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苓 徐培 扆茜



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鎮中心幼兒園創建于1995年,是北京市示范幼兒園。作為地處城鄉結合部的鎮中心園,幼兒園充分挖掘、利用自然資源和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逐步形成“自然天成、和合共生”的園所文化。2012年,園所設計建成了以種養殖活動為核心內容的場地,孩子們將其命名為“自然小鎮”。這里既是動植物蓬勃生長的園地,也是孩子們的樂園。他們親手栽種并養護蔬菜、谷物、果樹等植物,陪伴小兔子、小雞、小魚等動物成長,時不時發現蚯蚓、鼻涕蟲、蜈蚣,還有可自由探索的爬網、鉆桶、沙池和草地。“自然小鎮”里的一切都吸引著孩子們的興趣,引發他們無窮的探究欲望。2017年9月,華北電力大學回龍觀幼兒園建園并在園內設置種植園地,由回龍觀鎮中心幼兒園園長兼任該園園長。基于“兩園一長”的優勢條件,實現了資源共享和課程共建,由此,兩園利用“自然小鎮”和種植園地的獨特資源,深挖種養殖活動的教育價值,逐步形成了自然共生特色的種養殖課程。在近十年的探索中,收獲了諸多有益經驗。
由種養殖活動到以兒童為中心的
種養殖課程
在開展種養殖的初期,教師和孩子充滿熱情地投入到種養殖活動中,探索讓植物成功發芽、健康成長、提高收成的辦法——像農民一樣思考和期盼,是活動初期我們的狀態。經過一段時間嘗試,我們成功種植了玉米、西紅柿、土豆等不同作物,孩子們知道種土豆要切塊,表面涂草木灰;了解到點種和摟溝種的區別;知道給西葫蘆套花才能結果……在作物獲得良好收成的同時,問題出現了:在總結、提升經驗的過程中,教師談起種養殖頭頭是道,經驗全是關于如何將植物種好,全然看不見孩子的蹤影。種養殖活動中的幼兒發展在哪里?開展種養殖活動是為了把幼兒培養成農民嗎?我們陷入了思考,逐步在實踐的共同反思中達成共識。
“種養殖活動是服務于幼兒學習和發展的活動,幼兒是種養殖活動的主體。”——明確種養殖活動的目標和基本原則后,圍繞種養殖活動中“看見幼兒”,我們進行了一系列調整。
● 從幼兒興趣和需要出發選擇課程內容
看見幼兒,首先要看到幼兒的興趣與需要。種養殖活動應來源于幼兒的興趣,通過活動促進幼兒興趣的保持和深入,滿足幼兒的游戲需要和發展意愿。在活動中,幼兒的注意力經常“轉移”:播種變成了挖蚯蚓;澆水變成了看螞蟻;發現圓白菜被鼻涕蟲咬壞后,孩子們反而更關心鼻涕蟲是什么……觀念轉變后,教師嘗試追隨和支持幼兒的興趣:喜歡蚯蚓,就圍繞蚯蚓開展活動,當幼兒了解到蚯蚓松土有利于植物生長后,他們自己總結出“挖土的時候要小心,不要挖斷蚯蚓,這樣對小苗更好”,最終和“照顧植物”聯系到了一起;對鼻涕蟲好奇,就了解鼻涕蟲的生活習性,發現鼻涕蟲是害蟲后,孩子們主動發起了“消滅鼻涕蟲、保護圓白菜”的活動……
在尊重幼兒興趣和需要的過程中,種養殖課程不再是機械枯燥的預設活動,而是成為幼兒自發的、流動的、游戲化的課程,因種植而調動起的各種資源,成為了新活動、新課程生成的土壤。隨后,“自然小鎮”陸續開辟了不同的游戲區——孩子們在空地里挖蚯蚓、刨地、練習挖坑播種、進行移苗實驗,開辟養殖區,養殖小兔子等小動物,開辟出一方沙池,引入活水,滿足幼兒喜愛玩水玩沙的天性和需要。在看見幼兒興趣、滿足幼兒需要的同時,小鎮的環境創設日益豐富,幼兒的動手能力、勞動能力得到鍛煉,園所種養殖課程蓬勃開展。
● 以適宜幼兒的方式和材料支持課程開展
種養殖活動應根據幼兒不同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宜的活動形式。如,小班幼兒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他們的探究活動較為隨機,在擺弄和探索物體的過程中獲得發現。因此,小班幼兒的活動以體驗為主,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調動小班幼兒多感官地參與種養殖,積累豐富直觀的具體經驗。中班幼兒問題意識增強,圍繞問題動手動腦找答案,并在過程中得到滿足,園所與教師需創造條件,支持他們在種養殖活動中進行實踐操作、對比觀察、搜集信息并做出事實判斷。大班幼兒具有很強的探究精神,在大班種養殖活動中,教師既要重視探究過程,也要幫助他們形成結論,獲得探究結果,而且要創造多種形式,滿足幼兒分工合作、交流討論、競爭比賽等需求。
除了活動形式,我們也與幼兒一起積極探索,尋找適宜的活動材料。比如,通過幾個學期的試驗,逐步篩選出幾種適合幼兒種植的植物;還為幼兒準備了小鏟子、小噴壺、安全剪刀、小手套、放大鏡等一系列適合幼兒使用工具材料。
