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自爆發以來,我國通過積極的財稅政策,調節和支持經濟,降低企業成本,穩定經濟作用顯著。然而,各區域財稅政策不盡相同,政策公布速度、稅種、稅率等均有一定不同。本文利用調查問卷對我國稅收政策落實情況進行分析,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找到當前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全面問題,并根據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稅收優惠方式,稅收征管措施不盡全面等問題,從會計政策調整,財稅政策落實,審批手續智能化,構建應急預算制幾個方面提出相關解決措施。
一、研究背景和文獻綜述
1.研究背景。2020年1月,疫情爆發以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政府為疫情防控采取的“封城”、交通管制、春節假期延長、企業推遲復工等一系列措施控制疫情蔓延。此次疫情導致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游等服務業陷入停滯,房地產行業暫停銷售活動,農業、工業、通信、零售、建筑及城市建設等行業均受到波及。為此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減少疫情對企業的影響。在應對新冠肺炎此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建立完整的稅收優惠政策體系必不可少。筆者首先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省市出臺的稅收種類及其相關惠企政策進行梳理。其次通過調查問卷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政府政策補助落實情況的進行研究,深入了解企業實際需求。再其次對各地區惠企財稅政策不均衡等問題進行分析,根據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相應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為我國更好地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全面恢復經濟提供參考。
2.相關文獻綜述。2003年發生的非典(SARS)、2008年手足口病、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3 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2018年發生的非洲豬瘟、特別是2019年自武漢爆發新型冠狀病毒,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無論是給國家、社會、企業還是個人都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楊默如 (2011)對我國稅收政策中應對災害條款的現狀和不足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議。趙東海 (2017)針對突發事件下,稅務行政執法下危險與機遇,提出制定危機應對預案;建立危機預警機制;推進危機化解運行機制;完善危機協凋溝通機制。李明、汪曉文 (2020)以新冠肺炎疫情為背景,闡述了稅收政策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必要性,對現有相關應對疫情的稅收政策進行系統梳理,提出完善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稅收政策建議。上述文獻較多關注政策的制定,而政策的落實更為重要。本文以新冠疫情為背景,對我國稅收政策落實情況進行調查,從需求段深入發展,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稅收優惠政策的制定具有借鑒意義。
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匯總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家稅務局先后出臺了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2020年第6、8、9號文件,其中包含支持防護救治、支持物資供應、鼓勵公益捐贈及支持企業復工復產12項措施。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于2020年2月1日發布《關于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進口物資免稅政策的公告財政部公告2020年第6號》,文號財政部〔2020〕6 號;財政部、稅務總局于2020年2月6日發布《稅務總局關于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關稅收政策的公告》,文號稅務總告2020年第8號;財政部、稅務總局于2020年2月6日發布《關于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關捐贈稅收政策的公告財政部》,文號稅務總局公告2020年第9號;稅務總局于2020年1月30日發布《關于優化納稅繳費服務配合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文號稅總函2020 19 號
三、 數據來源和樣本構成
