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運琴
【摘要】群文閱讀就是讓學生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創新性地閱讀一組具有內在聯系的文章,換言之,就是教師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一組課文的異同。本文探討了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開展群文閱讀的具體方法,希望可以為相關教師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群文閱讀: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常把教學內容聚焦在教材上,但是每一學期的教材只收錄了二三十篇文章。學生只學習這些文章,并不能真正提高閱讀能力,而群文閱讀模式恰恰能幫助教師突破這一困局。基于此,本文探討了開展群文閱讀的方法。
一、巧妙選取文章,探索群文異同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著手于群文閱讀教學時,第一步要確定具體的閱讀主題,明確主題后,才能選取符合要求的文章。這些文章從表面看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這是進行群文閱讀的基礎。但是,群文閱讀并不只是“求同”,更為重要的是“求異”。換言之,真正重要的不是引導學生發現這些文章的共性,而是讓學生發現這些文章的不同之處[1]。因為“求同”是非常簡單的,很容易從文本的表面信息中得出這樣的結論,但是“求異”必須建立在深入了解文章內涵的基礎上,因此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完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走月亮》這篇文章后,筆者開展了一次群文閱讀。本次群文閱讀的主題是“月亮”。筆者為此選取了一組和該主題相關的文章,即古詩《望月懷遠》、兒童詩《月亮圓圓》、散文《月是故鄉明》及說明文《月球的自述》四篇體裁不同的文章。首先,筆者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幾幅明月圖,讓學生直觀對比這幾張圖片的異同,同時配備相應的背景音樂,為畫面增添一些生趣,從而調動學生對群文閱讀的積極性。其次,筆者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賞析四篇文本,讓學生從不同體裁的文章中進一步感悟“月”文化的精彩。最后,筆者為學生布置群文閱讀任務:通過小組合作,完成表格繪制,比較上述文章的異同處。在這節群文閱讀賞析課上,筆者將粗讀、略讀作為閱讀的方法,同時將感悟與賞析作為課程核心,讓學生在探索中找到閱讀的快樂,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與情感能力。
群文閱讀的第一步是選取適宜的文章,而這些文章必須具有一定的共性,這是展開群文閱讀的基礎。群文閱讀的真正目的并不只在于“求同”,更在于“求異”,因為“求異”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這是教師必須關注的問題。
二、強化方法指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就好像穿越迷宮。學生掌握了具體的方法,就猶如掌握了迷宮的地圖,能夠順利“脫困”。由此可見,掌握方法對高效閱讀具有重要作用。在以往的語文課堂上,有的教師忽略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他們認為,任何方法都需要自己摸索,如果只是給學生講述一些理論知識,學生并不一定理解,與其浪費時間講述方法,不如讓學生用大量的時間進行閱讀。在這種想法的影響下,學生的閱讀學習效率必然是低下的。事實上,教師如果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給他們一些方法,就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他們的閱讀效率[2]。
例如,在教學說明文時,為了強化學生對這種文體的了解,筆者選取了《太陽》《松鼠》《鯨》《新型玻璃》四篇文章來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一個問題,說明文主要是為了說明某種事物或者闡述一個具體的道理,因此其邏輯性大于文學性,而這給學生的閱讀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很多學生覺得說明文太枯燥、單調。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要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比如,在學生閱讀上述文章時,筆者要求學生第一遍通讀課文,不喜歡或者看不懂的地方直接跳過去,不需要在意,這是幫助學生掌握跳讀法的精髓,能使他們學會在閱讀中放棄一些不必要的信息;對于課文中具體談論的內容,筆者會引導學生重點閱讀,這是讓學生掌握精讀法的精髓;當學生遇到一些重要信息時,筆者建議他們用畫線或者標記的方式進行備注,這是讓學生學習使用批注閱讀法。通過一次群文閱讀,學生掌握了三種閱讀方法,這三種方法適用于所有文體和題材的課文,有助于學生高效閱讀。
掌握具體的方法是群文閱讀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群文閱讀面對的是一組文章。這些文章有著不同的題材,未必是學生喜歡的類型,但教師借助科學的方法,能提高學生捕捉文本信息的效率,從而有助于提高群文閱讀教學的效果。
三、開展閱讀活動,培養閱讀習慣
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既有教學本身的目的,又能體現閱讀的價值。群文閱讀的主要特征是圍繞某一具體的主題開展實踐性閱讀活動,既有學生自讀的環節,也有師生共同討論的環節。在設計具體的閱讀活動時,教師既要結合教學內容,還要考慮活動本身的特性,確保閱讀活動具有層次性,能夠契合不同學段、不同認知水平學生的閱讀需求。教師精心設計和安排閱讀活動,才能進一步提高群文閱讀的成效,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3]。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風俗習慣。在開展這一單元的群文閱讀時,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結合教材中的小貼士自學本單元的所有課文,讓學生想一想這些課文主要探討的是什么主題;畫一畫文章中精彩的語句或者片段,寫下自己對文章內容的思考;品一品文本字面含義及“弦外之聲”;說一說自己閱讀了這四篇課文后對其異同處的思考與反思。“自讀”活動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有利于其形成具有個性化色彩的觀點。在學生自讀課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上展開交流和互動,讓學生在分享觀點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認知,形成一定的閱讀共識。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意識到民風、民俗就像各地文化的一面鏡子,不僅要看到其不同,更要看到其相同之處,這樣才能真正領略民俗的精彩。通過討論活動,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閱讀活動不僅包含課上討論,也包含學生的自讀過程。在自讀過程中,學生可以對文本形成個性化的認知,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由此可見,教師要重視對群文閱讀活動的設計。
四、利用問題引導,開展群文閱讀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透過文本的表層信息看到更多隱藏的信息,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群文閱讀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同一時間閱讀一組文章,對文本中隱藏的信息進行提煉和重組,以便深化對某一特定主題的理解和認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需要從問題入手,用提問引發學生對文本的思考。因此,教師需要將群文閱讀的對象視作一個整體,找出文章的異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讓學生對文本有更深層次的領悟。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刷子李》這篇文章時,教師先用課文的核心語句引導學生進行賞析,讓學生對“刷子李”這一人物形象有整體的感知,之后,引導學生對“描寫人物抓特征”這一寫作手法進行具體總結。既然這篇文章主要寫的是奇人奇事,那么,教師就可以以此為主題,選取其他類似的文章開展群文閱讀,如可以為學生推薦《張大力》《泥人張》《蘇七塊》《絕盜》等文章。教師要求學生同步閱讀這組文章,并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這些文章寫的都是奇人奇事,你認為這些文章在‘抓人物特征展開描寫方面有哪些不同之處?或者更確切地說,有哪些創新的地方?”在問題的驅使下,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會更有側重點,也更加專注于具體的信息點。這樣,學生在解讀文本時會著眼于作者運用的寫作手法,尤其是人物塑造的方法,這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具有積極作用。
在群文閱讀過程中,提出問題往往比閱讀本身更有價值,因為提出問題意味著學生要深入閱讀文本才能找到答案,而這個問題一定要提得有水平、有價值、有思考意義,這樣才能真正鍛煉學生的閱讀思維。
總之,群文閱讀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能促進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教師若能積極應對、主動探索,用更具有創意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必然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胡巖.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策略[J].華夏教師,2020(11):43.
彭琴.奏響情感之歌: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知識窗(教師版),2020(04):34.
韓惠玲.“情”如行船? “智”為舵手:小學語文“情智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0(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