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景觀營造中,植物配置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玄武湖芍藥島為例,從植物景觀改造的角度分析芍藥島植物現狀,結合小尺度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配置要求,探尋中國古典園林造景方法在現代小尺度景觀中的運用,希望為中國古典園林與現代景觀實現更好的結合提供參考。
關鍵詞:景觀改造;園林植物;古典園林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8-0-02
0 引言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植物是表達美感和氛圍的重要因素。芍藥島周圍的植物搭配就很好地營造了古典園林的氛圍。芍藥島別致地運用松樹作為背景,前庭有層次地栽種了夾竹桃、紅花檵木、冬青等,后方栽植高大的喬木,如烏桕,綠地上種有吉祥草、絡石,水中種有荷花等,這些是古典文學中常用的意象植物,也是營造意境時的常用植物。芍藥島的景觀配置雖有濃濃的古風情懷,但也存在不足。本文遵循中國古典園林中栽種植物以觀形為主,以取色、賞花、聞香、聽音為輔的要求,結合空間設計,全方面考慮植物的色彩、四季變化、花香,為芍藥島整體景觀改造提出建議,以增強芍藥島游覽區的觀賞效果。
1 中國古典園林景觀特點
中國園林體系是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之一,是全人類的文化瑰寶[1]。中國古典園林景觀像是一幅長畫卷,需要人們慢慢將它展開,仔細體會[2]。由于古代文人積極參與造園,中國古典園林景觀通常與詩情畫意完美融合,體現出寫意山水的特點,中國園林美的內核有四:花木、石、水、空間[3]。
1.1 花木
花木最能表達文人細膩的情感,如柳樹的依依惜別、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梅蘭竹菊的清雅高潔,所以在古代,文人造景時追求“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格局[4]。
1.2 石
堆山疊石是中國古典園林景觀中非常重要的景色,凡園景必有山石,離石不成景[5]。
1.3 水
水也是園林景觀的基本因素之一。水可以拓展空間,也為植物動物的生存提供了空間,為造景提供了更多可能[6]。
1.4 空間
園林景觀的空間與布局是根據園林構成元素形成的。花木、水、石等元素都可以起到構成空間的作用。其中,造景植物對空間的滲透、對比、層次研究價值最為重大[7]。
2 玄武湖芍藥島概況
2.1 區位
芍藥島位于南京市玄武區玄武湖公園,場地呈不規則三角形。
2.2 氣候
芍藥島為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春秋短、冬夏長。
2.3 植物分析
芍藥島作為小尺度中國古典景觀,土地面積有限,沒有足夠多的養分供給高大的喬木,所以島上大多是低矮的觀賞性植物。島上綠地上的植物有喬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四種[8]。
2.3.1 上層植物分析
經過調研,芍藥島的上層植物共有六種,分別是雞爪槭、烏桕、馬尾松、夾竹桃、羽毛槭、紫薇。其中能夠生長到4 m以上的樹種只有烏桕,雞爪槭、馬尾松、夾竹桃、羽毛槭、紫薇的高度均在2~4 m。種植方式以叢植為主,間或有孤植和對植。
2.3.2 中層植物分析
芍藥島的中層植物多為灌木,主要有小葉黃楊、六道木、檵木、石楠、齒葉冬青、海桐等。多為孤植,少數叢植。
2.3.3 下層植物分析
芍藥島的下層植物共有十四種,種類繁多,草本植物有吉祥草、鳶尾、酢漿草、沿階草、迎春花、苧麻、附地菜、車前草、九里香,挺水植物有三種,分別是菖蒲、梭魚草、荷花,藤本植物有兩種,分別是絡石和扶芳藤。芍藥島上的植物種類雖多,但管理不善。
2.3.4 植物位置分析
整個地塊的多數植物都分布在后庭,前面地塊只有三棵馬尾松,中間只有一些色葉植物,沒有灌木,層次單一[9]。
2.3.5 植物豎向分析
林冠線錯落有致,高低層次非常明顯,但小區域植物層次不夠豐富。在整個區域中,最為高大的就是后方的烏桕。
3 芍藥島主要問題
