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萍
一、讓勞動教育有“顏”
我校在校園內開辟出一塊勞動實踐基地——“開心農場”。
開心農場(一)——“賞心園”。我們把教室里的小角落打造成小花園,由學生規劃、分小組管理,主要以小綠植和種花為主。小花園里有學生從家里帶來的多肉植物、網上買來的各種花卉,還有自己在家培植的小盆栽。精心打造的“賞心園”在妝點校園的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責任感和文化素養,真是一舉多得。
開心農場(二)——“悅目園”。我們把校園后面的閑置空地改造成小菜園,種瓜果蔬菜為主,各班自由管理,有的種韭菜,有的種西紅柿,有的種油菜……課余時間,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認識各種各樣的蔬菜,了解各種蔬菜的生長習性,親自參與勞動實踐,品嘗勞動果實的同時,成就感也油然而生。自從有了這些小生命,整個校園充滿了勃勃生機。
二、讓勞動教育有“料”
在學校課程體系中,我們把科學的觀察探究課、數學的測量與計算課、美術的寫生課、傳統文化課的節氣與古詩詞、習作課的觀察、體驗、感悟等八大課程適時融合到勞動教育實踐課堂中,讓勞動教育不但有“顏”還有“料”,真正體現了課題的主題思想“基于STEM理念的小學生勞動教育實踐研究”。老師們在參與勞動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知識儲備,創新育人模式。“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學校著力打造出一支31人的專兼職結合、具有專業素養、優勢互補的教師隊伍,定時組織學習農作物及果園管理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提高勞動教育專業化水平。
我們安排每周一節實踐課,帶領學生進入勞動實踐基地,參與各種農事管理活動,為學生創造多樣化的勞動情境。2020年,我校攜手大埔農業龍頭企業——大埔縣通美實業有限公司共同建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創設真實勞動情境,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勞動教育。通過精心設計勞動項目,分批組織學生赴通美公司開展項目化勞動教育,讓學生在參加基地內各種農事勞動中,了解大埔的特產——蜜柚的科學管理知識,及各種農具的用法,并在勞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不斷提升自己的勞動素養,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
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為主線,我們相對應地開展了春耕文化節、夏季采摘節、秋收采摘節等系列活動,與每月一次勞動日、學年勞動周相結合,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作物生長的奇妙,感受節氣的變化,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增長智慧、形成能力,構建起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資源豐富、課程化實施、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
三、讓勞動教育有“趣”
如果有顏、有料的勞動教育仍不能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那么,一定要讓孩子們感覺到勞動是有“趣”的,因為好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充滿樂趣的勞動孩子們是不會拒絕的。
去年中秋節,恰逢國慶長假,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道特別的家庭作業——把柚子進行深加工。學生們用自己在勞動課上學到的制作方法,精心準備材料,還不忘在班級群里分享自己的經驗、心得和作品。經過努力,一瓶瓶蜂蜜柚子茶、蜜柚果汁、果脯蜜餞、蜜柚月餅等果品在孩子們的觀察、思考、創造中誕生了。一件件果品,大大提高了孩子們對勞動的興趣,同時動手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此外,我們還以傳統節日為契機,開展勞動教育。這些與孩子們息息相關的實際生活技能,在教師們的精心設計下都變成了學生必備的本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探索與實踐,學校已逐步形成了“以勞立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益美,以勞悅心”的勞動教育特色,有“顏”、有“料”、有“趣”的勞動課讓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溝通能力不斷得到提高,綜合素養進一步提升。
責任編輯 ?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