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陜西省屬企業不斷加大提質增效、科技創新力度,國資國企改革取得新突破,保持了穩中有進、活力增強、質效提升的良好發展勢頭。所有者權益、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等關鍵經濟指標分別實現了12.8%、11.4%、23.3%的兩位數年均增長,增速高于全國國資系統監管企業平均水平,總量規模穩居全國地方國資第一方陣,同時也培育壯大了一批規模優勢明顯、帶動能力突出的大企業集團。
改革重點突破亮點紛呈
烽火電子、立芯光電是陜西省打造的國有科技型企業改革樣板和自主創新尖兵。
近年來,省屬企業改革奔著問題去,在試點先行企業中全力推進,在重點突破中亮點紛呈。
陜汽、法士特、陜旅等10戶企業入選國家“雙百行動”改革試點;西安納入國家第二批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范圍。
3月30日上市公司*ST秦機發布2020年度業績報告:2020年該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9.39%,利潤總額2.55億元。4月2日*ST秦機提交“摘帽”申請。
秦川機床扭虧為盈與陜西省國資委推動其與法士特協同發展分不開。
這幾年,省國資委穩步推動能源、交通、建筑等多個領域企業戰略性重組見到實效。
陜旅重組陜體,使十四運會場館建設走上正軌,旅游、體育產業融合發展初見成效。延長石油重組陜西燃氣,有效打通了天然氣產業從勘探開發到終端銷售全產業鏈。陜建通過重組延長化建,實現整體上市,成為陜西省首家年營業收入過千億元的上市公司。一系列重組整合有效推動了資源資產向優勢企業、優勢產業加速集中。
聚力攻關“卡脖子”難題
“今年研發費用計劃投入7億元且不設上限。”法士特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嚴鑒鉑說。這些年,依靠創新,法士特商用車傳動領域新產品打破技術壟斷,填補市場空白,牢牢占據了行業發展主動權。
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省國資委專門設立省屬企業創新投資基金,將研發投入強度和新產品貢獻率納入考核,2020年省屬企業工業類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07%,同比增長14.3%。同時,2020年省國資委指導省屬企業積極打造煤油氣高效轉化綜合利用、新材料制備技術及應用、高端裝備制造等13個創新鏈32個創新項目,78%的項目分布在戰略性新興產業,聚力攻關“卡脖子”難題。
延長石油合成氣直接轉化制低碳烯烴、法士特9速商用車AT液力自動變速器、寶鈦特大重鈦攪拌軸等一批重點技術攻關取得突破。
合成氣直接轉化制低碳烯烴項目創造性地實現了煤基合成氣一步高效生產低碳烯烴,被同行譽為“煤轉化領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該項目催化劑系中科院自主研發,延長石油進行工程化轉化,雙方合作僅用30個月就從實驗室階段進入工業中試裝置階段。
圍繞產業鏈創新,延長石油非油產業比重從10年前的不足7%增長到現在的30%以上。
省國資委還鼓勵企業實施股權激勵、超額利潤分配、工資總額單列等激勵。
“法士特建立了‘寬帶薪酬、期權、績效激勵、項目摘牌獎勵四位一體的薪酬制度,設立技術干部公開競聘制和學科帶頭人晉升通道,形成核心競爭力。”嚴鑒鉑說。
激勵帶來活力。2020年省屬企業相繼開發了延長航空用油、陜汽X6000等重點新產品201個。陜煤技術研究院院長閔小建說:“新材料、新能源正在成為陜煤效益增長的新動能。”
新一輪國企改革破浪前行
不講人情,不講資歷……作為國企改革先試先行的雙百企業,2020年陜汽商用車中層干部績效年薪由30%參與考核調整為100%參與考核。企業薪酬分配完全與經營指標掛鉤,2020年中層干部薪酬高低之差超過5倍。當年有15%的中層干部退出管理崗位。
“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陜西省推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方案要求2020年至2022年,省屬企業全面推行市場化招聘制度和全員績效考核,一崗一薪、易崗易薪。”省國資委黨委書記劉斌說,“初步形成企業內部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市場化運行機制。”
針對國企激勵機制不足的“痛點”,方案首次提出,對具有創新要求高、當期收益不確定等特點的國有企業,支持其建立更具靈活性和市場競爭力的工資總額動態調整機制;鼓勵競爭類企業建立超額利潤分享機制;鼓勵從事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國有企業,按照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原則實施跟投。
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是改革重要突破口。“十三五”時期,省屬企業在“混”上下功夫,在“改”上做文章。混改累計引入非公資本984.7億元,涌現了延長殼牌、北元化工、泰力松等一批治理優、機制活、效益好、形象佳的混改企業典型。方案提出,要繼續分層分類開展混改,把上市作為主要形式。到2022年,省屬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數量突破100家,力爭競爭類企業資本證券化率每年提高20%左右。
“與過去相比,方案更加注重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省國資委副主任韓紹安說。
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硬指標,如到2022年,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全國國有企業同行業優秀水平;將研發投入強度、首臺套裝備、國家標準制定和首批次新材料新技術應用納入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到2022年,省屬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50戶,新增國家級平臺2個、省級研發平臺及專業化眾創空間10個。
(原載《陜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