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文杰
據有關研究表明,生命個體獲取的信息中,75%左右是通過視覺得到的。只有形成深入、細致、連續的觀察意識,學生才能形成獨特而豐富的認知體驗。統編版四上第三單元,就是一個典型的“觀察單元”,所設定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和“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這兩點相互依存、彼此融通,是推動學生言語素養發展的重要依托。筆者就以單元中《爬山虎的腳》為例,談談如何將“感受觀察”與“體會生動表達”結合在一起的。
一、契合真實感受,在聯系中推動要素融合
精準、生動、形象的語言,是怎樣從作者的文思中奔涌出來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作者深入、細致、連續的觀察;而從學生學習課文的角度來看,就需要緊扣課文中精準生動的表達,感知與還原作者的觀察方式和狀態,梳理出作者從觀察到獲取信息,從整理信息到謀篇布局,直至最終成文的全部過程。所以,生動精彩的文字,其實是作者深入觀察的體現,教師要在學生自主初讀與感知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文中的關鍵性詞語,洞察作者的觀察過程。
以教學課文描寫“葉”的第二自然段為例,教師設置了三個層次:其一,自主閱讀中,圈畫出描寫葉片的詞語,聚焦“新鮮”“重疊”“均勻”“空隙”, 學生借助直觀圖片,分別理解這些詞語的大意,并確定最能體現葉片特點的詞語:均勻。其二,上下文中“沒有重疊”“不留一點空隙”,已經對中心詞“均勻”進行了整體性解釋,讓學生認識到葉片沒有重合,也沒有形成空隙,就是“均勻”地具體體現,從而給人以“舒服”之感。其三,當學生將自己的身心和意識,全部沉浸在具體的語言細節之中時,雖然可以深入聚焦,但也容易造成思維的局限性,為此,教師就需要將學生的認知從某一處語段的具體細節中抽離出來,以更加宏觀和整體性的視角關注語段,并相機思考:如果這樣的爬山虎長滿了一大墻,請你再次閱讀一下這個語段,你覺得作者是怎樣觀察,才能寫出這一段文字來的?從原本純粹理性的視角,到現在以“還原觀察之態”為核心人物的視角,這樣的轉變,使得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與品析,就有了全新的認知視角。當學生再次潛入語段,就能從“一順朝下”“綠得新鮮”“鋪得均勻”等關鍵性詞語,相機推理出作者一定是居于遠處整體觀察的。正是因為遠遠看、從整體觀察,才能了解爬山虎葉片的整體狀況。
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教師始終緊扣單元語文要素,將體會語言表達和感受觀察進行了細致地劃分,并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體悟到了葉片之美,洞察了作者的觀察視角,在大道無痕的在狀態中,達成了語文要素的巧妙融通。
二、遵從認知規律,在思辨中推動要素融合
接受新事物,都需要帶著原始的經驗認知,主動地去構建和悅納。如果學生對所學的內容不甚了解,無形之中就會增加理解難度。很多學生其實在生活中并沒有見過爬山虎,更不要談什么所謂的“細致觀察”了,尤其是爬山虎的腳非常細小,藏在葉片下面,學生更是陌生。基于這樣的原始學情,我們硬是逼著學生去“感受生動的語言”“感受細致的觀察”,無疑就是無稽之談。
鑒于這樣的思考,教學描寫“腳”的第三自然段時,教師不妨設置以下教學板塊:
其一,創設問題情境,有個粗心的學生沒有仔細讀課文,畫出來的爬山虎的腳出現了錯誤。隨后,教師出示爬山虎的圖片,引導學生細致揣摩和研讀課文中的相關語段,可以從“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反面”,了解腳的位置;從“枝狀的六七跟細絲”和“蝸牛的觸角”,了解腳的外形和數量;可以從 “跟新葉子的一樣,也是嫩紅的”,了解腳的顏色。緊扣語言描寫的細節,對照教師出示的圖片,就能捕捉爬山虎腳的形態特點,從而就能準確地發現圖片中的錯誤。
其二,串聯信息,組織學生嘗試表達。教師可以從爬山虎腳的位置、形態、顏色、數量出發,從語段中提取出莖上、枝狀、六七根細絲和嫩紅,組成詞串,對語段內容進行串聯和整合,并相機借助于正確的圖片,嘗試運用自己的語言,有序、詳細地介紹爬山虎的腳,一方面讓學生在表達中,感知生動形象的語言,提煉爬山虎腳的外形特點,同時也為后續還原作者的觀察方法奠定基礎。
其三,勾連舊知,還原作者觀察。有了對關鍵性字詞地體悟和辨析,很多學生對于爬山虎的腳就有了更為深入地感知,就擁有了對作者觀察進行還原的基礎。面對如此精準而細膩的文字,作者會不會像觀察葉片一樣,是遠遠觀賞的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入手,依托文字表達的細致性程度,普遍認為作者是湊近了細看的。因為只有深入實踐,才能將爬山虎的腳寫得如此生動而具體。
在這一案例的教學中,教師依循著學生的認知能力,借助于正確和錯誤的兩幅圖片,在圖文對照的過程中,對課文中的語言進行了內化,最終讓學生從語言的感知中,體會作者生動而具體的表達,并還原了作者近處細看的觀察方式,將“感受細致觀察”與“體會生動表達”進行了有效的整合。
三、借助身體演示,在體驗中推動要素融合
兒童有著獨特的認知方式。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靠著顏色、聲音和動作來思維的。”教師要依循著對文本語言的感知,轉化成為直觀化的動態行為。比如作者在描寫爬山虎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就運用了一系列的動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這些動詞的表達精妙,還原作者的觀察方式,教師就組織學生嘗試借助自己的身體,將靜態思維轉變成為動態思維,助推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地生長。
首先,學生通過自主性閱讀,圈畫出語段中表示“爬”的詞語,形成了“爬”的動作序列:從“觸”到“巴”,從“拉”到“貼”,明晰爬山虎爬行的基本過程。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將自己手掌的五根手指,看成是爬山虎的腳,變成小圓片之后,就可以用手指的指肚模擬爬山虎“巴住墻”,隨后可以將手指彎曲,相繼模擬手指從“拉一把”到“緊貼墻”的過程,用手指的伸縮來感受爬山虎不斷向上攀爬的生長感。運用身體來感知動作,不僅可以真切而直觀地關注文本語言表達的精準和巧妙,更有助于學生內化和悅納作者遣詞造句的特點。為此,教師相機糾正學生的表演,并組織學生小組合作,相互幫扶,讓每一位學生在借助詞串進行演示和調整的過程中,嘗試組織語言,描述爬山虎不斷向上攀爬的過程。
經歷了這樣的教學,教師其實并沒有設置任何一個專門的環節,來感受語言的生動,但學生在閱讀圈畫動詞、用身體展現動詞、調整內化動詞,將感受語言和體悟觀察有機統一,達成語文要素地彼此融合。
統編版語文教材中,很多單元的閱讀要素都會設置兩個教學點,這兩個教學點是一種彼此聯系、相互融通的過程,教師必須要找準兩者之間的連接點,從文本內容中找出交界處,才能更好地推動學生言語素養的不斷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豐縣東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