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平
摘 要:在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中,需要積極地與高職院校旅游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相結合,使旅游專業不僅能夠向社會輸送高質量的專業人才,同時也能夠對各類文化藝術以及文物進行保護。新時期在旅游專業的教學過程中,也需要結合歷史文化開展教學工作,全面加強學生歷史知識、文物保護以及文化傳承的教育,使學生在后續的職業生涯中,能夠做出明確的規劃。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蘊含的精神文化也能夠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有助于學生更加長遠地發展。本文簡要對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高職旅游專業人才培養融合的路徑進行研究,并給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高職旅游專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122-4;G712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河南省2021年軟科學研究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融合路徑研究”(212400410431)。
在當前高職院校旅游專業的教學工作中,教師需要改變過往重視理論而忽視實踐的教學狀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需要人們對其背后所蘊含的歷史知識以及工藝技術進行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這對于當前旅游專業開展實踐教育工作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學校需要結合自身的辦學特征,適當地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聘請校內外優秀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來開展相應的教學工作,加強對旅游專業學生的文化培養以及技能傳授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了我國特有的民俗風情,并呈現出我國古代先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追求。因此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以及文化意義。
隨著我國文化建設工作的持續推進,相關部門也加強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參考相關法律條款以及規章制度,我國各省也陸續對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了調研和記錄,并且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撥付了專項資金,同時也陸續在我國現有的博物館內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我國相關部門也加強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的建設。
總體來說,我國當前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工作,無論是在人力、財力、技術方面都給予了較大的支持,從而進一步實現對我國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充分保護。目前,在我國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相當一部分具備較強的生命延展性,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和開發潛力。如我國現有的傳統民間手工藝術,在新時期經濟發展的推動下,已經完成了配套的產業開發,無論是研發、生產、銷售環節都形成了一套閉環的發展模式,從而使得相應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同時又可以創造相應的經濟價值,促進我國當前旅游行業的發展。我國部分省份的傳統石雕以及古建筑等具有非物質文化內涵的遺產,通過在相關區域舉行各種類型的文化旅游節、文化藝術節以及歌舞比賽等,來宣傳展示相關非物質文化,從而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盡管當前我國各區域政府部門以及相關機構加強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并且也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種類較多且數量豐富,對現有的保護工作還是具有較大的挑戰性,同時我國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略顯單一。因此,現階段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傳承的綜合形勢不容樂觀。
此外,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以及發揚的過程中,除了需要有基本的物質條件以外,還需要有相應的管理人才來落實相關管理工作,但是由于我國在此領域的專業人才相對欠缺,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傳現象尤為嚴重。并且當前我國人民大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欠缺,以至于不能夠對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開發和保護。同時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性不明確,也導致了相關遺產項目的保護經費不足,從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面臨著較大的挑戰[1]。
如何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首先需要確保優秀的文化能夠與當代前沿科技相融合,盡可能地在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采取靈活多樣的保護形式,并且在以市場為主導、國家公益事業作為保護基礎的前提下,實現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傳承,確保其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對相關文化遺產要進行有效的傳承和發揚,需要結合當前高職院校旅游專業來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對高職學生技能進行定向培養,體現教學工作的專業性和職業性。
(一)開放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在當前高職院校落實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需要結合行業的發展趨勢對現有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開放管理。具體來說,高校需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引入到學校開展相應的教學工作,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結合相應的政策,加強高職院校教育與產業融合的深度和廣度,同時高職院校還需要結合現階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際需求,對現有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創新,邀請相應的行業專家以及企業管理人員,共同研究相關專業課程內容的選取、制定工作。
旅游專業課程的開放式教學,要盡可能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設旅游試點專業教學。學校需要邀請非遺傳承人參與相應的教學活動中,使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旅游專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能夠做到對人才的定向培養,并且符合新時期人才培養的教學需求。在相應的實踐教學工作中加強對學生歷史文化知識以及非物質文化技能的有效教學,從而實現該專業的學生在該行業的長遠發展。
(二)注重實踐教學
高職旅游專業的教學工作應當注重實踐教學。具體來說,教師需要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特征,盡可能采用“學徒制度”以及“口傳面授”的教學工作形式,邀請技能高超的文化遺產傳承人,對學生進行面對面的知識講解,盡可能解決當前我國高職旅游教育專業中重視理論而忽視實踐的教學弊端。
