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旻俐 李彬
摘要:江河是城市中獨特的自然景觀,也是城市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江河型城市濕地公園既能夠維持城市生態,又能夠為城市居民營造良好的景觀環境,因此保護江河型城市濕地生物的多樣性和保障江河型城市居民生活空間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以隴南濱江生態濕地公園為例,通過連通濕地水系、恢復濕地完整性等修復保護措施,從縱向、橫向、豎向三維度探討江河型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與設計。
關鍵詞:江河型城市濕地;城市濕地公園;生態規劃;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8-0-02
自古以來,人類文明伊始于江河流域,人們依水而居,利用濕地生態系統生息繁衍,逐漸發展成了不同規模、各具特色的城市。江河型城市濕地公園與城市聯系緊密,隨著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城市建設用地愈發緊張,過度追求城市發展,忽略了濕地的功能與其帶來的效益,導致生態保護缺失、景觀布局不合理。因此江河型城市濕地公園建設應從保護、恢復的角度出發,強化濕地生態結構、功能和景觀,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
1 江河型城市濕地公園的定義
1.1 城市濕地公園
城市濕地公園是一種獨特的公園類型,是指被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具有濕地的生態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態保護、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閑游覽為主要內容的公園[1]。經建設部批準,2018年6月1日起,新《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17)》將城市濕地公園納入G139其他專類公園。
1.2 江河型城市濕地公園
1.2.1 江河型城市濕地公園的定義
根據濕地基底特征,我國城市濕地公園可以劃分為4類:江河型城市濕地公園、湖泊型城市濕地公園、濱海型城市濕地公園和農田型城市濕地公園[2]。
江河型城市濕地公園是指在城市綠地建設范圍標準內,以江河為載體,江河流域濕地景觀為主體,兼具城市社會功能和濕地生態功能,以生態保護修復為基礎,完善科普教育、休閑游覽等功能的公園。
1.2.2 江河型城市濕地公園的特點
江河型城市濕地公園最大的特征是一側臨江臨河,一側臨城,水域較寬廣,水體流量較大,水中養分充足,具有明顯的濕地特征,同時水中的含沙量也相對較多[2]。江河型城市濕地公園能帶來極大的生態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能夠有效保護城市濕地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有蓄水防洪、調節徑流、凈化水體、調節城市區域小氣候、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美化城市等重要功能[1],為城市居民營造良好的景觀活動區域,保證了居民的生活品質和身心健康。
1.2.3 當前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江河型城市濕地公園在我國分布廣泛,與城市結合的過水面積是其他類型濕地公園無法比擬的[2]。江河型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不合理也會帶來一些問題。一方面,設計過程中由于設計知識的匱乏或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當,對濕地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違背了公園建設的初衷和原則。另一方面,江河型濕地地形狹長,高差大,季節性水位變化明顯,規劃設計雜亂且不符合實際情況,大大削弱了濕地公園的防洪減災能力,甚至危及城市安全。
2 隴南濱江生態濕地公園概況
隴南市位于甘肅南部,地處西秦嶺東西向褶皺帶發育的隴南山地,扼甘陜川三省要沖。隴南市的武都區里南北兩山對峙聳立,有嘉陵江上游的最大支流——白龍江自西向東奔騰而過,呈典型的“兩山夾一溝”地貌,山地垂直差異明顯,具有亞熱帶、暖溫帶、寒溫帶三種氣候特征,素有“隴上江南”和“植物大觀園”之稱。受狹長地形影響,武都區人口密度大,公共空間匱乏,綠地狹小不足。
