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夏季多地發生洪澇災害,國家高度重視,派出武警消防、解放軍部隊等奔赴前線支援抗災,各類新聞媒體也聞風而動,對本次抗洪的具體措施、有效成果、軍民之情等進行了深入報道。本文選取主流媒體代表人民日報和軍隊宣傳媒體代表人民前線,分析兩者在傳播平臺、報道方向選擇上的差異,以及兩者此次抗洪報道的共同特點。
關鍵詞:抗洪新聞;人民日報;人民前線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8-0-02
抗洪新聞是每年社會新聞報道的熱點之一,2020年夏季,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的水位突破了我國有水文記錄以來的歷史極值——1998年洪水位22.52m,因此,2020年的抗洪報道較往年關注度更高。在此次抗洪新聞傳播中,除了人民日報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新聞媒體,人民前線等解放軍媒體也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這些性質不同的新聞媒體,多平臺、多角度進行抗洪報道,全方位地向我們展示了2020年抗洪救災的全貌。
1 傳播平臺的選擇
1.1 微博
2020年2月26日,微博發布2019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微博月活躍用戶達到5.16億,其中移動端占比94%。大量用戶被微博交互性強、傳播速度快、方便快捷等特點吸引[1],新浪微博成了中國社交平臺的頭部產品。隨著政府、媒體的入駐,微博已成為我國網民獲取新聞資訊的重要渠道之一。
由于傳媒通過文化產品影響受眾,并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觀眾的社會責任意識,因此傳媒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2]?!度嗣袢請蟆纷鳛槲覈谝淮髨?,自2012年入駐微博至今,粉絲破億,在各項社會輿論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人民日報微博輸入關鍵詞“抗洪”進行搜索,可以看到6月11日—8月11日這兩個月的時間里,其與抗洪有關的微博有120余條,平均發布頻率約為一天兩條。
1.2 快手
快手從最初制作和分享GIF的純粹工具應用轉型為短視頻社區已有近10年的時間,雖然在發展過程中,泛濫的低俗內容引起網民反感,又有后起之秀抖音緊追猛趕,但快手積極響應國家“凈網行動”的號召,進行自糾自查,并與央視等主流媒體合作,如今其日活躍用戶已超過3億,穩穩占據著短視頻應用第一梯隊的位置。
人民前線是我國東部戰區陸軍在快手的官方賬號。7月12日,人民前線發布了陸軍某旅馳援鄱陽搶險救災的視頻,這是當年發布的第一條抗洪視頻。在抗洪的一個多月里,人民前線發布了近百條抗洪短視頻,每條播放量均在百萬以上,有時播放量甚至能達到千萬,并收獲百萬的點贊量?;有袨榭梢苑从秤脩魧鞑热莸膽B度傾向,這是促進平臺內容策略調整的重要參考[3]。
在傳媒業新生態逐步形成的當下,新聞生產也隨之發生改變[4],根據傳播平臺的特點,兩者的報道方式也有所差別。人民日報在微博的抗洪報道以視頻為主、圖文為輔。視頻雖然更符合當下人們碎片化的閱讀方式,但色彩鮮明、展現新聞事實瞬間、具有視覺沖擊力的新聞圖片更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人民日報用一張張結合了外在直接意蘊和內在含蓄意蘊的新聞圖片,表達了對抗洪戰士的贊美與謳歌。與微博的包羅萬象不同,快手是一個較為純粹的短視頻應用,因此人民前線的抗洪報道基本為視頻報道。在新聞事件的采編上,短視頻可以做到現場拍攝、制作、傳播,還具有回饋及時的特點,這極大地增強了新聞的時效性[5]。視頻雖短,但更易突顯細節,比起長視頻或長文字報道的“輕重有序”,每個短視頻都是細節凝練成的“精華”。
2 報道方向的選擇
從人民日報和人民前線發布的新聞來看,抗洪報道主要有三大方向:一是描繪軍為民、民擁軍的軍民魚水情,二是介紹抗洪期間軍隊的后勤保障,三是突出軍隊抗洪的“險”與“急”。上述三個報道方向兩者雖然都有涉及,但由于代表的主體不同,側重點存在差異。