例如,在對我國雕刻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講解時,相關旅游專業的學生要充分了解我國雕刻藝術的發展起源,以便在后續的實踐工作中,能夠為游客講解相應的文化知識。學校可以邀請新時期著名的雕刻大師入駐高職院校,對學生開展相應的文化教學工作,一方面向學生講解雕刻文化的起源、發展歷史以及現階段所處的狀態;另一方面對我國著名的雕刻景點進行講解,對于相關人文風情、歷史文化風貌進行詳細的闡述,使學生能夠深刻地了解相關區域旅游產業的綜合發展狀況,并且結合該區域歷史文化事件,能夠對相關區域的文化旅游事業有全面細致地了解,以便于后續在相關導游工作中能夠準確地表述相關區域的歷史文化信息,提高旅游服務的工作質量。
(三)先進科學管理技術的應用
在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教學工作中,高職院校需要在旅游專業教學過程中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一方面可以實現對該專業學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教學工作,同時也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了解到前沿性的科學技術。例如,針對傳統的古老木雕藝術的保護,其對環境的要求相對苛刻,無論是對空氣的濕度、溫度還是酸堿度都有相應的需求。在對學生開展相關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學校需要充分借用先進的真空保護技術,幫助學生了解此類物件所應當采取的保存工藝技術,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在當前高校旅游專業的教學工作中,最主要的是要讓學生養成基本的文物保護意識,向學生展示前沿的科學技術以及管理技術,可以幫助學生在后續的旅游服務工作中向游客介紹文物保護的措施和方法,以此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地保護和傳承。
(一)推動項目工作室入駐校園
我國旅游專業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培養工作通常分為3個階段。前期主要是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進行校園內部的宣傳,開展前期的專業課程講解,邀請相應的傳承人開展專題講解活動,同時學校組織學生參觀校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歷史特征以及當地旅游狀況進行了解和掌握。
在中期階段,學校需要針對旅游專業學生的具體知識學習狀況,來開展相應的演講比賽,讓學生分別表述自己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看法以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續的發展做出相應的預測,來實現學生之間信息的交流和互動,開闊學生的視野[2]。
后期,學校應當全面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以及旅游專業優秀學員創建該項目的工作室,進一步活躍學校文化氛圍。同時,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對當前旅游專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工作,拓寬旅游專業學生后續完成學業之后的就業渠道,實現多方的共贏局面。
(二)民間藝人走進旅游專業課堂,構建“1+1”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在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教育工作時,需要針對該區域所具備的非物質文化優勢資源,組建相應的文化傳承團隊。并且聘請校外相應的專家來承擔教學工作,創建“1+1”互動式的教學模式,盡可能在旅游專業中由相關專業教師和相應的民間藝術專家來共同開展相應的教學課程。具體來說,由對應的教師講解基礎理論知識,由民間藝人進行演示,結合對學生實踐操作的指導,實現對學生傳承教學的目的,從而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了解理論知識到實踐操作的轉換,并且對相關文化知識進行深刻地學習和掌握,逐漸領悟對應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藝術文化價值,讓旅游專業的學生能夠原汁原味地學習并且領會民間藝術的價值,提高旅游專業學生的綜合質量,使其深刻了解我國傳統民間文化的魅力,便于在后續的工作過程中能夠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講解服務[3]。
(三)組建興趣小組,開展文化學習活動
非物質文化能夠得到歷史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其背后所蘊含的獨特人文魅力。具體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終將會以物質的形式展示給人們。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始終是以人作為核心來進行發展、傳承的,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刻彰顯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工作中,高職院校的旅游專業需要注重實踐教學活動,盡可能實現對非物質文化動態化的展示過程。教師需要結合“口傳心授”的傳承教育模式,以興趣小組的逐漸來開展學生內部團隊型的合作,充分地讓學生挖掘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并且教師在該過程中作為教學引導,要幫助學生探討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持續開展相關活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習的積極性[4]。
(四)注重工匠精神的培養
在新時期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具備行業領導性的人物,來實現該行業的長遠發展。而我國現階段在發展過程中缺乏具備大國工匠精神的行業領導人物。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經歷世代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歷代工匠追求卓越的精神。因此,高職院校在現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工作中需要全面提高旅游專業學生在思想層面的教學工作。在對該專業的教學過程中,融合精益求精的教學內容,幫助該專業的學生無論是工作態度、技能實踐以及個人規劃方面都養成基本的工匠精神[5]。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高職院校的旅游專業教學工作中,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可以全面提高學生基本的文化精神素養。學生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能夠領悟到非物質文化技術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精神面貌,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全面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使其具備基本的工作責任意識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實現其更加長遠的發展,并且也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傳承和發揚。
在當前高職院校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旅游專業人才培養融合的教學工作中,需要對當前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開放式的教育,同時加強實踐教學工作,結合先進的科學管理技術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培訓。
[1] 李康,裴會芳.非遺文化傳承在高職人才培養中的思考與實踐:以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路徑研究[J].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論叢,2019(2):7-10.
[2] 李翌婼.基于非遺傳承與創新需求的高職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120-121.
[3] 戴露.探索“工匠精神”下的高職非遺類專業傳承人才培養路徑:以湘繡藝術為例[J].科技資訊,2019(35):240-241.
[4] 趙旎娜.創新驅動背景下高校非遺教學性傳承基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效性研究[J].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19(9):6-8.
[5] 荊愛珍,張壽明,王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高職人才培養融合探究[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