● 以幼兒的全面發展為課程目標
過去,我們的活動以“成功種植”為目標,若植物種植失敗,活動則宣告終止。重新審視課程后,我們認真思考在種養殖活動中,幼兒可以獲得什么樣的發展。回顧幼兒在活動中的具體表現,他們最愛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于是,我們確立了以“問題”為切入點,幫助和支持幼兒在種養殖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行深度學習,獲得全面發展的課程目標。
如,大班幼兒疑惑為什么同時種下的鳳仙花,班級里的比大棚里的開花晚,進而提出“土壤、溫度、澆水量哪個影響鳳仙開花”的問題,他們設計對比實驗,分別在不同的土壤、溫度、澆水量條件下重新種植鳳仙花進行驗證,最終找到了答案……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活動中不斷被激發,不斷提問,不斷假設、驗證自己的猜想,在探究學習中提升了科學素養和綜合能力。
由種養殖活動到追根溯源的綜合課程
如何將農事活動轉化為支持幼兒發展的種養殖活動,是種養殖課程形成的重點和難點。幼兒園種養殖活動不是為了培養農民,而是以種養殖活動為依托,培養幼兒適應未來學習和生活需要的綜合能力。因此,活動開展初期,我們依照植物生長規律和農事階段開展種養殖活動時常面臨各種問題。如,活動沒有“來處”,不是源自于幼兒,而是源自于植物生長的需求——到了播種的時候,教師帶著孩子去播種;活動沒有“去處”——作物收獲完后,就戛然而止了,看不到種養殖與幼兒生活的聯系;活動的連續性不高——在植物生長緩慢的階段,幼兒對枯燥的勞動興趣降低,常被其他內容分散注意力;活動中,幼兒獲得的經驗零散、不成系統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對課程設計進行了調整,追本溯源,尋找課程的“根”。
● 生活的根:來源于幼兒生活,回歸幼兒生活
現代兒童成長于鋼筋混凝土的都市社會,對于農事活動了解有限,教師通過調查發現,幼兒不會對“為什么土豆長在地里,南瓜長在架子上”產生疑問,而是對“面包是從哪里來的”這種與生活直接相關的問題充滿興趣。于是,教師轉變思路,從幼兒的生活出發,從“面包”追溯到“小麥”,將種養殖活動與幼兒的生活緊密關聯起來。
從“面包從哪里來”這個問題,大班幼兒生發出“種小麥”主題活動。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孩子們解決了“誰是小麥,誰是韭菜”“小麥剪斷后會再生嗎”“如何收割小麥”“小麥是怎么變成面包的”等問題,最終用自己親手種植的小麥制作出面包,品嘗美味感受收獲喜悅的同時,解答了“面包從哪里來”這一問題。后來,幼兒還將制作好的面包進行售賣,將勞動成果與其他小朋友、家長分享,用賺到的錢購買蔬菜糧食的種子,為下一輪種植做準備。
種植小麥的活動將幼兒的興趣與植物生長階段相結合,鼓勵幼兒發現問題,在尊重植物生長規律的前提下,進行猜想、實驗、對比、探究。活動源于生活,并最終回歸生活,形成了“從農場到餐桌”的追根溯源的種養殖課程。
● 文化的根:基于傳統文化,發揚優秀文化
“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在追本溯源的課程建設中,這個問題同樣得到了回答。陳鶴琴先生曾提到:“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讓幼兒理解、發揚、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做現代中國人,是種植課程應追尋的文化之根。“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春雷起,萬物生”“芒種忙種,有芒之谷可種”,二十四節氣是傳統文化與農事活動相互融合的最好體現。
秋季開學后,小鎮里的柿子樹掛滿了沉甸甸的果實。孩子們看著柿子從青變黃,討論著“什么時候才可以收獲柿子”,查閱圖書,發現了“霜降摘柿子”的傳統習俗。于是,孩子、家長、老師齊動手,為在霜降時摘柿子自制了各種工具。收獲這天,小鎮一派忙碌景象:個子高的爸爸站在梯子上用自制工具摘柿子;有的小朋友撐著大苫布在樹下接柿子;有的小朋友將摘下來的柿子擺放進竹筐,合作搬到體驗館做柿餅。隨后的探索中,孩子們不斷發掘著柿子豐富的文化蘊涵:柿子在傳統文化中象征著“事事如意”,是一種美好的祝福;柿子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能夠清熱止血,潤肺生津;與柿子相關還有很多美好的詩句和繪畫……在這樣一個幼兒親自設計、親身參與的種植活動中,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根植于幼兒內心,從小親近、熱愛、傳承中華文化,做自信的中國人。