隴南濱江生態濕地公園位于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白龍江畔,充分利用白龍江北側沿岸狹長江灘進行建設,北鄰城市主干道,交通便利,項目總占地面積約26萬平方米,自西向東延伸。其基底由江水沖刷與沙土沉積而成,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公園位于城市中心,與城市聯系密切,與周邊環境物質能量交換頻繁;二是基底形態與江河流向一致,呈線性形態特點;三是上游營養物質沉積,且水陸密切相關,自然資源及景觀豐富;四是河堤高差較大,受季節性洪澇災害影響嚴重。
3 規劃設計原則
3.1 生態保護原則
規劃建設要尊重濕地原有地形地貌,恢復濕地生態,為城市生物群落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要充分利用濕地自然資源,從規劃到取材都融入“科學、健康、綠色、低碳”的理念。
3.2 因地制宜原則
第一,要合理利用濕地原有地貌和地況,盡可能避免大規模土方挖填。第二,濕地公園的整體風貌既要和濕地自然景觀相協調,又要突出城市獨特的人文特色。第三,合理利用濕地原有動植物資源,堅持以鄉土植物為主,合理引進外來物種。
3.3 以人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空氣質量,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滿足居民日常休閑娛樂、觀賞游憩、科普教育;實現多元化、人性化空間體驗。
4 生態恢復設計
根據景觀生態學理論“斑塊—廊道—基質”的景觀模式,濕地景觀生態格局由濕地中的基質、斑塊、廊道組成[3],豐富的背景基質為濕地公園鑲嵌上完整線性基質;江心平島、江岸灘涂地以及周邊農田則是濕地中一個個豐富的斑塊;白龍江水則是連接各個斑塊之間的廊道。
4.1 連通白龍江水系
水系的連通與流動能保證河流上下游的物質能量交換和生態交流,對河流型濕地縱向的生態恢復至關重要[4]。白龍江江水湍急,且攜帶大量泥沙,十幾年前江中采砂船作業頻繁,導致江流堵塞,嚴重破壞濕地生態,且江岸垃圾堆積如山,自然景觀極差。公園的規劃設計優先考慮水段生態修復,疏通河道及其支流,并嚴控城市污水的排入;加強區域內水體交換,確保水系的連通性。
4.2 恢復濕地完整性
恢復濕地自然景觀和生態系統的完整,保護江心平島、農田、河灘等各個豐富的斑塊,清理河灘、廢棄地利用可以合理改善灘涂岸線地形,恢復侵占的排洪口。盡可能保護濕地內原有植物,對原來疏于管理的植物進行合理修剪,結合自然景觀的豐富植物,重新建立水陸生物生態系統的完整性[3]。
5 生態景觀規劃設計
5.1 縱向景觀設計
5.1.1 帶狀景觀結構
公園以白龍江水系為依托,受狹長地形影響,形成“一帶三區六園”的景觀格局。
一帶:以白龍江北岸水域、河灘、農田為基底,形成自西向東的帶狀空間。
三區:包括生態恢復區、活力運動區、時尚休閑區三大區域。
六園:由于河灘自西向東延伸,為了豐富游客的觀賞體驗,結合四季景觀、歷史文化、本土特色建設園區,園區包括民俗文體園、百花迎春園、熱帶風情園、5·12紀念園、油橄欖示范園、紅葉傲霜園六個園區。
5.1.2 生態駁岸設計
駁岸可以增強濕地邊緣水域的生態穩定性,為人們提供多元化的休憩設施,在滿足防洪抗澇等水利功能要求的基礎上,駁岸的構建形式和材料應滿足景觀與生態功能上的要求[5]。在規劃設計中,根據岸線變化、景觀需要、坡度要求等具體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過于狹長的駁岸要避免景觀單調,大面積水域及坡度較緩、岸線曲折變化的地段選擇自然駁岸;空間較小且地勢起伏大的地方則需建設人工駁岸。木棧道、挑臺、亭廊等既提供了觀賞游憩的場所,又增強了駁岸的穩固性,是河道景觀的重要組成要素。
5.1.3 生態游覽路線
道路系統如同脈絡一樣將公園的各個功能區自然連接成一個整體,起到組織空間、引導游覽、并提供散步休息場所的作用[1]。主路寬3m,次路2m,均采用生態環保的施工材料,盡可能減少對濕地的影響,并在兩側增設休閑座椅,為游客提供臨時休憩的場所;游步道采用鵝卵石、汀步或木棧道豐富主次路交通脈絡;設置3m寬的健康步道供游人跑步、散步,結合江岸地形布置流暢的線形,減少對健身人群的干擾。同時,要關注老人、孩童以及特殊人群的游覽體驗,設置無障礙通道,滿足安全、便利、可達、環保的基本條件。
5.2 橫向景觀設計
江河型城市濕地公園以江河橫向水域、沿岸灘涂和高地過渡帶為橫向空間,公園南鄰江水,北接城市主干道,由于高差較大,從北至南以臺地過渡銜接。
5.2.1 過渡空間
即中心游覽區與城市主干道之間較大高差的過渡地段,空間序列隨地形地貌呈“臺地式”下降,采用規則式布局,道路、花壇、樹池相互結合,為游人提供充足的休憩空間。風格和性能要與城市主干道自然融合,增強場地的安全性和可達性,既滿足景觀的需要,又能夠凈化城市空氣、阻隔粉塵、減少噪音。
5.2.2 核心空間
