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昊宏
內容摘要: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伸,但高中語文課外閱讀的現狀并不樂觀。大多數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僅僅局限于課堂與教材,覺得語文學習越來越枯燥無趣,語文課堂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此背景下,本人對如何有效指導課外閱讀進行了實踐研究,通過對學生的調查,了解了學生的閱讀現狀及閱讀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現狀和問題,本人提出了具體的方法策略,包括推薦書目、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緊密結合、有效的方法指導、讀書交流活動、建立合理可操作的評價體系五個方面。這些方法策略解決了學生不知道讀什么、怎么讀的問題,同時也將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緊密結合在一起,加大了課堂容量、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
關鍵詞:課外閱讀 書目 深入閱讀 方法 交流 評價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包括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高考語文,除了寫作和語言文字運用外,剩下的全是在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當然寫作又與閱讀緊密相關。足見閱讀在語文學科中的重要性。如果一個學生缺乏應有的閱讀能力,那么他的語文成績肯定會不理想,同時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些語文核心素養也不太可能提升。現在很多學生普遍認為高中語文學習只要抓住教材和課堂就可以了,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語文學習必須廣泛涉獵增加閱讀量,同時也要多思考多交流。課堂是主陣地,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同樣也很重要。可現在高中學生學業壓力大、時間緊、任務重,進行課外閱讀的時間很少,許多學生也不知道該讀什么,大多數學生的閱讀屬于快餐式、碎片化的閱讀,這并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其實,老師們都在倡導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在教學中也都非常重視課外閱讀,但有時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我認為很大程度上是缺乏有效的閱讀指導。比如讓學生讀什么、怎么讀、對學生課外閱讀的過程和效果如何考量、如何評價,有的老師沒有具體的目標和方法。為了切實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讓他們從優秀作品中汲取知識和營養、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就需要對他們的課外閱讀進行行之有效地指導。我在課外閱讀教學中通過一些具體的做法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改變學生淺閱讀習慣、切實落實課外閱讀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興趣愛好、閱讀能力等推薦閱讀書目或篇目,并列出書單。通過對學生閱讀興趣的調查,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其實很喜歡閱讀,但問題是不知道具體該讀什么,哪些作品適合他們的認知水平,哪些作品有助于拓展和強化課堂,哪些作品能幫助他們提升寫作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接受能力和閱讀水平,給學生推薦適宜他們閱讀的作品并列出書單。學生可以根據老師布置的閱讀任務和推薦的作品,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閱讀。另外,教師在列書目、推薦作品的時候要注重閱讀內容的豐富多樣性,讓學生廣泛涉獵,不要局限于某一類或某一個作家的作品。作品內容可以包括小說、散文、傳記、詩歌、科學等。比如我在講小說單元時會推薦一些中外名家名作,如麥克福爾《擺渡人》、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路遙《平凡的世界》等;在講散文單元時會推薦學生閱讀余秋雨《山居筆記》、楊絳的《我們仨》、龍應臺的《目送》等;在講人物傳記單元時推薦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傳》、沃爾特·艾薩克森的《史蒂夫喬布斯傳》等。總之我會根據教材的單元設置,給學生推薦一些優秀作品讓他們閱讀。這樣有計劃、有目的的閱讀,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了課堂內容,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二.將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緊密結合,注重閱讀理解的深入性。課堂是閱讀教學的主陣地,新課程要求學生樹立大閱讀觀,打造理想課堂。在教學中我通常采用群文閱讀和比較閱讀的方法來拓展延伸課堂。所謂群文閱讀就是把一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組合,指導學生閱讀,并在閱讀中發展自己的觀點。在教學中,我根據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以課本為主,增加一些相關的課外閱讀篇目,針對群文,給學生設計問題讓學生先帶著問題去閱讀,然后再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講解。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比較閱讀就是將兩篇或多篇內容或形式上有相同或相似之處的閱讀材料,編為一組,相互對照、辨析異同。這種方法有利于訓練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比如我在講必修二散文單元時,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樓閣》(教材補充內容)三篇文章放在一起來講,具體的做法是先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了解文本內容,然后在課堂上制定任務來完成三篇文章的學習。我設置的任務是:學校要編寫一本經典散文閱讀,有如歌行板、詩情畫意、美學散步、人文哲思四個板塊,請將這三篇文章編入你認為最適合的板塊并談談你的理由。