3.1 植物
3.1.1 配置雜亂
植物配置雜亂,導致欣賞性不強。芍藥島喬木多為孤植,沒有與周圍植物建立聯系,缺乏錯落的層次感,此外,缺乏品相優美的樹種,植物的觀賞價值較低[10]。灌木多種植在島邊,無法突出芍藥島的特色[11]。
3.1.2 管理不當
公園管理不當,植物生長無序,地面大片裸露。玄武湖公園游人如織,加之公園對植物養護不當,芍藥島上草地踩踏的現象十分嚴重,許多植物雜亂、枯死,導致景觀品相較差,游客體驗感不佳[12]。
3.1.3 季相變化單一
植物大多為常綠植物,沒有豐富的色彩變化。地塊中常綠植物多,有季相變化的植物少,雖然可以保持四季常青,但容易讓人感到乏味,可供欣賞的花葉類植物少[13]。
3.2 石
芍藥島為中國古典園林景觀,地塊中設計了許多造型別致的石頭,但這些石頭并不具備中國傳統的審美感,而是散落在島中各處,平添了一股壓抑。
4 優化改造建議
分析芍藥島這個小尺度中國古典園林景觀中的地形、氣候和植物,對整個島進行改造。中國古典園林的精妙之處就在于將大自然中的風景收納于方寸之間[14]。所以改造中國古典園林應從自然出發,表達自然[15]。
4.1 整體上改變島上游園節奏
古典園林融合了意境美學、抽象美學等多種因素,在整體景觀表達上,注重層次、抑揚、虛實的安排以及韻律感,使人們在游賞時富有節奏地前行[16]。在芍藥島的改造中,可以根據地形將地塊分為五個部分[17],體現“起”“承”“轉”“合”。
4.1.1 起
“起”是整個島的前奏。人們進入場地時所看到第一眼處的設計會極大程度地影響人們對場地精妙與否的評價。“起”用于營造整個游園氛圍,帶給游客們古典園林的體驗[18]。小島主入口處是一座曲折的小橋,通過小橋后,就是一些馬尾松,遮住了后面的芍藥園,營造了一種錯落有致、半遮半掩的景觀效果,這種景觀效果稱為“障景”。障景講究朦朧美,帶給人“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障景強調欲揚先抑,增強空間的感受力[19]。
4.1.2 承
“承”是承接,也是點題。在芍藥島的裸露地塊上種植芍藥,這芍藥既成為小島的主題,同時映照芍藥島的名字與來歷。游客經過高大的馬尾松后,所看到的就是低矮美麗的芍藥,這與之前遮擋的馬尾松區域形成反差[20]。
4.1.3 轉
“轉”就是整個區域的精粹部分。在“轉”的安排上,主要用羽毛槭和雞爪槭等彩葉植物作為整個地塊的點睛之筆,營造植物氛圍[21]。
4.1.4 合
“合”是地塊中植物最多的區域,是整體的古典園林配置展示[22]。在“合”的安排上,主要在路的兩邊用喬木營造出幽深的空間,吸引游客走過這條路,也為之后穿過芍藥島作鋪墊[23]。
4.2 豐富植物層次
植物層次可分為縱向空間層次和橫向空間層次[24]。縱向空間層次是由植物高度差及植物樣式而產生的層次[25]。橫向空間層次是被植物覆蓋的區域的層次。在縱向空間中合理協調喬木、灌木、花草的配置比例,例如增加高度不一的植物,確保植物層次分明;在橫向空間中,提高水面植物覆蓋率,讓游客產生“入目皆是植物”的美感[26]。
4.2.1 在豎向空間中調整喬木、灌木、花草的配置比例
增加喬木灌木周圍的組團,優化配置比例,多用叢植。植物要高低結合,不可單一地一片鋪開。將顏色深淺不同的植物搭配在一起,在色彩上制造過渡的層次感,將高度不同的植物前后錯落地搭配在一起,在形式上制造層次感[27]。植物多用人格化的花卉,如竹、海棠等[28]。
4.2.2 種植挺水植物
在空白水域增加睡蓮與美人蕉,這兩種植物都是中國古典景觀設計中的愛用物。
4.3 增加植物色彩
古典園林講求“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格局[29]。園林景觀設計中所選取的植物大多為開花植物,在景觀配置中使用開花時間交錯的植物才能更好地達到改造目標。早春時,植物顏色相對暗淡,可以增加櫻花、海棠,讓初春的庭院更加多姿多彩,同時增加美麗月見草等本地植物,點綴常綠的景觀園[30]。
5 結語
研究玄武湖芍藥島的改造過程,會發現芍藥島出現了若干問題,如管理不當等,有些問題僅靠改造是改變不了的,需要有關管理部門密切關注,只有重視植物的生長情況,才能使改造發揮出最大的價值,營造出優美且有序的景觀。
參考文獻:
[1] 劉聰,祝遵崚,馬朋.古典園林的空間思維意識——大觀園景象構成解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9(22):78-79.