《人民日報》是我國黨委機關報,除了負責宣傳解讀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外,得益于社交媒體強大的信息交互功能,它還通過微博積極與用戶進行網絡互動[6],架起了與人民群眾溝通的橋梁。在災區采訪時,更應堅持“三貼近”原則,把鏡頭和筆頭對準基層一線,對準普通群眾[7]。在內容上,軍民魚水情是人民日報抗洪報道的重點,如“群眾自發為抗洪戰士洗迷彩服”“某地數萬群眾送別抗洪戰士”等報道,用多個視頻生動展現了災區人民用行動表達對抗洪戰士的關懷和感激的情景。除了當地群眾,還有類似“外地群眾跨省點外賣送給抗洪官兵”的新聞,這些溫暖的報道大大增強了人民戰勝洪澇災害的信心。新媒體的傳播速度不斷提升,傳播范圍不斷擴大,傳播方式也轉變為針對受眾喜好的個性化推送[8],因此新聞報道在形式上應盡量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人民日報對流行歌曲《少年》進行改編,制作了一首抗洪版的《少年》,把新一代中國年輕人的責任和擔當描繪得淋漓盡致。
中國是一個提倡奉獻的國家,所以媒體在新聞報道中總會使用大量筆墨刻畫人民的奉獻精神,現在媒體似乎陷入了一個誤區,那就是“賣慘”等于奉獻。但在如今中國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得到質的飛躍的背景下,部分媒體墨守成規,報道模式一成不變,無法充分履行社會責任[9]。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懷孕九個月的護士奔赴抗疫一線”“女護士們被集體剃掉長發”等報道,引起了網民們的強烈抨擊與譴責。傳統媒體無法準確把握新媒體時代的受眾心理,新聞報道缺少人文關懷,是正面宣傳產生負面效果的重要原因[10]。大家一致認為抗洪戰士需要更多的人文關懷和后勤保障,基于這樣的背景,人民日報多方面介紹了抗洪戰士們的后勤保障。為保證抗洪官兵穿上干爽的衣服,部隊發放了9.6萬套新服裝;“移動餐車”一小時可制作150份盒飯,保證戰士們都能吃上熱乎飯……比起刻意“賣慘”的悲情報道,這類充滿人文關懷的暖心報道更能被大眾所接受,也有利于在社會中形成良好風尚,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文化基礎[11]。
與人民日報不同,人民前線是解放軍部隊的對外宣傳口,因此報道的重點是抗洪任務的緊急與艱險,如一夜搬運6400袋沙石;硬核抗洪,百余輛重型舟橋車緊急馳援安徽阜陽……兩者進行對比,可以看出人民前線秉承了人民軍隊艱苦樸素的作風,報道較為樸實,不太注重情感的渲染,突出了抗洪任務的“險”與“急”。人民前線在抗洪短視頻的封面和視頻文案中,突出了“6400袋”“百余輛”等數字,這種表達雖然簡短,但重點突出、容易識記,有利于在新媒體平臺上進行快速互動[12],體現了搶險救災“抗災就是戰爭,時間就是生命”的精神內涵。
3 抗洪報道的特點
一是真實且有力量。新聞的職能是向外界告知人們所需要的信息,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人民群眾對某一事件的情緒與態度都是建立在新聞真實的前提下的,如果新聞失實,向人們傳遞了錯誤的訊息,就會引起人民的誤讀和恐慌。在抗洪報道中,新聞記者對已發生的事實進行篩查、鑒別和選擇,選出傳播對象密切關注的信息進行傳達[13]。新聞工作者深入一線,對當地抗洪戰士和人民群眾進行走訪,通過實踐,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發揮了理論知識的功用[14],得到了翔實的新聞素材,這是新聞真實的基礎。細節描寫是抗洪報道的一個顯著特點,短視頻可以單獨放大某個細節,如“戰士倒立,泥水從褲腿里倒了出來”,從而增強報道的精確性和可讀性,使新聞發揮振奮精神、凝聚力量的作用。
二是充滿人文關懷。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在改變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同時,也使人們認識事物的方式發生了改變[15]。“賣慘”的悲情式新聞之所以受到民眾的抵制與抗議,是因為記者不能與民眾“共情”,把這些事件當作大公無私、奉獻自我的正面典型去宣傳報道,這樣的報道突破了受眾的心理防線,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與厭惡。對于為國家和人民作出重大貢獻的軍人群體,人們也希望在保全集體利益的基礎上,對個人利益進行保護。隨著人民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新聞工作者在抗洪新聞中也更注重“人情味”的描寫,不管是軍民間的魚水情,還是軍隊的后勤保障,每一個溫暖瞬間的捕捉,都展示出了平凡人不平凡的生活,帶來了理性而又暖心的情感[16]。