● 教育發展的根: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全收獲”
虞永平教授曾提出種養殖活動中的“全收獲”理念——種養殖活動是幼兒與植物、泥土、水以及各類工具相互作用的過程。種養殖活動不只是科學活動,也是一種綜合性的活動,是涉及數量、測量、空間、協作、規劃、表現、責任感、任務意識及審美等多方面經驗的活動。“全收獲”的“全”是多層次、多方面、多主體的,種植不只是讓幼兒獲得食物,還能給幼兒帶來多樣化的活動、多方面的經驗。基于這一理念,我園的種養殖課程側重于通過“種養殖+主題活動”的形式,讓幼兒獲得全面發展。通過辛勤勞動,了解植物的生長;通過實驗和探究,理解環境與植物生長的關系;在種養殖過程中學習不同食物的營養價值,養成多吃蔬菜健康飲食的好習慣;在解決“坑挖多深”“不同植株之間距離多遠”等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有用;每班認領菜地,每位幼兒認領一棵植物,精心照料植物的過程中培養責任感和愛護植物的情感;收集棉花殼、玉米棒等自然物進行藝術創作;在種養殖活動中進行調查、分享、交流、分工、合作、討論、觀察,使得幼兒在種養殖活動中不僅收獲果實,還在每個環節都有所成長和進步,獲得全面的經驗建構和能力發展。
由教師主導到形成教育合力的
課程支持系統
最初,由教師帶領幼兒開展種養殖活動,80后、90后的年輕教師種養殖經驗非常有限,能給幼兒提供的專業支持不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園所從整體出發,通過充分發掘和調動各種資源,為教師和幼兒進行種養殖活動、開展種養殖課程實踐建立了完善的課程支持系統,利用教育合力促進種養殖活動順利開展。
保潔奶奶是小鎮鎮長。幼兒園里的一位保潔奶奶,是孩子們眼里的“種植專家”,她有著豐富的種植經驗,工作之余經常來“自然小鎮”照顧農作物,孩子們遇到問題和困難時,奶奶總能給出有效的建議。在孩子們的建議下,園所將奶奶聘請為“小鎮鎮長”,負責小鎮的日常維護和管理,為教師和幼兒在種養殖活動中提供有力的支持。
家長代表是小鎮管理員。種養殖活動中遇到問題時,孩子們總會去“問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原來,幼兒的家長中有農民或生物學等相關領域的博士、專家。于是,園所在每班評選、聘請了一位家長,與保潔奶奶一起成為小鎮管理員,不定期開展指導、講解、日常維護等活動,成為教師和幼兒開展種養殖課程實踐的專業保障團隊。
園長是“哆啦A夢”。在孩子們的眼中,園長是有求必應的“哆啦A夢”。小朋友使用的工具損壞了,中三班的孩子們給園長媽媽“畫”來了一封信:“親愛的園長媽媽,小鎮里的工具不夠了,我們需要更多的工具來照顧草莓,請您幫助我們!”園長迅速安排,為幼兒購置一批新的工具。小鎮的兔子接連生了好幾窩兔寶寶,籠子里都放不下了,孩子們想將兔寶寶作為禮物送給其他幼兒園的小朋友,于是又給園長打電話:“請您幫我們將小兔乖乖、灰灰和旦旦送給華電幼兒園的小朋友吧。”沒過多久,在園長的溝通協調下,三只兔寶寶送到華電幼兒園小朋友的手里,有了新家。我們還收到了對方幼兒園小朋友送的一包兔糧作為回禮。
社區資源是寶庫。幼兒園周圍是以草莓為主的農業園區,每年都會定期舉辦農業嘉年華活動。這些豐富的社區資源,成為支持園所開展種養殖活動的寶庫。孩子們種植了甜菜,可是甜菜怎樣榨成糖呢?正好農業嘉年華開幕了,去農業嘉年華逛一逛發現,原來經過提汁、清凈、蒸發、結晶、分蜜、干燥幾個工序,就可以把甜菜榨糖。受寒潮影響,中大班種植的草莓苗存活率較低,孩子們提出了“補苗”的想法,可是已經過了草莓播種的季節,市面上已經沒有草莓苗出售了。園長和老師聯系了區里的草莓種植基地,基地為我們提供了部分草莓的種苗,支持幼兒的嘗試和體驗。
逐漸拓展、深化的種養殖活動實踐和種養殖課程建設,提升了幼兒的探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深度學習水平和學習品質,使得教師、幼兒在勞動教育中感受和理解周圍的自然環境,實現與環境的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