[2] 鐘巧紅,祝遵崚.南京瞻園植物配置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9(22):76-77.
[3] 陳子瀾.枯山水藝術在當代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20,33(23):47-48.
[4] 彭浩楠,張耀.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168-169.
[5] 芮晨晨,祁守金,黃磊磊.對城市開放式公園的景觀設計探討——以南京魚嘴濕地公園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上),2018(11):90-91.
[6] 熊瑤,李明,龐瑩瑩.淺談造園中的植物種植美學[J].大眾文藝,2018(24):90-91.
[7] 朱夢,姜萱,蘇婧.古典園林植物配植分析——以何園水心亭為例[J].藝術科技,2020(22):29-30.
[8] 趙坤,李永昌.鄉村新民居室內環境體系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06):114-116.
[9] 周璐,謝雨芯,岳天琦,等.古典園林造園手法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20,33(23):27-28.
[10] 張知祺,耿植榮.鎮江“城市山林”景觀設計的運用——以南山綠道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1):181-182.
[11] 吳馨宇,華陽.現代藝術空間中互動裝置的沉浸式體驗研究[J].藝術科技,2020(8):83-86.
[12] 包婷,李雪艷.基于場所精神視角的國內城市公園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13):93-95.
[13] 彭恬怡,陳瑋.城市公園景觀規劃設計[J].大眾文藝,2019(20):42-43.
[14] 吳逸,葉潔楠.傳統園林造園手法在當代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運用——以常州市人民公園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81-82
[15] 江緹,丁山.“公園城市”理念模式與實際探索——以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4):147-148.
[16] 曹匯之,王夕倩.無障礙設計在城市公園中的應用——以南京中山植物園為例[J].藝術科技,2020(10):107-110.
[17] 管佩弦,于成景,李雪艷.生態石籠在城市公園水體修復設計中的審美探討[J].大眾文藝,2019(16):100-101.
[18] 張繼強,張乘風.建筑與園林中設計形式的美學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118-119.
[19] 董利婷.南京月牙湖公園小水域植物造景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20(19):103-104.
[20] 趙興敏,湯箬梅.現代景觀的“無界”設計研究——以南通“沁園蘭園”為例[J].設計,2019(11):43-45.
[21] 熊瑤,張秀,嚴妍.公園城市視域下的郊野公園游徑系統規劃設計——以汪溪郊野公園為例[J].裝飾,2020(10):132-133.
[22] 李思琪,吳曼.孤獨癥兒童康復花園設計研究——以埃文斯康復花園為例[J].藝術科技,2020(7):34-37.
[23] 熊瑤,張建萍,嚴妍.基于氣候適應性的蘇州留園景觀要素研究[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01):145-153.
[24] 黃薇,吳冬蕾.淺析園林雅俗嬗變[J].美術教育研究,2020(23):86-87.
[25] 張曉晶,吳冬蕾.中國畫中的“雅”與“俗”——以齊白石繪畫題材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22):14-15.
[26] 吳歆悅,李雪艷.南京新門西體育文化產業園規劃設計研究[J].藝海,2020(12):87-89.
[27] 蘇婧.樓觀臺道教園林景觀營造方式研究[J].大眾文藝,2018(21):109.
[28]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觀設計中地域性元素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76-77.
[29] 張丹,圣倩倩.中國古典美學思想在現代園林設計中的運用——以泰州梅蘭芳公園為例[J].設計,2018(22):96-97.
[30] 劉雲田.留白手法在城市建筑設計中的應用——以青果巷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1):159-160.
作者簡介:李雨薇(1998—),女,山東菏澤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指導老師:熊瑤(1983—),女,四川成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園林規劃設計。
陳瑋(1973—),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院辦主任,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