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傳生
對于校長的評價標準應該與時俱進,融入時代元素,重點考察學校治理現代化能力。校長的素養是實施學校治理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因此,應大力提高校長的責任擔當、依法治校、調試外部環境、優化內部管理的能力。
一、校長要有使命擔當,自覺淬煉學校治理現代化的本領
當一名好校長,需要有高站位的思想,站在學校治理現代化的高度思考學校問題,以更寬、更高的思路,寬廣的胸懷謀劃全局工作,主動迎接挑戰,迎接未來。當具有了這種大格局、大視野后,才能夠跳出本單位看教育,看未來的教育,才能把學校做大做強,產生深遠的影響和較好的辦學效應,學校才能成為特色學校和強校。校長具備學校治理現代化的視野、思維后,需要做實、做細、做好學校的工作,更需要自己主動地大練“基本功”。
提升學習力。校長應該有持久的學習能力,學習黨的政策與法規、學校治理現代化的理論、學校管理先進理念等內容,并將所學的知識在實踐中進行運用。
增強感召力。本著“學校是教職工的學?!钡恼J識,要相信教師、依靠教師、解放教師、發動教師、成就教師,帶領他們從學校治理現代化的意義、作用、途徑、目標等方面入手,吸引他們將個人奮斗目標融入到學校發展的目標中,并為之而努力。
內化反思力。當問題發生時,校長多從自身上找原因,探尋問題的本源。反思自己,什么事情都能看開;如果不從自身上找原因,不去反思自己,總是盯著別人的問題,就會認為自己總是對的。
二、校長要依法治校,是實施學校治理現代化的根本
作為校長,要學會用學校治理現代化的理念武裝頭腦,敢于打破慣性思維,敢于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等剔除阻礙學校發展的、有悖于學校治理現代化的制度,建立適應當下又放眼未來的學校制度體系,讓制度真正為教育發展服務。
學校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責任,應該體現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實施制度育人方略。校長作為學校的法人,要依法治校,按照學校規章制度辦事,用“法”治理學校,而不是用“人”治理學校。當前,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這并不是說,校長什么事情都一個人說了算,而是校長在學校黨組織的領導下,著力建立較為完備的學校管理體制,讓權力得到有效的監督,真正體現依法治校的原則,讓廣大教職工深刻地感受到法治的理念和精神。
推進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有法律做保障,才能讓此項工作在良性軌道中運行。校長實行學校治理現代化必須加強自身素養的提高,尤其是依法治校的能力。筆者認為,現行法律建構的科學性還存在著一些不夠完善的地方,希望國家能夠從學校治理現代化的角度出發,建立健全較為完善的法律,為校長的依法治?!氨q{護航”。
三、校長要調試外部環境,構建政府、學校和社會之間的新型關系
一所學校是否真正實施依法治校,一是要看校長是否對學校進行科學、民主管理,是否進行民主監督,是否能夠積極動員社會參與。二是校長進行學校治理現代化不能單兵作戰,而是要依靠政府助力,廣泛爭取社會的支持,建立政府、學校、社會的新型關系。
作為校長要大力實施學校治理現代化工作,借助政府的力量積極推進良好的校園內部“生態環境”,讓治理現代化在學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學校和社會的新型關系構建后,校長的辦學方向才能更加明確,更有利于構建適合學校發展的現代化制度。不可否認,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學校與社會之間處于一種隔離或半隔離狀態,學校是社會中的重要一個組成部分,卻游離于社會之外。通過重構學校和社會關系,加強二者之間的聯系,激活社會積極參與學校治理現代化,讓社會成為推動學校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切實讓學校從半封閉走向開放的狀態。
四、校長要優化內部管理,為學校治理現代化培好根、固好本
校長的學校治理現代化能力不僅僅需要具有大格局、大視野,還需要做好內部優化管理。加強學校內部管理,校長樹立“治理”理念、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優化內部管理是校長重要的管理使命和專業職責。校長應審慎對待行為主體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的時代背景,堅持依法治校,崇尚以德治校,倡導民主管理和科學管理,做好學校人事財務、資產后勤、校園網絡、安全保衛與衛生健康等方面的規范化管理。
管理學校不是單純的科學實踐活動,更是人文和道德的實踐。作為校長,應該自覺把自己培養成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優秀干部,不斷提高政治素質和道德素養,從而影響和帶動領導班子和教師向前發展。校長應在主動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始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學校德育工作,建立健全教育、宣傳、考核、監督與獎懲相結合的“立德樹人”長效機制,把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細化、實化、具體化,轉化到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中,系統加強全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水準,持續提升全體學生思想道德水平。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對學校治理現代化提出了明確的目標,這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校長在學校治理現代化中,要認清意義,主動擔責,并不斷提升自身的素養,成為教育改革的中堅力量。在此基礎上,合理運用政府給予的助力,集聚社會各界的合力,發揮學校的改革內生動力,共同推動學校治理現代化的實現。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