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月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從在家度過假期到出門聚餐,再到回歸自然的野餐或出門旅游的方式來度過假期,休假方式逐漸變得更加多元化,在多元化的休假方式中,社區旅游逐步受到大眾青睞,鄉村旅游是社區旅游的重要分支,逐步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同時,隨著鄉村振興的逐步展開,鄉村旅游成為傳統農業的重要承接形式,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發展方向。本文通過對南峪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結合現實情況,提出南峪村如何更好地發展鄉村旅游道路的措施。
關鍵詞:鄉村旅游;鄉村振興;南峪村
中圖分類號:F592;F323 文獻標識碼:A
社區旅游是以旅游度假為目的,在鄉村或城市內的社區進行的旅游活動[1]。鄉村旅游是社區旅游的一種形式,其在靜謐的鄉村或者野外進行,不受人為干擾,不受城市喧囂和生態環境污染。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同時推動了新的農村經濟發展形勢以及形成新的旅游業態——鄉村旅游[2]。我國鄉村旅游是在1980年以后出現的,并于20世紀90年代在全國范圍內迅速發展壯大。
2020年2月5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對外發布,其強調指出鄉村振興要深入發掘農業農村的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用獎勵、補貼等形式鼓勵農村百姓開展新事業,設立專項農業產業投資基金幫助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發展。
南峪村隸屬淶水縣三坡鎮,地處野三坡景區東部,村莊由北峪、南峪、南坡、大坑4個自然莊組成。全村共有224戶、671人,全村現有耕地26.33 hm2,山場1 333.33 hm2。該村依托景區資源優勢和緊鄰張涿高速出口的交通區位優勢,按照“景區帶村、能人帶戶”理念,把村民組織起來、把全村帶動起來、把利益聯結機制建立起來、把文化和內生動力弘揚起來,初步形成了以村集體股份合作社為平臺,高端民宿“麻麻花的山坡”為品牌的鄉村旅游產業新模式。
(一)村莊納入景區統一管理
淶水縣把南峪村納入野三坡景區管委會管理,實行一體化規劃、一體化建設、一體化發展。2015年,南峪村獲得由中國三星集團和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啟動的“美麗鄉村——分享村莊”項目資金1 000余萬元,依托整體規劃,編制了旅游項目和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成立南峪村旅游股份制合作社,整體加入景區資產平臺、市場營銷平臺、智慧管理平臺運營管理。
(二)村民入股合作社經營
2016年4月,南峪村成立農宅旅游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實行全民入股、特殊村民贈股,把全村村民全部納入合作社統一管理進行分紅。在合作社具體運營時,每人繳納1元入社費,成為合作社社員,一般農戶每人占一個股份;特殊農戶每人再贈送一股,每人占兩個股份,享受年終合作社分紅。合作社產生的收益50%用于全體村民分紅,30%用于合作社發展基金,10%用于鄉村公共事業或幫扶弱勢群體,最后的10%作為公益傳導基金,用于幫助其他有需要的鄉村。
(三)特殊群體納入聯動互助組織
該村在確定把發展高端民宿項目作為實現整村鄉村旅游發展的支柱產業后,以合作社名義流轉村內特殊群體閑置的老舊民宅16套,利用三星“美麗鄉村——分享村莊”項目資金和縣撥付的資金,一期打造“麻麻花的山坡”等8套高端民宿,優先聘用本村有勞動能力的婦女作為管家負責管理經營。民宿由合作社統一運營,全體村民實施產業收益分紅。建立“五戶聯助,三級聯動”管理機制,每五戶村民為一個聯助小組,把全村入社的社員分成43個聯助小組,每名聯助小組黨員骨干帶頭開展村內活動,村民們協作互助。
(四)利益聯結機制管理規范
該村引入專業運營商——恒觀遠方(北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高端民宿的整體運營,按照合作社“三七分成、二五保底”的分紅機制,對入社村民實施分紅增收。“三七分成”是指承包運營商與合作社簽訂分紅協議,運營商占比30%、合作社占比70%,同時運營商要確保每個高端民宿小院年收入不低于10萬元;“二五保底”是指合作社的70%收入按7份分配,經營管家工資占2份,合作社占5份。
(五)鄉村旅游產業初見成效
2016年,南峪村的2套高端民宿僅運營兩個月,就增收10萬元,年底全村村民每人分紅100元,特殊人口每人分紅200元,使南峪村在全縣、全市率先脫穎而出。2017年,二期完成6套高端民宿建設,年底營業收入將突破百萬元,村民可實現每人分紅500元,特殊群體每人增收1 000元。為進一步擴大鄉村旅游產業規模,該村還將啟動第三期8套民宿、野外拓展培訓基地、青少年綠色生態體驗園和水上娛樂園項目建設。2018年,16套高端民宿全部運營,帶動一般農戶每人分紅收入1 000元,帶動特殊群體每人增收2 000元。
(一)傳統建筑、景觀遭受不同程度破壞
隨著南峪村鄉村旅游的發展,鋼筋混凝土建筑更多了,傳統的建筑、景觀、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由于當地居民傳統建筑保護的觀念淡薄,存在許多亂改亂建現象,造成建筑風格不統一。部分居民傳統保護意識不足,很多老屋已經歪斜、破損不堪;部分護坡處理不當。并且當地的建筑建造維護工藝逐漸失傳,導致一些被破壞的傳統建筑不能
