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起跑線》是近年來大熱的印度教育題材電影,本文從光與影、剪輯、音樂、社會意義四個角度對電影進行分析,并且通過鏡頭語言闡釋印度教育電影出彩的原因以及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也通過導演表現的鏡頭反觀印度的教育及社會問題。
關鍵詞:《起跑線》;教育電影;影視;視聽語言;社會意義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8-00-02
0 引言
在《起跑線》中,拉吉夫婦的女兒沒有被前四所名校錄取,通過假扮窮人獲得了最后一所名校的錄取資格,但良心不安的拉吉夫婦選擇揭露所謂的接受貧困學生的騙局,將女兒送入了一開始不愿去的公立學校[1]。
1 光與影
光與影的變化是《起跑線》的特色,與以往的印度教育類電影不同,這部影片中的光與影會隨著導演想表現的劇情而發生變化[2]。
為了讓米婭考上印度前五名的私立學校,米婭的大學校友介紹了一位升學顧問,他專門幫助一些想進入名校家庭卻有些問題的學生[3]。當拉吉夫婦第一次走進顧問的辦公室時,整個畫面非常清晰,陰影在顧問身后搖曳,一切都充滿了希望。
米婭面試前四所學校都失敗后,拉吉夫婦重返顧問的辦公室,這時辦公室不像以前那么明亮了,環境看起來比以前更陰沉。這表明拉吉不再信任顧問,這個辦公室也無法再給他們帶來希望[4]。
盡管印度自獨立以來一直以集中的方式開發、建設和管理基礎設施[5],但成效不明顯,基礎設施依然很差。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不夠,導致火車和汽車上掛滿了人。在影片中,緩緩駛來的公交車十分破舊,遠處的天空也是灰蒙蒙的,給人一種陰冷的感覺,一群人堵在車門口想擠上去,有些擠不進去的人只能掛在車門口[6]。灰暗的色調讓人感覺生活缺少希望,可見印度的交通多么落后,連上班都如此困難,上學當然更加困難。反觀拉吉夫婦開著豪車去學校參觀、去找申學顧問時,整個畫面都是明亮的,是讓人喜悅的。鮮明的對比體現出了印度巨大的貧富差距[7]。
拉吉夫婦搬入住宅區后,黃色的燈光令家里看起來溫馨而舒適,即使在黑夜,暖黃的燈光也使畫面顯得溫暖。然而,拉吉夫婦為了讓女兒進入名校而搬入貧民窟假裝窮人時,到了夜晚,畫面就變暗了,觀眾只能憑借微弱的蠟燭光看清畫面內容[8],這一方面體現出拉吉夫婦不再像在豪宅時那樣充滿希望了,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了印度的貧富差距,窮人在夜里只能靠蠟燭照明。
光與影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9]時刻發生著變化。拉吉一家充滿希望時,畫面是明亮的;拉吉一家感到失望時,畫面是陰暗的。
2 剪輯
影片中那五所有名的私立學校,環境優美,一塵不染,仿佛五星級酒店[10],有的有巨大的游泳池,有的有一大片馬場,與公立學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公立學校破舊、臟亂差,地處貧民窟,沒有綠化[11],連像樣的書本桌椅都沒有,有的學生只能在地上學習。印度貧富差距極大,環境差距也可想而知[12],而一個貧民窟的附近往往就有頂級豪宅。
拉吉夫婦搬去貧民窟后,鏡頭直觀地展現出了貧民窟的環境:附近全是垃圾場[13],街道上電線亂穿,污水隨意排放在路上,水溝遍布垃圾,味道令人作嘔。而反觀印度的富人區,整齊的樹木、干凈的街道、高大的建筑,與貧民窟的臟亂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14]。導演運用對比手法,通過鏡頭對內容進行組接,形成了強調、反襯等效果。
