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芬 唐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課程。”他主張“把教育與生活完全融為一體”,即一日生活中處處蘊藏著教育。聚焦幼兒一日作息:從早上八點入園到下午五點之前離園,幼兒在園時間近九小時,其中自由活動(如晨間、戶外、區域等)時間不超過三小時,而生活活動(如盥洗、如廁、飲水、進餐、散步、午睡、離園等)占67%。也就是說,我們應將幼兒在園的各個環節都賦予教育意義,實現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充分利用生活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很多教育家、思想家都對行為習慣的作用發表過“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可以為幼兒一生奠基”的見解,可見良好行為習慣對人一生的重要作用。學前教育階段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幼兒時期是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開端。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生活活動和生活活動課程
《廣東省幼兒園一日活動指引(試行)》指出:生活活動是指滿足幼兒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動,主要包括幼兒入園、進餐、飲水、如廁、午睡、離園等環節。本研究基于《指引》要求,將生活活動課程界定為在幼兒園生活環節中開展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幼兒生活活動的總和,旨在挖掘生活活動的教育價值,幫助幼兒發展生活自理、與人交往、自我保護等能力,逐步養成健康、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正規性學習活動的補充。
(二)行為習慣
行為習慣,顧名思義是行為和習慣的總稱,行為習慣是自動化的行為方式,《指引》中的“一日活動指引表”突出指明的行為習慣有飲食習慣、午睡習慣、盥洗習慣、傾聽習慣等。本研究將行為習慣界定為自動化的、較穩定的行為表現,結合《指引》和年齡發展特點,注重研究小班的生活衛生習慣、中班的自我保護與四時保健習慣及大班的學習與交往習慣。
二、研究成效與收獲
(一)構建了生活活動課程,甄選了相關教學資源
本研究逐漸明確七大生活活動環節的總目標,從應用性和靈活性角度考量,圍繞目標梳理對小、中、大各年齡班的活動建議及生活中的養成教育,構建生活活動課程。
(二)探尋了有效的教育策略
1.故事明理,知理而行
通過故事講述,讓幼兒明白各習慣養成的目的和意義,有利于激發幼兒積極主動地用行動養成好習慣。如:夏季來臨,孩子們需要養成夏季保健的良好習慣,老師會向幼兒講述“夏姑娘來了”的故事,讓幼兒知道夏天的氣候特征及其與人體保健的關系、經絡保健的要點,激發幼兒自覺養成夏季保健意識,積極學習夏季經絡保健操,在來園、午睡后等生活環節中持之以恒自覺做操,最終形成習慣。
2.兒歌提示,學之有樣
兒歌自有短小精悍、簡潔明了、朗朗上口的特點,易于幼兒理解和記憶。我們根據各養成教育主題,創編了系列兒歌,在相關的生活環節中運用兒歌提示,如“坐著要學大白鵝,挺起胸膛精神好”“立著要學小松樹,大風吹來也不倒”“吃飯要學小白兔,細嚼慢咽會愛惜”……擬動物化的兒歌讓幼兒生活習慣學有榜樣,邊念兒歌邊行動。
3.環境熏陶,潛移默化
營造會說話、會教育的空間。一是創設富有教育寓意的宣傳環境,讓直觀的畫面傳遞無聲的指導,如在水池顯眼處張貼七步洗手法,在走廊懸掛經絡保健操圖,在餐桌上擺放健康飲食的提示牌等,潛移默化地幫助孩子養成自覺正確洗手、健康飲食等良好習慣。二是創設可操作性的物質環境,讓幼兒的習慣意識在活動中形成和鞏固,如“喂娃娃吃飯”“我給娃娃穿衣服”等情景,提供相關學具,幼兒可在操作中習得專心用餐且不掉飯粒以及鞏固穿脫衣的本領,繼而養養成習慣。
責任編輯 ? ?邱 ?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