三是人民擁軍的愛國教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文化工作者的任務,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17]。大眾傳媒的社會化功能體現在它在傳播知識和價值以及行為規范方面,在自然災害報道中,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顯得十分重要[18]。大眾傳媒通常以“報道事實”“提供娛樂”的形式向受眾傳達具有特定價值和意識形態傾向的內容,這種影響是長期和潛移默化的,因此在新聞報道中,主流媒體要發揮自身的優勢,擴大輿論影響力,引導社會價值觀的形成,以達到正面宣傳的效果[19]。搶險救災的新聞報道向人們傳遞的是一種愛國擁軍的民族精神,在災難面前,國家不會放棄自己的人民,人民也應對施以援手的解放軍報以崇高的敬意,從心底認可和擁戴人民解放軍。發揮榜樣的作用,能讓受教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20],使軍民一家親的思想深入人心,鞏固當今社會“軍人優先”的思想觀念。
4 結語
1998年的抗洪記憶刻骨銘心,庚子年位于江西和湖北的四座水文站,水位超過了1998年的歷史最高紀錄。在這22年的時間里,新聞記者既是時代的見證者,也是時代的記錄者,他們與抗洪戰士一樣,走在抗洪救災的前線,向民眾傳遞著各種可歌可泣、溫暖人心的事跡。與1998年不同的是,我國新聞媒體既要從技術層面入手,使新聞的采集、編寫與傳播更具有專業性和公信力,也要轉變思想,從“以傳者為中心”向“以受者為中心”進行轉變,了解當下人民群眾對抗洪救災的認知和態度,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撰寫和傳播抗洪新聞。
參考文獻:
[1] 管蘭蘭.論微博平臺上新聞資訊類短視頻的傳播[J].戲劇之家,2019(28):189-190,193.
[2] 張劉剛,曹青云.論綜藝節目的公益表達訴求[J].戲劇之家,2020(01):77,79.
[3] 鞠凌莉,楊蓉.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廣播轉型的動因分析——以喜馬拉雅FM為例[J].藝術科技,2019(07):121,201.
[4] 徐紫薇.論“中央廚房”背景下記者生產新聞的困難[J].戲劇之家,2019(29):216-217.
[5] 張劉剛.論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難點和路徑[J].新聞知識,2019(06):84-87.
[6] 管蘭蘭.論社交媒體時代微博平臺微電影廣告的樣態[J].漢字文化,2020(14):132-133.
[7] 羅玉文.淺談地方黨報如何做好抗洪救災報道[J].新聞研究導刊,2019(13):168,211.
[8] 羅倩倩.新媒體時代下國產紀錄片的發展策略探析——以《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例[J].大眾文藝,2019(14):195-196.
[9] 劉日照.論我國媒體社會責任缺失現象[J].今傳媒,2018(12):36-40.
[10] 崔士鑫.主流媒體如何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宣傳報道——以人民日報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為例[J].傳媒,2020(05):12-16.
[11] 陳鐫锜.《禮記·學記》中的教育原則及其現實意義[J].漢字文化,2019(18):34-35.
[12] 胡瀟文.淺析網絡流行語“XX警告”[J].漢字文化,2020(13):115-117.
[13] 胡銘.社交平臺“網紅式KOL”與地方民俗文化推廣[J].漢字文化,2020(22):146-147.
[14] 周沂.論墨家科技教育目標及其當代啟示[J].漢字文化,2019(18):150-151.
[15] 李弋.動物世界——淺析《荒蠻故事》中人物的動物性[J].藝術科技,2019(08):82-83.
[16] 鞠凌莉.融媒體時代公益微紀錄片與情感營造——以《三十三》為例分析[J].漢字文化,2020(12):189-190.
[17] 孫靖舒.論南北朝時期的南京古寺院[J].安徽文學(下),2018(12):185-186.
[18] 郭小容.淺談防汛報道中主流媒體的核心融合力——以湖北廣電防汛報道為例[J].新聞前哨,2020(09):49-50.
[19] 丁春貴.主流媒體新聞報道對社會價值觀的引導[J].傳媒論壇,2020(21):18,20.
[20] 許建邦.《世說新語》中名士風流與家庭教育的矛盾[J].漢字文化,2019(14):131-132.
作者簡介:薛靜(1996—),女,廣西玉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