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突然爆發的新冠疫情,給很多產業帶來了沖擊。小商品類外貿行業同樣如此,疫情深刻影響了該行業的發展。該行業具備明顯的區域特征、產品特征、經營特征和從業人員特征。在疫情的影響下,該行業內很多公司由于現金流不充分、訂單無保障而倒閉。但是由于我國小商品類外貿企業具備較為明顯的內部優勢和外部優勢,能夠迎難而上,在困境中實現逆轉。筆者對該類公司進行了SWOT分析,從而得出相應的措施,以提升整體行業的競爭力。
一、 小商品類外貿公司面臨疫情的SWOT分析
外貿公司就是從事國與國之間貿易的公司,通常情況下會把本國的產品向外國銷售,從中賺取價格差額。面對突然爆發的新冠疫情,國際貿易受到極大的沖擊。對于不同種類的外貿公司而言,受到沖擊的力度不同。結合疫情所帶來的大環境和行業變化,小商品類外貿公司進行SWOT分析。
1.小商品類外貿公司面臨的外部挑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給全球的經濟和貿易帶來重大沖擊。由于新冠肺炎本身具有傳染性,以人員、交流互動為主的生產和經營活動一律受到了影響。包括但不限于工廠停工、物流停運,世界貿易受到重要挑戰。根據WTO的數據顯示,到2020年11月底,全球商品貿易下降27%,2020年全球經濟萎縮將達到3%,全球累計GDP損失為90,000億美元。世界銀行的數據則更為恐怖,預估2020年全球經濟下滑5.2%,貨物貿易下跌至32%。在這樣糟糕的全球大背景下,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的中國外貿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除了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一直以來的制造業轉移也會對小商品類外貿公司產生巨大的影響。由于小商品類產品的技術含量低、需要的資本體量小,進入的門檻較低,轉移的難度較小,大部分都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由于中國的人口紅利逐漸縮小,勞動力成本明顯上升。以及國內相關政策的變化,比如國家不再提供稅收優惠,對環保的管控更嚴。尤其是在與美國開展貿易戰后,中國關稅升高,都導致產品價格的上漲和競爭力的下跌。在這種情況下,眾多小商品生產廠家轉移到東南亞,給我國小商品類外貿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2.小商品類外貿公司面臨的外部機遇。中國率先爆發疫情并率先走出疫情,為小商品類外貿公司爭取了較好的時間機遇期。從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延續至今,給世界各國都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中國是最先爆發新冠疫情的國家,2020年整個春節期間,全國都處于停滯狀態。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奮斗下,中國最先從疫情中走出,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但是其他國家尚還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國家疫情的感染人數仍在上升,國家不得不停止經濟活動阻斷疫情。眾多國家都提出居家辦公的要求,這讓相關物品的需求量暴漲。而其他國家又沒有恢復生產,很多訂單都必須由中國完成。所以在2020年后半年,中國外貿尤其是小商品類外貿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海關總署于2021年1月14日發布數據,2020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為32.16萬億元,同比增長1.9%。其中出口為17.93萬億元,增長4%。全年民營企業進出口為14.98萬億元,增長11.1%,中國是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貨物貿易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雖然小商品類產品的生產在逐步的向東南亞地區轉移,但是此次疫情又讓部分產業回流。究其原因,一方面,東南亞諸國在抗擊疫情中表現不力,轉移的產業遲遲不能進入生產環節,給資本帶來的壓力。資本趨于逐利性的考慮,結合本次疫情各國的表現,認為即使人口紅利不再,中國依然比東南亞國家具備更明顯的優勢。另一方面,疫情在深刻的重塑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歐洲和美國等世界主流強國呈現出弱勢的一面,中國表現突出,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全產業鏈,也為中國贏得了更好的聲譽。
3.小商品類外貿公司面臨的內部優勢。疫情給外貿公司帶來了眾多的沖擊,但是也讓國內從事外貿行業的人員更加團結。有學者指出,新冠疫情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深刻變化在于對于國家的認同感和向心力更強,團結的更加緊密。對于外貿行業更是如此,在新冠疫情爆發的最初幾個月中,生產尚未恢復,年前接到的訂單無法完成。后來中國國內的生產恢復,國外的物流、生產、運輸全線癱瘓,眾多訂單依舊無法完成。面對這樣的困境,眾多外貿公司團結起來,把可以利用的信息、資源進行共享,彼此扶持,共克時艱。這樣的團結精神對于整個外貿行業而言是極為重要的,中國的外貿公司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團結起來,以面對復雜變化的國際環境。面對突然爆發的疫情,國家從宏觀角度出發,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在充分考量國內外環境的基礎上,國家提出三大發展計劃。第一是優進優出計劃,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質量。積極的培育跨境電商,保稅維修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這一計劃對于小商品類外貿公司而言是重大利好,甚至可以借此機會實現全行業的產業升級。把國內的供給側改革延伸至外貿領域,已為全世界提供質量更好更優的小商品為目標,從而獲取更高的利潤。第二是做好貿易產業融合計劃,積極打造一批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培育一批加工貿易產業園。這一計劃對于小商品類外貿公司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很多純外貿公司可以打造自己的產業鏈條,依托優惠的政策,降低自己的入場成本,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三是繼續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國內是巨大的消費市場,伴隨著中產階級的不斷擴充,國內消費的能力持續增高,出口轉內銷也將成為小商品類外貿公司的出路之一。
