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的國際上的核心競爭力日益加強,如中國交通和中國電建在國際承包商排名中位于前列。再加上“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國內企業國際業務發展提供了全新的契機。但我國在拓展國際承包工程市場份額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不同地區因行為習慣、法律法規和工程標準等方面的差異性,與本土企業相比,外來企業不太熟悉當地環境,特別是先天性的“外來者劣勢”不利于市場開拓行為的有效開展。受到這種因素的影響,企業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通常會帶有原來的行為慣性,從而誘發新的問題。對于企業來講,因為這種新市場環境與原有經驗環境間的差異性,可將其稱為“制度性差異”。本文通過對制度性差異對國際工程項目實施影響的研究,既能有效彌補當前研究的不足,增強其對國際工程項目中制度性差異問題的認識,更能引導企業更好地分配資源,從而積極應對制度性差異風險,以此保證國際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
一、基于現代項目組織與管理理論的制度性差異問題概述
項目管理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其內部活動與組織、外部環境等有密切關聯。在國際工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由于項目參與者來自不同區域,在語言習慣、文化背景等方面有明顯差異,容易誘發新的問題,因此在項目管理中要尤為注意環境因素。“制度”指的是影響或塑造個人和組織行為活動的“游戲規則”,不同國家的制度環境有明顯不同,在經濟、法律法規、社會、文化習慣等方面也存在顯著差異。承包商在進入新的市場后,通常要積極應對“外來者劣勢”,這與本土企業相比,其不夠熟悉當地的市場環境,容易遭受貿易壁壘。這種外來者劣勢在為承包商市場拓展帶來影響的同時,也體現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企業發展依托與原有環境下形成的邏輯慣性、行為慣性及制度慣性等,容易誘發承包商的不適應性,可能會誘發新的履約問題。從實踐層面來看,制度性差異是當前國際工程項目施工中面臨的嚴峻挑戰。比如,中國標準體系與英國標準、美國標準和法國標準等存在顯著差異。我國標準的制定堅持以政府發展為主導,其有計劃經濟的特點,如我國房建、鐵路及水工等方面有自制的混凝土結構設計及施工規范。與此同時,由于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國外工程師與我國承包商在思維方式上有顯著不同,其在工作中可能會出現偏差,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項目的實施。基于此,通過對制度性差異對國際工程項目實施影響的研究有必要回顧現代項目組織與管理理論的發展歷程。
二、國際工程的概念及管理特點
1.國際工程的概念。國際工程指的是多種國際組織參與的,根據通過項目管理理念開展的工程。從廣義上看,國際工程主要分為海外工程項目和涉外工程項目。其共性在于否是牽涉多個國家或地區的組織或企業,這可能會誘發管理習慣不同、企業文化多元化等問題。但海外工程在工程環境、文化差異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困難,這在我國“一帶一路”建設中得到深刻體現。
2.國際工程管理的基本特點。首先,國際工程管理活動帶有跨國性質的特點,與國內和工程所在地間與其他國家的活動息息相關。其次,合同管理的流程相對嚴格,需要參照國家上比較成熟的合同管理辦法,嚴格按照合同進行。再其次,項目環境比較復雜,既包括陌生的氣候、時區等自然地理條件,又包括多元的社會環境、文化習俗、政策穩定性等條件。最后,管理工作牽涉到多個學科,如基本的項目管理知識,如貿易、保險、法律及財稅等方面的專業化知識。
三、實證研究設計及結果分析
1.研究方法與數據收集。本實證研究應用混合研究方法,從多維度對擬研究的問題進行的分析,并對其結果進行三角測量,以此獲得更加精準的結論。定量數據的收集能有效拓展研究廣度,同時分析擬實驗的模型關系;定性數據的收集能有效提高研究深度,同時更具體地論證所研究的問題,以此強化對定量結果的理解。鑒于此,本研究在數據的收集中應用案例收集、電子問卷及訪談調研的方法。
