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我國經濟活動的重心從國際市場戰略性轉向國內市場。實行經濟活動重心的戰略性轉向,不僅具有外部必要性,也具有內部可行性。實行經濟活動重心的戰略性轉向,要求搞好國內國際市場的相互聯通相互協調,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關鍵。
一、新發展格局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促進出口、限制進口”政策,積極發展出口加工業進行創匯。2001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加入國際循環,參與全球分工,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出口成為經濟增長第一動力,經濟活動重心是國際市場。隨著經濟發展,我國擴大投資,“出口+投資”成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由于長期實施出口導向戰略,經濟快速發展,外匯儲備積累。目前我國是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Made in PRC)成為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標簽之一;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成為外匯儲備第一大國。
2007年4月,連續舉辦了半個世紀的廣交會由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由單一出口平臺變為進出口雙向交易平臺,標志著我國改變“限制進口”政策,開始重視進出口平衡。2009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實現了進出口“雙輪驅動”。2012年開始實施“加強進口”政策,意味著國內消費增加。2014年,我國經濟增長動力格局發生質變,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開始轉向主要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2018年7月我國將“加強進口”政策微調為“擴大進口”政策,但經濟活動重心依然是國際市場。
2020年10月,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在我國改革開放史上,首次將經濟活動重心由國際市場轉向國內市場。這是一種戰略性、方向性轉折,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動力格局將再次發生質變,經濟增長將由主要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向主要依靠消費拉動并輔之以投資、出口拉動,意味著經濟增長將主要依靠國內大循環而非國際循環,意味著消費將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主要動力和絕對主力。
二、經濟活動重心戰略性轉向的外部必要性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工業得到較快發展。通過改革開放,到2010年,我國不僅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第一大工業國。202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已占全球三成,不僅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工業產業鏈完備,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幾乎什么都能夠生產制造,而且在全球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鋼鐵、汽車、手機等220種工業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穩穩支撐著我國經濟大國的地位。2020年1月底,我國口罩日產能是1000萬只,僅用2個月,到3月底口罩日產能就提高到5億只,顯示出我國工業鏈驚人的動員組織和產業轉換能力。我國制造業不僅門類齊全而且產能巨大,倘若繼續以出口、外銷為主,勢必造成貿易摩擦升級與貿易環境惡化。可以肯定的是,國際市場已經無法從根本上保證“中國制造”的銷路。
雖然自2007年我國開始重視進出口基本平衡以來,經過艱難轉型,我國外貿依存度已由最高點的67%(2006年)降至31.8%(2019年),但仍高于發達國家20%的平均水平。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多邊自由主義受到沖擊,單邊保護主義蔓延,疊加全球新冠肺炎大疫情,世界經濟開始衰退,各國內顧傾向上升,逆全球化趨勢加劇,傳統國際循環弱化,根本無力消化體量巨無霸的“中國制造”。構建新發展格局、實行經濟活動重心戰略性轉向,是應對當前被動形勢的一種主動作為。
三、經濟活動重心戰略性轉向的內部可行性
反觀國內,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強勢推進,超大規模市場業已形成。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總人口14億,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202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1萬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10美元,是全球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2020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1981億元,最終消費支出超過55萬億元,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由1978年的38.3%提升至2020年的54.3%。其中,2020年全國網上零售額117601億元,我國是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
截至2020年11月23日,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標志著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踏上了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在收入分配層面為居民消費升級換代打下堅實基礎。在基礎服務層面,2020年我國高速鐵路營運里程3.8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超過15.5萬公里,網民8億,5G終端連接數超過2億,均居世界第一,為居民消費升級換代提供了良好條件。未來我國消費將保持穩健增長,國內市場將持續充當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和“主戰場”。
四、經濟活動重心戰略性轉向的深刻內涵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中國是一個大國,大國的經濟優勢是內部可循環。我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必然主要源于消費,經濟發展的立足點必然在國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必然主要依托國內市場。在國際環境復雜、貿易摩擦不斷的形勢下,國內大循環是保持經濟長期發展的戰略基點,國內市場是落實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根據地。
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開放是國家繁榮進步的前提和必由之路。二戰以來,隨著金融領域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興廢、牙買加體系的確立,貿易領域從關貿總協定過渡到世貿組織,經營領域信息技術革命的開展和跨國公司的興起,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改革開放特別是2001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經濟同世界接軌駛上快車道。2020年11月15日,以免稅為核心、以貿易為關鍵點、以降低交易成本為目的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簽署,全球最大自貿區起航;2020年12月30日,以投資為關鍵點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談判順利完成。我國經濟與世界的依存關系由基礎的貿易依存上升為深層次的資本依存。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在全球貿易大幅萎縮的情況下,2020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仍然高達4.65萬億美元,全球第一。因此,建設高水平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既是拓展我國發展空間的需要,也是彰顯我國大國擔當、為全球經濟治理作貢獻的需要。
內因外因相互聯系。構建新發展格局、實行經濟活動重心的戰略性轉向,要堅持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循環相結合。擴大內需和擴大開放并不矛盾。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是關門主義,不是要關起門來封閉運行,不是脫離國際循環的國內單循環,而是國內國際“兩個循環”相互促進,因此新發展格局又被稱為“雙循環”發展戰略。國內循環越順暢,越有利于國際競爭和合作。我國要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搞好國內國際市場的相互聯通,實現內需和外需的協同發力與相輔相成。
五、經濟活動重心戰略性轉向的關鍵
我國經濟發展,既面臨消費、投資、出口等需求側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也面臨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知識、數據、管理等供給側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其中,供給側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生產決定消費對象、消費方式及消費的質量和水平;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生產什么,人們才能消費什么,市場上沒有的產品,人們就無法消費。因此,生產決定消費,生產創造需求。當前,我國產業總體尚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水平,中低端供給過剩,高端供給不足,關鍵裝備、核心技術、高端產品依賴進口,供需錯位阻礙經濟增長。為此,2017年10月十九大強調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改善供給質量、優化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通過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推動解決供給側與經濟發展的矛盾。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把工業、建筑、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商業、農業等實體經濟作為著力點,構建主要以技術、知識、數據、管理等生產要素為支撐的競爭新優勢,突破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等瓶頸;要求積極發展信息網絡(通信、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數字虛擬、軟件、集成電路等)、生物(生物醫藥、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生物育種、生物農業、海洋生物技術等)、高端裝備制造(航空航天、衛星、高鐵、船舶、海洋工程裝備、智能制造裝備等)、新能源(水能、風能、地能、生物質能、太陽能、核能、智能電網、特高壓輸變電等)、新材料(半導體照明材料、工程塑料、高性能纖維、納米材料、超導材料等)、新能源汽車(氫燃料電池、驅動電機、車用操作系統、智能網聯汽車等)、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紡織輕工、食品加工等傳統制造業生產方式的數字化、智能化、精細化、柔性化、多元化、服務化、綠色化,推動設計創意、知識產權、創業孵化、檢驗檢測認證、信息化管理、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服務外包、金融、人力資源、市場營銷、品牌建設等生產性服務業的專業化、高端化,推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型服務業態的良性發展,建設制造強國,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水平,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支撐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國際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