得到修復[3]。
(二)交通不便、缺少專業旅游服務人員
雖然野三坡旅游交通線路較多,但是主干線之間距離較遠,無法將南峪村和周邊旅游景點連接在一起。通往南峪村的車次較少,無法滿足非自駕游客想走就走的旅游計劃,沒有游客想把時間浪費在等車上,這就直接影響南峪村的客流量。南峪村內人口較少,大部分居民的思想還停留在農村農業上,導致鄉村旅游拓展新興產業比較困難。沒有專業的旅行社,也沒有專業的導游,無法為游客講解南峪村悠久的歷史文化,也不能提供更好的服務。
(三)基礎設施不完善
南峪村鄉村旅游已初具雛形,但是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民宿項目啟動以來,除了能為游客提供基本的食宿外,不能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休閑娛樂項目。現在已經擁有的設施也不能達到生態文化發展的要求,比如,公共廁所、長椅、休息亭、超市、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等基礎設施還不健全。游客想買生活用品只能在小便利店買,沒有大型的超市滿足游客購物需求。由于山村地形限制,村內規劃可建設停車位的面積較小,目前停車位較少,除了滿足在民宿居住的游客的停車需求外,不能滿足來村內簡單參觀游覽的游客的停車需求。
(四)旅游宣傳不到位、紀念品開發不夠深入
南峪村的社區旅游宣傳還不是很到位,營銷策略稍微欠缺。除了部分民宿采取線上營銷策略外,村民自建民宿基本宣傳和營銷模式依舊是保持陳舊的觀念“守株待兔”的方式,缺少主動出擊的方式。尚未給南峪村社區旅游發展指明一個明確的方向,從宏觀上推動整村社區旅游發展進步。盡管各級政府對南峪的民宿發展都極為重視,進行多次實地考察,要求旅游業能夠圍繞民宿發展、壯大、做強,但是一直到現在還沒有給南峪村指出具體的發展方向。
旅游產品開發較粗放、品質感不高,對遠程旅游客源缺乏核心吸引力。紀念品制作不夠精細,從經濟學角度來說,游客出門旅行,必然需要帶有紀念意義的物品回家,可以放在家里、送親人、朋友,但是如果只能在景區買到當地的土特產,買不到與這個地方相關、有深遠意義的旅游產品或是紀念品,游客的期待值將會大大降低。
(一)科學規劃旅游路線
首先,從全域旅游的角度出發,為南峪村規劃科學的游覽路線,將南峪村鄉村旅游目的地與附近景區連接起來,形成聯動效應模式,讓游客不用走彎路,節約時間。做到出行更便捷,旅行更開心。其次,增加景區內的公交車或者出租車運營,讓非自駕游游客能夠便捷地到達南峪村。最后,還要合理規劃村內的建筑設施,為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留出足夠空間,進而提升鄉村旅游村莊的整體形象。
(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要改變村內居民的思想觀念,讓其為建設更好的南峪村提出意見,發展更好的新農村以及鄉村旅游,為生活水平提高盡一份力。要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對未有的進行謀劃修建,對已有的進行改進和發展,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讓游客感到這個地方十分值得,產生戀戀不舍的感覺。要盡最大努力為游客提供便利的服務,將野三坡的歷史文化、鄉村旅游、綠色旅游以及紅色旅游相結合[4]。
(三)加強旅游人才的培養
為了完善南峪村鄉村旅游發展的專業團隊,應加強對本地旅游人才的培養以及引進高素質專業人才,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鼓勵青年人投身于旅游事業,為建設家鄉、建設鄉村旅游做好準備[5]。要提升從業人員講解的專業性,讓游客感到滿意,并且在招聘導游時應進行學歷評估和培訓教育。
(四)重視景區宣傳
要加強紀念品的制作和重視對景區的宣傳。村內整體應該有自己的紀念品,同時每個小景點也應當有自身特色的紀念品。村內的宣傳應推陳出新,設計屬于南峪村自己的標語或者是新穎的廣告,讓人過目不忘,多方面嘗試宣傳活動和營銷策略,使效果變得更好[6]。
本文通過對南峪鄉村社區旅游的案例研究說明,雖然南峪村的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但是還有些許欠缺和不足性,特別是南峪村這種偏離大都市的原生態風貌的鄉村旅游,吸引游客方面做得還是稍微遜色,但筆者相信在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建設更好的南峪鄉村社區旅游肯定指日可待。
[1] 余良珍.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經濟 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考[J].商場現代化,2007(20):251-252.
[2] 肖霞.貴州丙安古鎮發展特色旅游的對策與建議[J].建材與裝飾,2018(18):149-150.
[3] 王云才,郭煥成,徐輝林.鄉村旅游規劃原理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7.
[4] 蔡碧凡,夏盛民,俞益武.鄉村旅游開發與管理[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7:6.
[5] 李德建,馬翀煒.意義之維中的民族地區鄉村文化產業[J].貴州社會科學,2010(11):29-32.
[6] 熊明均,郭劍英.西部古鎮旅游發展的現狀及開發模式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3):75-78.
[7] 劉焱.基于社區參與的古鎮旅游發展分析:以重慶磁器口古鎮為例[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