2.調查對象及樣本情況。本次研究對象為10家有豐富工程經驗的中國工程承包企業作為研究對象,發放600份電子問卷,回收問卷520份,回收有效率為86.67%。問卷樣本中,被調研對象超出一半有3年左右的海外經驗,工作內容牽涉到設計、施工、采購、商務及機電安裝等,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3.實證調研結果分析。據本次實證調研結果顯示,中國標準體系在國際應用中的主要影響因素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該地區經濟方面的獨立性。第二,該地區對中國人文、政治等方面的認知理解。第三,該地區工程標準體系是否健全。第四,政府是否支持工程的實施。第五,關于標準的選擇和實施方面,其成效與監理工程師的生活背景有一定關聯。由于語言方面的障礙,中國咨詢工程師很難真正意義上的“走出去”,造成中國標準的適用范圍比較窄。制度性差異的地緣因素取決于其文化背景,以宗教為例,基督教盛行于拉美洲、歐洲;伊斯蘭教盛行于中亞、中東和北非;而佛教盛行在東南亞、南亞等地區。我國承包商的文化習慣與佛教更為貼近,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文化習慣的差異性比較大。整體來看,難以把制度性差異程度的地緣依賴特點,對于工程商來講,在分析國際工程項目面臨的制度性差異時,在參照宏觀地緣差異的同時,還應從國家層面實施調研分析。
四、國際工程項目制度性實施的具體路徑
1.注重制度性差異風險的分析。從案例分析結果來看,制度性差異對項目績效的負面影響在某種意義上與承包商的知識匱乏相關。但從主觀上講,承包商通常在面對這些知識匱乏時,經常處于被動情況,忽略了制度性的差異問題,在學習方面的主觀能動性不夠。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尤其是參與方比較多的情況下,承包商沒有主動了解工程師的思維特點、行為習慣等,在工作中形成思維定勢,則會誘發組織間的沖突。所以,承包商在國際工程項目中,要積極應對制度性差異的挑戰,首先要在主觀上注重制度性差異風險問題,積極解決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制度性差異問題。第一,在投標階段,重視分析項目所在國的市場情況,學習相關法律法規,熟悉當地社會文化習俗,充分調研咨詢工程師、業主等技術管理背景和習慣,把投標報價的不精確對后續履約的影響降到最低。第二,在合同中要納進制度性差異問題,投標方案應為其預留空間,避免被動的“低價中標”。第三,強化項目人員的合同一式,創新其之前的行為習慣,從而調動工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第四,在項目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承包商要加強業主、咨詢工程師之間的交流,保證提交工作方案的順利實施,防止出現資源浪費的情況。
2.建構高效、共贏的組織間合作機制。制度性差異直接影響到項目工程的后續開展,因此要創建科學的組織合作機制,積極應對制度性差異產生的問題。如在總承包項目中,制度性差異直接影響到圖紙的設計工作,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后續活動的順利開展,所以建構和設計方的合作機制迫在眉睫。另外,結合印度尼西亞A項目案例來講,與承包伙伴的合作機制會直接影響到工程項目的實施。當前常見的組織間合作模式,能為承包商提高更多的選擇,如聯合體、分包及伙伴關系協議等,要結合業務管理水平、項目復雜程度及合作方能力水平進行有針對性地選擇。在組織間合作機制的創建過程中,承包商應明確分工,積極應對風險。在組織間合作機制的建構中,承包商要建構良好的溝通機制,尤其是面對面交流機制。從本次訪談結果來看,承包商應借助面對面的溝通協調,積極應對制度性差異問題,化解制度性分歧,從而實現溝通效果的最大化。
五、結語
研究表明承包商制度性差異管理能力是系統化的發展過程。隨著我國國際工程承包市場的深入開拓,在未來的研究中,要側重于承包商能力建設的研究,以此提高其制度性差異管理能力,從而提高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