在問卷網(www.wenjuan.com)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政府政策補助落實情況進行調查,主要包括受訪企業基本信息、稅收優惠政策執行情況,其中稅收優惠政策執行是問卷的重點內容。截止至2020年4月15日,回收有效問卷217份。問卷共包括17個問題,分為以下幾個部分,①企業基本信息,受訪企業以服務業居多,其次是零售業和工業。受訪企業以私營企業為主,微利企業占比最高為45.62%,由數據可知,大部分企業人員構成中,本地員工比例居多。②企業復工存在問題分析,返程員工需要隔離14天,耽誤用工,缺少防疫物資共2項的響應率和普及率明顯較高。③疫情期間受訪企業成本費用支出情況,在樣本中服務業企業居多,在服務業、零售業和工業中,房屋租金及其他物業費用、員工工資及保險成本支出占比大。④受訪企業2020年第一季度營收變化情況,具體對比差異可知,有著較為明顯差異的組別平均值得分對比結果為“農業>零售業;農業>餐飲業;醫療衛生>餐飲業;工業>餐飲業;建筑及安裝業>零售業;建筑及安裝業>餐飲業;通信通過>服務業;通信>零售業;通信>餐飲業;郵電>餐飲業”。因此可知不同企業類型是樣本對于企業一季度營收變化情況是全部均呈現出顯著性差異。⑤稅收優惠政策執行情況,由問卷分析不能肯定企業申請補貼情況對企業數量差異有影響,但是企業對于政府疫情補貼的了解程度對于企業申請補貼差異肯定有影響。以上說明了企業必須時刻關注政府出臺的各種政策,并且應該詳盡的去了解政策,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獲得政府的幫助。以調查問卷企業數量來看,服務業和零售業,它們的各項疫情補貼需求政策占比較為均衡,證明個方面的需求都還很大,再者是工業中急需解決的是申請手續繁瑣問題。當然本次問卷調查也有一些問題,數量只有217份,數量偏小,導致交叉分析時每一種組合的樣本數太少,結論帶有偶然性,需要進一步改進。
四、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財政政策相應情況
1.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稅收優惠方式亟需補充。應對疫情的稅收優惠方式比較簡單,主要有一次性扣除、全額扣除所得稅、全額退還、免征增值稅、減免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而其它稅收優惠方式如退稅、車船稅、印花稅、契稅、投資抵免、虧損彌補等方式則很少。現行對于中小企業[7]以及先進的防災救災技術、生物制藥企業及新疫苗的研發使用,在稅收優惠政策方面還不夠全面,且稅收政策對疫情先進技術和物資設備的支持力度有很大進步空間。此外,現在未集中發布應對疫情的稅收優惠政策,且不同企業對稅收優惠訴求不同,不利于納稅人了解和使用。
2.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稅收征管措施不盡全面。各省份均制定延期繳納稅收的政策:納稅人因疫情影響不能按期繳納稅款的,經有權稅務機關批準,可以延期繳納稅款,最長不超過3個月。延期納稅規定簡略,但在目前企業因疫情申報延期納稅的材料中,并沒有關于新冠肺炎疫情事件響應級別的相關認證資料,缺乏一套系統完善的程序來應對疫情,只是在疫情突發時,按“特事特辦”來制定措施,缺乏法治保障,各地區也無法統一,這遠遠不能滿足不同程度、各個類型企業對于延期申報納稅的實際需求。
五、 解決措施
1.細化會計政策調整依據。面對疫情,要以促進經濟增長,扶持企業發展為核心,將目前的稅收優惠范圍盡量擴大到所有稅種,并且要不斷突破思維屏障,積極探索政策創新。例如,對于可抗擊疫情的生物制藥行業,應加快完善生物醫藥行業產品及技術的稅收優惠政策,助力新藥品、新疫苗的研發,允許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設備加速折舊年限、及時為符合條件的相關企業辦理采購設備退稅服務,做到出臺的政策及時盡快全面的優惠到企業身上。比如疫情期間重點物資企業收到增值稅期末留底退稅會計分錄:借記“應收留抵稅額退稅款”科目,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科目,收到留抵稅額退稅時,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應收留抵稅額退稅款”科目。再者疫情對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的企業影響程度不同,這些企業的稅收優惠訴求自然也不盡相同,在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避免死板教條,千篇一律,應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有所差異,實質重于形式,有效發揮政策助推企業發展。
2.財稅政策落實審批手續智能化。從稅收征管方面來看,建議按突發事件的響應級別來劃分不同的稅收延保期限。就減免稅收方面看,稅務機關在切實對稅收征管程序進行規范化時,可簡化減免稅收審批手續,利用大數據及智能平臺辦理納稅繳費服務,推行網上納稅服務措施,積極拓展不見面、非接觸式服務。
3.構建應急預算制度。若要從根源上擺脫應急管理與公共預算制度脫節問題,應盡快構建應急預算管理制度。應增強預算應急管理功能,將應急管理制度恰當的融入到公共預算管理程序中,根據謹慎性原則,在日常中預估并編制應急預算,那么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才能最大力度的降低疫情損害,提高應管理急績效。
稅收政策作為國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宏觀調控工具,其涉及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疫情調控中具有其他政策無法替代的作用。應對新冠肺炎這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離不開國家稅收政策的大力支持,發揮稅收杠桿優勢。
(作者單位:沈陽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