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
【摘要】基于心理資本開發的小學心理課教學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本文將心理資本開發作為切入點,分別從教學目標、教學原則、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教學評價五個方面分析小學心理課教學模式的構建,希望能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心理資本開發;小學心理課;教學模式
所謂心理資本,主要指的是個體在發展中體現的積極心理狀態,它是超越人力、社會資本的核心要素,是一種推動個人發展和績效提升的心理資源。基于心理資本開發的小學心理課教學,能夠對小學生的成長、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具體來說,能夠較好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尤其是有利于對學生自信、希望及樂觀等心理資本的培養。通過有效教學模式的構建,學生能逐步成為更加積極向上的個體,從本質上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質。
一、基于心理資本開發的小學心理課教學的重要意義
基于心理資本開發的小學心理課教學,能夠對個體心理健康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具體來說,心理資本開發為小學心理課教學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為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提供了全新的想法和別樣的可能,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系統性,在符合小學心理課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較好地滿足了時代的發展要求[1]。除此以外,心理資本開發完善了小學心理課教學的評價體系。在此模式下,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綜合情況,對教學的方式、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完善,從而進一步保證小學心理課教學的實效性。
二、基于心理資本開發的小學心理課教學模式構建
(一)教學目標
心理資本開發主要涉及四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自我效能感、韌性、樂觀及希望。對此,基于心理資本開發的小學心理課教學目標可設置為: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激發學生對今后發展的希望;強化學生的心理韌性,使學生勇于面對挑戰[2]。教師以此作為目標開展小學心理課教學活動,則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當遇到挑戰時,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向目標邁進,能夠以良好的心態面對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二)教學原則
基于心理資本開發的小學心理課教學,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首先,預防性原則。所謂預防性原則是小學心理課教學中首要遵循的原則,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夠自主、積極地感知、體驗及培養個人的心理素質,如在遇到阻礙時應選擇相信自己、肯定自己,保持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等,使個人逐步形成預防心理疾病的能力。
其次,積極體驗性原則。在小學心理課教學中,教師有必要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輕松的氛圍,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參與及運用,強調能力的訓練和培養,而并非只注重心理知識的教學。而要想做到這一點,教師就需要營造一個融洽的環境,進行有效的引導,讓學生獲得良好的體驗,并逐步內化。
最后,發展性和希望性原則[3]。積極心理學認為,任何人的內心深處都具備健康、向上的心理資源,同時擁有積極的人格和成長的能力,可以實現自我調節,有著自愈的能力。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大多數都是發展性問題,換言之,就是問題不具有長久性,而是暫時的。對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嚴格遵循發展性原則,將重心放在對學生發展能力的培養和內在品質的提升上,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內心健康、向上的力量。
(三)教學內容
結合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劃分為四個部分,并按照學生情感意識、認知能力、自我意識等進行細致的部署,從而為學生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
首先,自我效能的培養。社會學理論認為,自我效能的主要獲取途徑是個體的成功體驗。這樣的體驗不但能通過自身經歷獲取,而且可以通過對他人經歷的觀察來獲取,這是推動個人嘗試、發展的關鍵力量,同時也是體現自信心的一種方式。對此,教師就可以從自我認識和他人分享等方面出發,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合理劃分為若干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從而增強學生的個體體驗,為其自我效能感的培養提供平臺[4]。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舉辦能力大比拼、讓學生分享個人的成功體驗、給未來的自己寫一封信等活動,讓學生從中獲得不一樣的體驗和感悟。
其次,希望的培養。所謂希望,主要指的是基于內在成功感的一種積極向上的動機狀態,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目標、計劃及動力。基于心理資本開發的小學心理課教學,主要是通過讓學生樹立目標和避免“習得性無助”的方式展開的,能有效降低學生的無助感。教師將希望的培養與學生的自我效能進行有機融合,能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具體來說,它包含希望的培養、幸福感的培養及生命教育等內容,如“被鐵鏈拴住的大象”“成為優秀的自己”及“我的計劃表”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學生能切實感受到積極情緒,以此喚醒個人的體驗。此外,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意識到不同的心理,從而促進其個性化發展;打破以往觀念的束縛,如“差生標簽”等,使學生重新建立希望。再次,樂觀的培養。教師在培養學生自我效能和希望的同時,還應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即積極歸因、人際交往及情緒管理等,通過“人際溝通”“我的煩惱”及“換個角度看問題”等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學會從其他角度看待問題,學會正確與人交往,并對今后的人生充滿希望。
最后,韌性的培養。韌性培養主要包含危險中心策略、過程中心策略及資源中心策略三個內容[5]。危險中心策略是緩解學生的危險感和緊張感;過程中心策略是當處于新環境、新困境時讓學生學會適應,以此更好地化解危機;資源中心策略則是增加可以帶來好結果且不具備危險性的資源。對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設及實踐活動等方式,緩解學生由于學習或交際等產生的不良體驗,不斷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增強學生的生活掌控感;讓學生填寫“社會資源表”,從而使其深刻意識到,當遇到問題時,應明確可尋求的外部支持,從而提升其抗壓能力,并有效避免其心理問題的出現。
(四)教學方式
就心理資本開發下的小學心理課教學模式來說,其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是較為吻合的,它能夠較好地滿足當下的時代發展要求,且具備較強的理論支持體系[6]。具體來說,將心理資本開發作為指導,能夠幫助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優化,從而使心理課教學更具針對性;同時,結合學生的成長特點,為學生設置不一樣的目標和內容,從而實現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渡;就教學方式來說,它注重有效交流、互動,更加符合學生的需求,可以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師生營造一個和諧、自由的課堂氛圍,并通過各種方式達成課堂教學的目標;整合繪畫藝術表達、心理劇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親身感受認知觀念改變而產生的體驗;在教學設計中,明確“暖身導入”及“課后鞏固”的重要性,在調動學生認知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強化學生的體驗和個人發展動力,使學生更好地吸收和消化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技能。
(五)教學評價
基于心理資本開發的小學心理課教學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考慮到心理品質有著較強的抽象性和漸進性等特征,對此,教師在教學評價環節應注重評價的多樣性,其中應涉及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生互評、個人感悟及心理測試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心理測試階段,教師應以“小學心理資本問卷”為標準,從而對學生形成更加全面的了解,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況,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進行科學的部署和規劃,進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小學心理課教學的功效,推動學生的健康發展。
總而言之,基于心理資本開發的小學心理課教學模式的構建,可以從教學目標、教學原則、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教學評價五個方面著手,而這個過程離不開教師的努力和學生的配合。教師要注重學生之間的個性化差異,采用滿足學生成長特點和實際需求的心理資本開發策略,從而真正發揮心理教學的作用,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為學生今后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張乙玲.關注心理健康,提升課堂實效:小學心理課教學模式初探[J].學子(理論版),2017(21):11.
臧晶寧.關于中小學心理健康課教學模式的創新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6(S1):269.
張淑梅.淺談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J].文淵(小學版),2019(01):120.
張俊秋.關于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模式分析[J].好家長,2017(37):64.
祝桂青.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模式初探[J].新校園(學習),2016(08):105.
嚴秀英,崔美玉.中小學心理健康課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5(05):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