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潔
丹麥作家安徒生寫的《皇帝的新裝》是一篇常讀常新的經典作品,在各版本的語文教材中幾乎成為了固定篇目。這則童話被人們認為是現實主義童話的范本,關于它的主旨意義,大家似乎都已經默認統一,上課時照本宣科即可。于是,很多人在進行文本閱讀時總是會被已有的思維束縛住,按部就班地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而忽視其現實意義及教育意義。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習慣于從人物的角度去切入,學生只關注故事情節發展和大家都已分析得入木三分的人物形象。其實,如果我們仔細去了解《皇帝的新裝》的來源和其傳播過程中的變化,我們會發現,安徒生想要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個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更是一個發人深省的現實教育告誡。正如安徒生自己所說:“自己的童話不僅適合孩子,也適合成人;不僅屬于過去,也屬于未來。”今天,我們就從作品、作者兩個角度來說一說其中的現實教育意義。
清朝末年,外國兒童文學作品開始大量進入我國,一批學者開始翻譯和傳播安徒生童話。在1923年頒布的《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初級中學國語課程綱要》中,《皇帝之新衣》被收入學生的“略讀書目”中,這是《皇帝的新裝》第一次在教材中出現。在其傳播過程中,文學界和教育界也在不斷更新對它背景的挖掘和主旨闡述,增加其現實意義。安徒生曾經在1837年于他的童話集前言中說到:“《皇帝的新裝》故事是出自西班牙的唐·曼紐埃爾《盧卡諾伯爵》中三個流氓欺騙一位國王的故事。”閱讀過這個故事的人就會發現安徒生對其做出了大量地改動,而改動的意圖其實和當時的社會現實緊密聯系,我們不妨來看看兩部作品的對比。
《盧卡諾伯爵》中提到新衣的特點是“只有父親的法定兒子才能看見,私生子是看不見的。”而《皇帝的新裝》中說的新衣的特點是“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蠢的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作者在這里完全是為了現實意義而進行了改動。在當時的丹麥,沒有人會因為是私生子而害怕,但人們卻因自己與別人不一樣而恐懼。處在封建社會里的人們,由于統治階級的殘暴與黑暗,他們往往為了生存而處處迎合統治階級的言行,不敢講真話也就是當時那個時代的現實寫照。在說謊的過程中,每一個人的目的都不相同,皇帝的謊言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和得到別人的稱贊,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老大臣說謊是為了自己的職位和得到別人對他的好的評價;百姓們說謊是為了別人的看法,不想讓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一個另類。無一例外,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專制統治之下,封建統治階級的窮奢極欲、專橫欺詐的本質使得群眾的思想被嚴重束縛且日益墮落,這就是當時的社會病態。
現在,我們重讀這則童話,會發現騙子的行騙方式其實一眼就能看穿,但為什么沒有人懷疑騙子呢?大家都知道,視覺是不可能代替思想的,可是在騙子介紹他們的新衣特點時,為什么沒有人提出質疑?在騙子假裝制作新衣的過程中,大量索要生絲和金子,為什么也沒有人懷疑他們,畢竟還沒有制作好衣服,就來要大量的金子,這就有騙錢的嫌疑。最后,在騙子給皇帝試衣服的過程中,兩人前呼后擁,不僅親自幫皇帝穿衣服,更是一直強調這件衣服的特殊性質:穿的人好像覺得身上沒有什么東西似的。原本就不可能行得通的騙術卻成功騙到了一個國家的人。
其實我們不難想到,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騙子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利用了群體心理的特性,當每一個人都不愿意承認自己是愚蠢或者不稱職的時候,群體心理的壓力就能震懾住所有人。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認為,當個體進入群體之后,群體意識就占據了統治地位,個體被淹沒,獨立變為盲從。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就不難理解整個國家的人都被騙子耍得團團轉的原因。在強大的社會趨同效應下,個體由獨立變為順從,為了自己的利益、地位、名譽……而違心地說出連自己都震驚的謊言。
現實中,盲從的群體心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過。2019年因為新冠肺炎的肆虐,許多人盲目哄搶并不需要的藥品和生活用品,導致生活成本增加,在病毒傳播期間,正值春節來臨,因為拜年訪友的習俗趨同,使病毒傳播得更快……其實這些正是盲從的群體心理給我們帶來的惡劣影響。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當中,要注重去引導和幫助孩子在群體心理中保持自己的理智,敢于聽從自己的內心,敢于講真話,避免淪為說謊者、造謠者。
《盧卡諾伯爵》中揭示這個騙局的是一個黑人,而《皇帝的新裝》當中揭示騙局的是一個孩子。安徒生為什么要將黑人改為孩子呢?我們要分清楚作者想把矛頭指向何處,在西班牙的故事當中,唐·曼紐埃爾的意圖是揭示當時國家在政治、經濟領域的壓榨和剝削關系,他更多的是體現階級斗爭關系。而在安徒生這里,毒害人們的封建思想是他批判的對象,在當時的丹麥,受到封建專制統治階級的思想荼毒,成年人已經變得虛偽自私,只有涉世未深的孩童還保留著那一份純真率直,于是安徒生在作品中安排孩子說出真話,也是應了當時社會現實的特點。
哈維爾說過:“謊言世界的外殼是由奇怪的物質構成,只要它把整個社會封閉起來,就會看上去堅如磐石,但是一旦有人打破了一個小小的缺口,整個外殼就會四分五裂。”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小孩子打破了這個小小缺口之后,謊言被城中的百姓一下子給擊碎了。試想,如果是你的孩子,他在現場會敢于說真話嗎?即便他說了真話,你會選擇相信他嗎?
大家或許知道這個故事,魯迅先生的兒子海嬰有一次在福建菜館吃魚丸,他一吃就說不新鮮,許先生不信,別人也不信,因為丸子有的新鮮,有的不新鮮。許先生又給他一個,他一吃,又說不新鮮,可是別人都不相信,只有魯迅先生把他的那個魚丸拿來嘗了嘗,果真不新鮮。魯迅先生說:“他說不新鮮,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通過這個故事,結合我們當下的教育,深入思考一下教育教學中,該如何有效挖掘文本中的教育意義,并結合現實在課堂上真正落到實處。現在的教育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建構主義教學觀也強調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的,他們是帶著思想來的,新課改下的教師觀更是強調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在關注科學的同時,更要關注人,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給與他們更多的個性發揮的空間和時間。
偉大的丹麥作家安徒生帶給我們一則經典的童話作品,時隔至今,我們已經無法再去了解到他真正的創作目的和主旨,但我們總是在時代的變更發展中不斷地在這則經典的作品中吸取現實意義,發現它更加吸引人之處。分析這篇文章的現實教育意義,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孩子敢于說真話,更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情感需要,這樣才能最大化地發揮教材的工具作用,提升教育價值。不僅如此,對于成年人的我們,仔細去探究《皇帝的新裝》中的現實教育意義,我們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也會深有教益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江安鎮濱江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