影片中,德里文法學校校長的鏡頭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對最后的希望,拉吉請教一位朋友,想要得到推薦信[15],但是朋友直接告訴他推薦信沒用。校長當場撕掉推薦信后,拉吉非常失望,準備花錢賄賂校長,但看見前面的人試圖賄賂校長卻被痛罵后,趕緊拿著包離開。德里文法學校的校長還在電視采訪里說,自己是貧困家庭的孩子,絕不會接受賄賂,這讓拉吉感到十分沮喪[16]。最后,拉吉主動向校長承認,女兒進入學校是因為他們采用了不正當手段。但校長只是將米婭的檔案改成了普通學生的檔案,說他的行為沒有問題,米婭只有通過這種手段才能獲取利益[17]。
校長的前三個鏡頭都體現了她的正直、誠實,但是最后一個鏡頭卻粉碎了她的一切偽裝。導演運用對比手法[18],通過鏡頭與場景的對比,展現出了深刻的意義。
3 音樂
印度的音樂復雜而具有特色,在世界音樂領域中獨具一格,能讓人很快分辨出來[19]。影片中有很長的歌舞段落,不斷切換的鏡頭畫面,搭配變化的鏡頭語言,讓觀眾仿佛在欣賞充滿印度特色的歌舞劇。獨特的音樂與婀娜多姿的舞蹈動作,能調動觀眾情緒,使其進入電影劇情中。
其中穿插的純音樂也極具印度特色,電影會根據不同的劇情及背景,變換不同的音樂[20],戲劇性的劇情搭配戲劇化的音樂,能讓觀眾進一步體會到導演想表述的內容。
4 社會意義
影片的主人公拉吉夫婦出生于印度底層階級,拉吉通過繼承父親的服裝店,發展生意,成了中產階級,最終買了豪宅與豪車,但是拉吉的固執和對教育重要性的不理解[21],決定了其不可能躋身于上層階級。因為他只擁有一個普通的服裝店,即使滿足了學校的經濟要求,但印度的貴族學校是不會允許一個普通服裝店老板的孩子來讀書的。
在如今的印度社會中,處于中間層次的人最為擔憂焦慮,底層的人們只需考慮如何努力進入中間層次,而處于中間層次的人們既要擔心不掉回底層,又要思考如何進入上流社會。這一切的焦慮都源于階級固化。印度的階級固化程度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嚴重[22],不同的階級享受不同的待遇,富人享受著最好的待遇和環境,而窮人只能繼承父輩底層的姓氏和工作[23]。少數人能像拉吉夫婦一樣躋身中層階級,拉吉夫婦想進入上流社會只能寄希望于女兒[24],他們希望女兒能上高等私人院校,接受精英教育,以此打破階級固化。
受殖民的影響[25],在印度,英語的重要性超過了印度語,說英語成了階級的象征,窮人不會也不可能說英語,英語比印度語更高級文明的思想深入人心。如此深入人心的認知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定離不開大眾長期的支持。在影片中,小男孩阿言說學校不允許他們說印度語[26]。一個連自己的本土語言都輕視的國家,一個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對教育的不重視可想而知。
印度政府也存在貪污腐敗的情況,長期掌握權力,大部分人都會利欲熏心,而階級的分化更加有利于他們從中受賄[27]。雖然如今下等階級的人也可以通過努力在政府等原本只有上等階級的人才能呆的地方工作,但是沒有多少人能抵抗權力和金錢的誘惑,一心為下層和中層人民謀福利[28]。
種族姓氏也是印度階級固化的一大原因,雖然印度獨立后,憲法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廢除了種族制度,但是種族制度仍然對印度產生著巨大的影響。高種姓的人生來就擁有特權,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可以從事高收入職業。最高種姓的婆羅門不到總人口的4%[29],但擁有70%的司法機構和議會近一半的席位。低種姓者受教育程度低,從事低收入職業,受到歧視。雖然也有一定的升學比例,但是和高種姓的人相比,差距巨大[30]。階級在印度是非常難改變的,大部分底層人民安于貧窮、安于現狀。
5 結語
電影《起跑線》在光影、剪輯、音樂以及體現的社會意義上,都有完全不同于中國電影的地方,其運用的各種拍攝手法,以及展現出的教育內涵都值得中國電影學習。我們要在吸取他人經驗的同時揣摩推敲,創作出屬于中國的、獨具特色的教育類電影。
參考文獻:
[1] 魯遙,胡志強,祝遵凌.基于地下水過濾收集技術的生態駁岸設計[J].設計,2020(11):152-154.