這就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帶著閱讀任務認真思考討論,深入把握文本的內容、寫作手法、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再比如在講《荊軻刺秦》時推薦學生閱讀《史記 刺客列傳》,講《小狗包弟》時讓學生閱讀《懷念蕭珊》。通過群文閱讀拓寬課堂,加大課堂容量,學生的討論也會變得更加深入,從而達到深化課堂的作用。另外,在講古詩詞時我通常會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就是把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或不同作家的同類作品進行比較,了解作家不同創作時期的作品思想和風格,以及同類作品間的異同等。這種方式,也有利于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發展學生的思維,同時通過交流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同時將讀寫緊密結合在一起。在閱讀過程中讀書方法尤為重要。許多學生在閱讀中只注重情節的熱鬧,或者僅停留在語言的表層含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淺閱讀。其實,閱讀中最重要的是思考。不斷的思考會加深思想深度,提升理解力。另外,不同的作品應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諸如傳記、科普類的作品可以采用略讀的方法,達到了解人物經歷、掌握知識、拓寬眼界的目的即可;文學類的作品就應該精讀,深入閱讀并思考其思想內涵、情感主題、表現手法、語言特色等。老師要根據不同文本對學生的閱讀方法進行指導。除此之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必須要動手去寫,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時可以摘抄好詞佳句,認真體味并學習優秀作品的語言;也可以做批注,簡單地對內容或語言進行評論和賞析,或隨時記錄自己的閱讀心得和感悟;還可以寫讀書報告。一部作品讀完后我要求學生全面深入地分析作品,內容包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反映的社會環境或時代特征、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語言特點、敘述方式、最能引起你共鳴的內容、作者要告訴我們的生活哲理、你獲得的閱讀感受和體驗等。通過這些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收獲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每兩周開展一次閱讀體驗交流活動。“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交流活動會撞擊出心靈的火花,一種思想會推動另一種思想。交流過程中學生會不斷交換思想、擴大眼界,加深理解。所以我每兩周都要開展一次讀書交流活動。交流的內容和形式是多樣的。比如開展“好書推薦活動”,學生可以向大家推薦自己喜歡的作品,推薦時先要對作品進行簡要的概述,然后交流自己推薦這部作品的理由。通過學生的推薦,激發了其他學生的閱讀興趣,因為他們是同齡人,有很多共同的話題和興趣愛好,所以我認為他們推薦的作品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鳴;除此之外還會開展“時評交流活動”。學生就當下發生的熱點時事進行交流,談談自己對社會現象的認識與看法。此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時事的敏感性,讓學生關注社會、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同時有利于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高考作文的備考也有著積極的意義;另外學生還可以交流自己的讀書心得、或者展示小組成員合作創辦的班報——《閱讀之光》(班報的名字,每學期創辦四次,由組員合作完成)還可以交流自己的文學小創作等。交流過程并不是單一的介紹,學生、師生之間會有補充討論等。兩周一次的交流活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己和相互交流的平臺,讓學生感受到了分享和交流帶來的樂趣。
五.建立合理有效的閱讀評價體系。有效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閱讀會起到監督和促進作用。如果沒有一個有效的評價體系,那么有些學生的閱讀可能會流于形式。評價體系建立在激勵和引導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一定的評價體系鼓勵那些喜歡閱讀的同學,讓他們養成堅持閱讀的好習慣,同時監督不愿意也不太喜歡閱讀的學生。我的評價體系分為四部分: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同學互評、家長評價。首先是教師評價:包括對學生讀書報告、素材積累、摘抄作業的書面評價,以及對學生讀書交流活動的口頭評價,還包括每學期一次的試卷測評。我從推薦、規定的必讀作品中整理出一些知識組合成一套試題對學生進行測試,試題分為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主觀問答題。根據學生答題情況來檢查閱讀效果;除此之外評價體系還有自我評價、家長評價和學生互評。具體做法是制定評價表,讓學生和家長從閱讀時間、涉獵范圍、讀書方法、認真程度等方面對學生的閱讀進行評價。通過建立這樣的評價體系,讓學生能夠認真對待閱讀,起到鼓勵和監督的作用,讓學生愛上閱讀,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培根說過:“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讀書可以凈化心靈、陶冶情操;讀書可以開拓視野、增長知識;讀書可以擺脫愚昧、使人聰明睿智。暢游在書海中,感受真善美帶給我們的感動、感受精美文字帶來的魅力,閱讀的確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體驗。用有效的方式指導學生閱讀,讓閱讀更深入、更高效,愿每個學生都能浸潤在書香中,充分汲取豐富的知識養料,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并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余恒祥.高鳳元.新課標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初探[J]中學語文2012, (8):48-49
2.李高峰.文本細讀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0, (2):45-46
3.蘇旭峰.核心素養下高中語文閱讀思維能力的培養剖析[J]中學生作文指導2020年,(01):82-83
(作者單位:甘肅蘭州五十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