4.小商品類外貿公司面臨的內部劣勢。中國小商品類外貿公司所面臨的最大內部劣勢依然是人才問題,該問題在疫情期間非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更加嚴重。由于受到疫情的沖擊,很多其他領域正常的生產活動無法進行,很多經濟體因此倒閉。小商品類外貿公司面臨的情況與其他產業不同,雖然在疫情爆發前期和全球疫情爆發集中期都受到了比較大的沖擊,但由于中國是受到疫情波及最早的國家,也是最早恢復生產的國家。中國的小商品類外貿公司在抵過了第一波倒閉浪潮后,都開始大量接受國外訂單。而其他行業尚沒有從危機中轉變過來,很多在其他領域從事的就業人員不得不轉移到小商品類外貿公司。在之前的分析中提過,小商品類外貿公司人員技術素質要求較低,從業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在經歷過其他行業新進人員涌入后,該行業的從業者素質并沒有得到明顯提升。雖然當前沒有明顯的證據可以證明行業的從業人員素質有一定的降低,但是與之前提倡外貿人員專業化趨勢相違背,對于整個行業的發展而言,存在一定的危險。
二、小商品類外貿公司可以采取的措施
1.以專業人才為依托,做好產業發展的人才供給。對于任何一個行業而言,健康發展都需要專業人才的支持。小商品類外貿公司當前所面臨的專業人才匱乏的困境是急需解決的。要解決此類問題,不能僅僅依托公司,還需要社會其他群體的廣泛參與。政府相關管理部門需要看到此行業的特殊需求,根據行業特征制定相應的培養規范,開展恰當的職業教育。各大高校也應該積極主動的對接相關企業主體,在開展相應課程進行理論培訓的同時,與企業做好銜接工作,在企業的幫助下輔助學生進行實踐課程的展開。當然企業也不可忽視自己的人才就地化培養工作,對已有的員工進行職業技能教育,幫助他們提升專業技能。只有這樣,未來小商品類外貿公司才能夠招聘到更為專業的人才,為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2.做好設計攻關,打造高品質產品體系。當前對于中國小商品類的質量詬病層出不窮,需要在產品質量上狠下功夫。對于小商品類產品而言,設計感是衡量其品質的重要因素。再使用相同技術和相同原材料的基礎上,不同的設計能為小商品帶來不同的感覺,從而帶來不同的利潤區間。全球供應鏈和中國供應鏈一樣,都存在著總體過量,局部不均衡的狀況。單純的增加小商品的量的供給是沒有必要的,無法支撐其消費的群體依舊不會產生新的消費。中國小商品類外貿公司需要做好國際供應鏈中的供給側改革,用質量提升取代數量增加。用獨特的設計感強化產品質量。日本的相關優秀企業給我們做出了典型的示范,把小商品做精細,做出自己的獨特設計風格,就能夠在競爭中突圍而出。
3.積極回應東南亞小商品制造業回流,做好承接政策。在此次疫情中,中國與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表現高低立判,資本也及時做出了調整,引導部分小商品制造業回流中國。對于要打造制造業強國的中國而言,本身并不缺乏小商品制造業企業,但是該行業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能夠解決大量的就業問題。對于國家發展、社會穩定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應該積極回應東南亞小商品制造業回流情況,制定良好的政策保障其落地。除了在用地指標、稅收、企業注冊等方面予以一定的便利和減免,還需要在外商投資、金融兌換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優惠政策。對待東南亞小商品制造業回流,一定不能簡單的看成之前的產業轉移。而是應該當做產業升級的契機,抓住這次機會,果斷促成整個行業的質量提升。
三、總結
將小商品類外貿公司置于疫情的境況中分析,可以看出此次新冠疫情給小商品類外貿公司帶來了非常嚴重的挑戰。鑒于我國率先爆發疫情并率先走出疫情的基本國情,小商品內外貿公司在全球其他國家經濟生產活動基本停滯的情況下,獲得了較好的發展機遇期。不但在數據上表現優異,還讓此前產業轉移的部分企業重新回流至國內,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浪潮。在此次疫情中間外貿公司所表現出的團結向上的高昂民族精神,也對外貿行業走出疫情陰影起到了重要作用。加上國家又出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支持政策,有力保障了后續生產的恢復和商貿的正常進行。盡管內部優勢明顯,內部劣勢也不容忽視。人才問題和產品的設計質量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嚴重制約今后的發展。基于以上判斷,小商品類外貿公司應該做好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借助政府、高校力量做好職業培訓。同時加強產品設計,打造全行業內的高品質產品體系。面對東南亞小商品制造業的回流,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應該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政府要出臺相應的政策,保障落地,企業要做出積極的姿態互利合作。只有充分做好以上幾點,小商品類外貿公司才能夠充分的揚長避短,發揮優勢,趁勢而上,做好產業提升。
(作者單位: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