[2] 陳晨,祝遵凌.自然元素在城市建筑藝術中的應用——以南京樺墅為例[J].設計,2018(09):141-143.
[3] 張寧,李君嫻.從《綠皮書》看當下美國黑人的處境[J].大眾文藝,2019(23):188-189.
[4] 李英豪,耿濤.住宅空間中的無主燈照明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83-84.
[5] 回鈺.生態視域下的江南私家園林技藝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2):97-98.
[6] 梁家昱,彭俊.淺析零食品牌卡通吉祥物的設計策略[J].藝術科技,2020,33(23):7-8.
[7] 齊筠倩,李青青.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亭子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156-157.
[8] 黃薇,吳冬蕾.淺析園林雅俗嬗變[J].美術教育研究,2020(23):86-87.
[9] 張海怡,蔣暉.從《上元燈彩圖》中分析上元民俗及燈飾[J].美術教育研究,2020(4):43-44.
[10] 陳銀波,邢若晨.淺談蘇扇裝飾形式的歷史演變[J].美術教育研究,2020(4):47-48.
[11] 梅沄澍.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排水系統設計[J].藝術科技,2020(21):15-16.
[12] 曹宇鵬.以圖像學研究方法分析《普羅斯佩羅王子》[J].美術教育研究,2020(6):16-17.
[13] 蘇長志,楊杰.展示媒介下的品牌互動性創新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150-151.
[14] 韋庭暉,楊杰.文化性旅游景區的文創產品設計策略——以無錫靈山+臺灣佛光山為例[J].藝海,2020(11):152-153.
[15] 白云,回鈺.枯山水在庭園微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20,33(23):1-2.
[16] 吳叢杉,回鈺. STEAM教育實踐營地的生態景區規劃設計——以福州赤壁森林生態風景區為例[J].藝術科技,2020(10):17-20.
[17] 崔曄.極簡主義與中國元素在現代景觀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20(20):163-164.
[18] 張含之,范雯云,繆玲.探尋建筑大師貝聿銘作品中的幾何藝術 ——以蘇州博物館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3):31-32.
[19] 沈靈君.淺析墻體在環境設計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20,33(21):157-158.
[20] 任真.以潘諾夫斯基圖像學方法分析《西斯廷圣母》[J].藝術科技,2020,33(23):21-22.
[21] 徐希雅.編織語言在環境營造中的表達及運用[J].藝術科技,2019,32(18):112-113.
[22] 陳曉蕾,丁山.酒店客房的智能化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1,34(2):58-59.
[23] 劉雨柯,駱瑋,熊仁國.淺敘靜物攝影的表現手法——以女性玻璃器皿化妝品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1(03):36-37.
[24] 劉雨柯,駱瑋.攝影技術與藝術關系的再思考[J].藝術科技,2020,33(1):113-114.
[25] 王正崎.基于宋錦元素的商務產品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4):130-131.
[26] 巨夏楠,朱一.再生材料在公共藝術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20,33(23):176-177.
[27] 高琴.《航拍中國》的“點線面體”敘事結構[J].藝術科技,2020,33(23):91-92.
[28] 董曦月.新聞類短視頻的社會價值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99-100.
[29] 程雨欣.宮崎駿作品主題傾向解析[J].藝術科技,2020,33(23):87-88.
[30] 王璁.城鄉結合部景觀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21):189-190.
作者簡介:陳姝羽(2001—),女,江蘇無錫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
指導老師:華陽(1986—),女,江蘇南京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傳媒藝術、認知心理學。
賈文婷(1989—),女,江蘇南京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