核心空間主要由“三區六園”構成,該空間臨近江岸,地勢低且較為寬闊,設施功能布置齊全,集生態保護、科教宣傳、運動休閑、觀賞游憩、防震減災等功能于一體。鬧中取靜,在園內保護原有濕地,增設人工濕地豐富濕地生態系統和生態景觀,活力運動區、時尚休閑區相互融合,設有籃球場、棒球場、足球場等運動場地,兒童活動、攀巖、滑輪、沙灘沖浪等嬉戲場所;民俗文本園初入園呈規則式草坪,布置亭、廊、橋且放置民俗小品,呈現江南風情;5·12紀念園為矩形臺地廣場,以紀念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為主題,四周規則種植刺柏;各園之間自然銜接,結合植物配置,達到步移景異的游覽效果。
5.2.3 緩沖空間
水陸緩沖帶是介于陸地和水體之間的地帶,含有邊界和梯度兩個特點,其范圍通常是指景觀和性質受水體及陸地兩方面影響的地帶[6]。由于江水流速快、水量大且生態脆弱,從安全和生態保育的角度出發,緩沖地帶以保護、恢復為主,部分用密植遮擋,部分視線通透,與江心平島或南岸對景。
5.3 豎向景觀設計
基地從北起,地勢下降,至南邊高差將近10m,園內高差明顯,豎向景觀豐富,又因地域過于狹長、面積較大、季節性洪澇災害嚴重。設計過程中從生態景觀角度出發,因勢造園,形成有豐富變化的堤頂路綠化景觀,使城市主干道的景色更加優美,視線更加開闊。
5.4 植物景觀設計
江河型城市濕地公園的植物景觀設計遵循4個原則:一是保護濕地生態的完整性,優先保留原本的水、陸、濕生植物;二是以鄉土植物為主,形成良好而穩定的生態群落,避免盲目引進外來植物導致濕地生態失衡;三是植物配置形、色、質富于變化,四季分明,營造疏密有致的植物空間;四是植物景觀設計與四周環境協調,既凸顯公園、城市主題,又能夠與自然景觀融合,富有趣味。
隴南氣候宜人,植物種類繁多,在濕地內結合功能園區設計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觀。一是過渡空間樹池種植桂花、紅葉石楠,灌木叢以金邊黃楊為主,間隔種植紫薇和玫瑰,擺放油橄欖觀賞盆景和三色堇、黃金菊花箱。二是百花迎春園以“春”為主題,種植碧桃、櫻花各50m,石榴、玉蘭各20m左右,點綴紫荊、桂花、野迎春等時令花草,春暖花開,使人流連忘返。三是熱帶風情園以“夏”為主題,以棕櫚、鐵樹、芭蕉為主,主要灌木為海桐球、紅葉石楠,點綴紫葉李,陽光大草坪周圍種植棕櫚,草坪開闊,營造獨特景觀。四是油橄欖示范園,種植隴南特色經濟作物——油橄欖樹,四季常綠,品種眾多,到秋天時果實累累,不僅可以供觀景采果,還具科教宣傳的功能。五是紅葉傲霜園充分結合當地氣候和地理特點,用當地的黃連木、柿子樹、銀杏、梅花、楓樹等植物,展示從初秋到深冬不斷變化的植物景觀。六是濕地保護區優先保護濕地自然植物群落,結合濕地自然植被,種植鳶尾、風車草、八角金盤、蒲葦,江灘主要種植蘆葦,沿岸一帶形成蘆葦灘地景觀。
6 結語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擴張,江河流域濕地不斷被侵占、破壞,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建設濕地公園是保護江河生態系統和城市生態系統的有效途徑。要以先保護、再恢復、后開發的江河型城市濕地公園生態化建設基本原則,結合自然環境、人文特色、城市氣候特點,從縱向、橫向、豎向三方面進行考慮,營造良好的濕地生態結構和生態景觀,實現濕地公園的休閑、娛樂、教育、防災等功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總體風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汪輝.園林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96-110.
[2] 韓杰.江河型城市濕地公園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秦皇島:燕山大學,2015.
[3] 彭才元.城市濕地公園生態景觀規劃研究——以東莞下沙濕地公園為例[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0.
[4] 江曉薇,傅丹諾,吳仁武.河流型濕地公園生態規劃與設計——以浙江天臺始豐溪國家濕地公園為例[J].城市住宅,2020,27(07):153-154.
[5] 岳夢琦.城市濕地公園生態景觀規劃研究——以鷹潭白鷺公園為例[D].成都:四川農業大學,2016.
[6] 汪霞.城市理水城市理水[D].天津:天津大學,2006.
作者簡介:何旻俐(1998—),女,甘肅隴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李彬(1963—),男,甘肅蘭州人,本科,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