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藝術。
朱一(1979—),男,四川遂寧人,碩士,講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公共藝術、環境生態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