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玉
“培根式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家庭教育致力于使孩子固本源、扎深根和養正根,培育孩子的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幫助孩子站得直、立得穩、行得正的教育。
一、養成良好習慣的培根教育
1.飲食習慣。民以食為天。好好吃飯,不挑食,不偏食,既是習慣培育,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障,更是未來健康生活的關鍵因素。學校的伙食眾口難調。食堂配餐是大鍋飯菜,食材、味覺,肯定與家庭小碟菜有差距。老師通常會建議有條件的家長盡可能自己照顧孩子,讓孩子吃好。而對于午間沒辦法照顧孩子的家庭,選擇在學校用餐,家長需配合老師做好孩子的思想溝通工作。客觀因素:集體用餐,難比家庭小餐的質量。主觀因素:同樣的飯菜,有的孩子每餐飯盒吃得干干凈凈,甚至還添飯;而有的孩子每餐都有剩菜,老師怎么動員,都不愿意吃完。面對這樣的情況,老師一方面心疼孩子沒吃飽,一方面又覺得太浪費糧食。學校除了督促配餐公司盡可能做到膳食營養搭配合理、食品安全符合規定、色香味俱全外,需要家長與孩子做細致的溝通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引導孩子不挑食、不偏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2.生活自理習慣。自食其力,是孩子們未來負起家庭責任,服務社會、立足社會的必備素養。每天上學放學,學校老師看到一些家長讓孩子獨立背書包,拿小袋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有一些家長,讓孩子當“甩手掌柜”。究竟哪種方式更有利于孩子養成好習慣?幫孩子拿書包的家長覺得書包太重了,現實確實是這樣。但為什么有的家長從小就不會讓孩子當“甩手掌柜”,當中也是家庭教育理念問題。尤其看到一些老人家,自己走路都不沉穩,卻讓讀中、高年級的孩子空手走路,老人家身負背包,這完全不利于孩子品格塑造,獨生子女“小皇帝”、“小公主”的“任性、唯我”的通病,就是這樣慢慢培養出來的。家長應該培養孩子養成做力所能及的事的習慣,督促孩子盡家庭成員之責,這才是充滿智慧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家長要善于搭建平臺,鼓勵孩子當家作主,養成自食其力的獨立人格。
3.禮儀習慣。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禮者,敬人也。”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每天早上上學,我們要求回校的孩子都能主動與老師、同學打招呼。在學校里,老師們看到絕大多數的孩子能主動做到打招呼,而有一些孩子長期不愿意主動打招呼,這與家長的意識、習慣和引導有著密切的關系。家長應該有意識地提醒孩子做好這一件小事。家里來客、外出會見親戚朋友,家長應該培養孩子主動問候他人的好習慣。彬彬有禮、謙謙君子,走到哪里,都會讓人賞心悅目。家長除了言傳,更要注重身教。
4.保潔習慣。環境影響人,環境熏陶人。衛生保潔習慣,是一個人內在涵養的外顯。學校德育部門、班主任經常教育孩子要珍惜學校清潔阿姨的勞動成果,養成不亂扔紙屑的習慣,但是,紙巾、小包裝袋、口罩等,還是偶爾進入老師的眼簾。每天上學在學校門口,地面也會看到惹眼的紙巾、包裝袋、牛奶盒,甚至花基里還有塑料袋、牛奶盒和大人的煙頭。這與家庭保潔習慣養成有著密切的關系。孩子在家里與在學校,習慣基本是一樣的,所以需要家校共同引導和培養。
二、塑造良好性格的培根教育
愛迪生說:“良好的性格貴于黃金,前者是自然的天賦,后者是命運的賜予。”性格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極其深遠。獨生子女性格上的不足,已經越來越讓人們意識到問題的嚴峻性。這也正是廣州市海珠區第二實驗教育集團為什么會把“性格好”作為“新三好”學生的首要標準之一。相對而言,因為物質生活的改善,獨生子女成就需要低,缺乏學習動力;少部分孩子任性、霸道,嫉妒心強,不與人為善;不愛惜財物;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將心比心;個性孤僻、敏感,社會適應能力差;自立能力差,依賴性強,精神缺鈣。社會科技的進步,越來越需要精英人才,精英人才不一定智商一流,但需要敬業上進,吃苦耐勞,善于合作,顧全大局。現實中,性格溫順平和的人,也比性格急躁、孤僻、敏感的人過得從容和幸福。
培育孩子們的良好性格需要家長重視自身的學習,向書本取經,向他人取經,與孩子共成長。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的仁義禮智信,這些品質應該都是家庭教育的產物,而非從學校教育和社會學來的。家庭教育是任何一個社會機構所不能夠代替的。家長重視良好的家教門風,則孩子既有責任感,又懂得感恩和知足。感恩和知足,容易讓人體驗到幸福。如何培養孩子“感恩”和“知足”的幸福能力?概括起來就是:良好的性格和心態;心中有他人;樂于助人,樂于分享;生活上自食其力,學習上自得其樂等。家長應從小讓孩子參與勞動,體諒長輩和老師的辛勞,感恩各類勞動者的辛勤付出,感悟生活和工作是與責任、困難、磨礪結合在一起的,才構成每一個人豐富而真實的人生。
三、落實健身健心的培根教育
2020年12月14日,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提到從過去全國各地普遍推進體育中考,到如今絕大多數省市將大幅提升體育分值,戰略和政策的指揮棒下,中小學體育教育變革迫在眉睫。
2019年7月8日,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提到,開展好學校特色體育項目,讓每一個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2019年8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指出,開展青少年體育技能培訓,使青少年掌握2項以上運動技能。2019年2月23日《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到,建立健全中小學各學科學業質量標準和體質健康標準,加強課程教材體系建設。2020年10月15日《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強調,把學校體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體現了“全覆蓋、保底線、促均衡、扶弱勢”的全人體育。從國家文件出發,這是支撐,也是方向。
科技進步了,交通工具發達了,大人孩子的生活習慣和方式都改變了,但孩子生活必備的運動能力下降了。這些本該“與生俱來”的運動能力的培養,光是落在了體育課堂上,受時間、場地和師資的局限,并不能完全實現目標。所以文件也預見性提出了“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的要求。可見,學生健體也是需要家校合作。每一個家庭應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協助教師幫助孩子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參與足球、籃球、田徑、游泳、體操、武術、跆拳道、棋類、毽球等專項運動技能和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幫助孩子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兒童心理的健康比身體的健康更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返校復學之后,不少學校重視學生的心理普查,并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在返校復學前的心理普查和返校復學后的直接觀察中,不少學校都發現有學生出現一些心理問題。比如,原來很開朗的學生變得沉悶,有的學生害怕接觸其他人,也有學生因親子關系緊張而變得低落,導致出現極端情緒,還有學生出現“不想上學”的厭學情緒,找借口不愿意去學校。為此,學校為返校學生準備了“開學第一課”進行心理疏導,強化了個案輔導,也推薦家長觀看專業人士錄制的心理健康教育視頻,提高輔導技巧。在健心方面,家長的性格、情緒更容易影響孩子,家長更要出把力。首先,家長要學點心理學或正面管教的知識,做孩子的心理導師;其次,家長要與孩子成為“朋友”,善于傾聽和有質量陪伴,營造良好的親子關系;其三,家長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善于發現問題,正視問題,并積極、主動地與老師形成聯手,共商對策;其四,發展孩子的興趣。運動、聽音樂,都是釋放不良情緒的良藥。
責任編輯 ? ?邱 ?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