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延玲 楊靜芳 林憶平
摘要:耳鳴耳聾是針灸科的常見病。該病是以患者自覺耳內鳴響或(和)對周圍聽敏感性降低為主要表現。其患病率逐年增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針灸治療耳鳴耳聾具有很好的療效,林憶平教授在治療本病時注重辨證論治,注意區分虛實,重治神調神。
關鍵詞:辨證論治;清上實下;注重調神
中圖分類號:R2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21)06-0001-03
耳鳴耳聾是臨床上兩種異常的聽覺癥狀,常伴隨發生,也可單獨出現。耳鳴是指患者自覺耳內鳴響,但外界并無相應的聲源刺激,是患者的一種異常的自我感覺。又稱為“蟬鳴”“腦鳴”等。耳聾是以患者不同程度的聽力下降,甚至聽力完全喪失為主要癥狀。又稱為“重聽”“暴聾”等。耳聾多由耳鳴進一步發展而來,二者臨床表現雖然不同,但其病因病機、病位、治療原則相似,故臨床上常將耳鳴耳聾并稱。本癥致病原因較多,外感六淫、內傷情志、飲食勞倦皆可致病,但老師認為病因雖多,不外乎內因和外因,內因多為精、氣、血之不足,不能上濡于耳,耳竅失養而致病;外因為氣、火、痰上擾,蒙蔽清竅,加之風邪侵襲阻遏清竅而致病,故其病性也有虛實之分。臨床上耳鳴、耳聾既可以單獨出現、亦可以先后發生,亦常常同時并見。
古代文獻中關于耳鳴、耳聾的記載很多。《靈樞·口問》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諸病源候論·耳病諸候》曰:“腎為足少陰之經,而藏精、氣通于耳。耳,宗脈之所聚也。若精氣調和,則腎臟強盛,耳聞五音;若勞傷氣血,兼受風邪。損于腎臟耳精脫,精脫者則耳聾。”本病病位在耳,主要與足少陽、手少陽及手太陽經脈關系密切。
本病的發病率高,復發率高,治療效果不佳,亦是目前最難醫治的聽力疾患之一[1],據統計分析[2-3],不同人群耳鳴的發病率為17%~30.3%,65歲以上人群發病率可達28%,耳疾患者中耳鳴的發生率為85%,成年患者中的5%有長期頑固性耳鳴癥狀。耳鳴耳聾是臨床上兩種異常的聽覺癥狀,常伴隨發生,也可單獨出現。長期受頑固性耳鳴困擾的患者大多伴隨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長此以往極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反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學習生活,給患者及其家庭還有社會都帶來很嚴重的不良影響。林憶平教授是云南省名中醫,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運用針灸治療耳鳴耳聾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報道如下。
1 辨證論治是關鍵
老師常說事出必然有因。只有找到真正的病因病機,我們才能見“機”行事,有的放矢。辨證論治就是解決這一棘手問題的關鍵。辨證論治是關鍵,分清虛實首當先。老師在臨床治療中通常把耳鳴耳聾分為實證類和虛證類,具體分法如下。
1.1 實證 (1)風邪侵襲:多繼發于感冒之后,或是與感冒伴隨而發生,出現耳鳴、耳聾、耳悶脹不適,多伴有頭痛、惡風,發熱,口干,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2)肝膽火旺:耳鳴聲高、耳聾每于暴怒之后突發或加重,兼有耳脹、耳痛,多伴有頭部脹痛,面赤心煩,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大便干結,舌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3)痰火上擾:耳鳴如蟬,有時耳內閉塞如聾,伴頭暈目眩,胸悶心煩,痰多黏稠,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1.2 虛證 (1)腎精虧虛:耳漸聾,耳鳴以夜間安靜時尤為明顯,兼有失眠、頭暈,腰膝酸軟,舌質紅、苔少或無苔,脈細弦或細弱。(2)脾胃氣虛:耳鳴、耳聾反復發作,時輕時重,遇勞則甚,休息則減,伴神疲倦怠,氣虛乏力,食少納呆,脘腹脹滿,大便易溏,舌淡、苔薄白或微膩,脈細弱。
