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玲
現階段,大多數的學生在作文選材時常感到“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他們不會從日常生活中搜集、積累素材,往往在文章中空話套話連篇,文章自然缺乏真情實感。鄧彤在《寫作教學密碼》中給我們透露出寫作教學的一大密碼:“依據學生實際問題,提供針對性指導?!边@一指導要義具體到作文材料時,就是“當學生確實缺乏材料時,需要提供尋找材料的方向與路徑”。而在《微型化寫作教學研究》一書中他更是指出老師要依據學情創設寫作支架,幫助學生降低寫作困難,從而使學生集中精力解決本次寫作的“核心知識”,從而使學習者達到更高層次的提升。那么,如何搭建合宜的支架讓學生學會搜集生活中有效的素材,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認識到熟悉的地方也有風景呢?筆者通過日常隨筆訓練及作文教學中的實踐,從不同的視角來引導學生進行素材搜集與積累。
1.微距視角支架。攝影中常常使用到微距鏡頭。平時一些不起眼的花草或小昆蟲,在微距鏡頭中展現了豐富的生命力。而這種原理可以遷移到學生搜集日常生活素材中來。筆者發現,如果把學生一天的主要時間用“微距”來劃分成若干個“5分鐘”,那么再讓他們去挖掘某一“5分鐘”內的素材就極容易把素材寫細。當然,還可以對這“5分鐘”附加一個條件,要包括三個維度的描寫:作者維度、對象維度、其他維度。這樣進行搜集素材有幾個好處:一是讓那些經常無話可說的學生真正變的 “有話可說”,且說的有的放矢。二是解決部分學生習慣用概述語言敘述代替細節描寫的毛病,倒逼學生情景再現,將情景化平實為生動。
2.定向視角支架。在講授七年級下第四單元寫作《如何選材》之前,筆者布置了一個隨筆前置作業,讓學生們去觀察身邊的一位同學,而且把任務定為,連續四天內觀察該學生對于“成績”的態度及表現。有位學生搜集到了鄭宏佳同學在“成績”方面的一些素材:他把“一等獎”常掛在嘴邊且不斷努力;期中考試沒有進入“一等獎”他很失落;數學小測時他很在意成績追著課代表問分數等。有了這些素材,在筆者的指導下,學生進一步提煉出了一個主題:鄭宏佳對獲得“一等獎”非常執著。于是,一篇《鄭宏佳的一等獎》就誕生了。在這里,老師“定向”的關鍵詞就成了學生觀察、搜集素材的支點,這樣,不僅使觀察具有了方向性和目標性,而且通過同類素材積累,學生極易提煉出文章的主題。久而久之,也就自然會圍繞中心進行選材了。這種定向視角搜集素材的方法還可以使看似普通的素材變得個性化。運動會是學生學校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活動,這個素材常被學生寫進作文里,但多數同學的文章都是將運動會一天主要項目流水式地敘述描寫一番,中間會把自己參與或難忘的項目重點寫一寫。這樣的文章也經常被老師所詬病,選材不新穎。針對此種情況,就可以采用定向視角,以不同的關鍵詞來進行分類搜集素材。如圍繞著“吶喊”“裁判員”“側影”“觀眾”“攝影人”“速度”“姿勢”“意外”“采訪”等關鍵詞對運動會進行多視角地重新組合,就會呈現一場別樣的運動會在讀者面前,而且更具個性化。
3.聯想視角支架。聯想作為一種寫作手法,具有拓寬思路、匯集題材的優勢。在平時搜集素材時,使用此種手法,可解決部分學生作文素材單一且語言平淡而導致文章主題趨于淺層化的問題。王鼎鈞研究得出:某一篇記敘文之所以生動,多半是因為那件事情本身生動;而某一篇記敘文之所以平板,多半因為那件事情本身就平板。(《作文七巧》)那么對于生活本來就比較狹窄且學業相對較重的初中生而說,記敘的情節較為平淡似乎也不必苛責,不是每一件事都有極端的矛盾沖突。這時,通過聯想讓相似的情景現身,增加文章的層次性復雜性也不失一種良方。
以上方法的共同特征:一是富有聚焦性,將學生搜集素材范圍的模糊性變得具有邊界性收束性,給學生建立了一個搜集素材的支點;二是對提高學生搜集素材的能力具有逐層深入、由低到高的引導效用;三是培養學生們搜集素材的同時,腦中時刻存有主題意識。
責任編輯 ?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