老師認為每一個證型都有其各自的特點,臨癥時一定要抓住細微,才能明辨是非。
2 虛補實瀉是重點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故虛證者治療當以補益為主,針用補法,并可加用灸法;實證者治療當以祛邪、瀉火為主,針用瀉法。風邪侵襲者治當疏風邪,利耳竅;肝膽火旺者治當清瀉肝膽之火;痰火上擾者治當化痰瀉火,通利耳竅;腎精虧虛者治當補腎填精;脾胃氣虛者治當益氣健脾。因耳周穴位比較敏感,故針刺時手法不宜過重,刺激不宜過強,手法宜輕柔和緩。有時視病情輕重及患者耐受力,以針感向耳周或耳底放射為宜。常用的穴位主要有耳門、聽宮、聽會,分別絡屬于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少陽膽經,三條經脈均循于耳周及耳中,針刺可疏通耳竅,配合手少陽之翳風穴(手足少陽之會)以達“清上”之目的。
老師根據耳鳴耳聾的病因病機和發病特點,在臨床治療中常用“清上實下”法來治療,效果很好。“清上實下”法,顧名思義就是指清其上炎之火,實其在下之根本。《丹溪心法》云:“氣有余,便是火”。氣郁化火,過盛的肝膽之火上犯清竅,夾痰上擾,耳竅閉阻而發病;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腎開竅于耳,腎精不足,髓海空虛,不能上承于耳,耳竅失養;脾胃虛弱,運化失司,聚濕生痰,痰郁化火,偱經上犯耳竅;脾失健運,氣血化生不足,耳竅失卻濡養而發病。《醫方集解》曰:“五臟皆稟氣于脾胃,以達于九竅;煩勞傷中,使沖和之氣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聾也”。李東垣曰:“醫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理也”。故在治療中一方面是要清瀉其過于旺盛的肝膽之火,另一方面是要固護其本源。當痰火得以清瀉,腎精、脾氣得以固護,則耳竅得養,閉阻自通。通常老年人是以固護腎氣為主,如多配合腎俞、太溪等穴;青年人以養護脾胃為主,多輔以足三里、三陰交等穴。
3 治神守神是難點
《素問·保命全形論》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治神之意一是指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應專一精神,心無他務。二是指要讓患者精神放松,情緒穩定,積極配合醫生,如此則心神安,氣血和,經氣易至,療效顯。做到此才只完成了一半,《靈樞·行針》曰:“其神易動,其氣易往”。故在治療過程中醫生還應當密切關注患者的情況,引導患者安神定志、入靜守神,引導經氣直達病所。
老師在給患者的診治過程中非常重視治神與守神,她常說治神不易,守神更難。在施針過程中不要急于調氣,調針感,而應先治其神,后調其氣,使神氣相合,方能氣至病所,針到效顯。
在給患者調神守意的治療過程中還發現,大多數患者睡眠障礙得到改善或恢復正常睡眠時,耳鳴耳聾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減輕甚至消失;反之當患者的睡眠改善不明顯或是無變化時,耳鳴耳聾也無明顯改善。也再次印證了治神守神在治療中的重要性。
4 近遠取穴方奏效
針刺治療時要注意局部取穴與遠道取穴相結合,方能取得較好療效。取穴:耳三針,翳風、中渚、俠溪、合谷。耳三針為耳朵周圍的耳門、聽宮、聽會三穴,分屬于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少陽膽經,氣通耳內,可疏通耳部氣血,具有聰耳啟閉之功,為治療耳疾之要穴(針刺時須注意針尖的角度和方向,防止刺傷耳膜);配手少陽經穴翳風,與循經遠取的中渚、俠溪相配,通上達下,疏導少陽經氣,宣通耳竅。合谷取“面口合谷收”之意。風邪外襲加風池、外關以疏散風熱;肝膽火旺加太沖、行間、丘墟、足臨泣以清瀉肝膽之火;痰火上擾加豐隆、內庭、豁痰瀉火;腎精虧損加腎俞、太溪、命門、關元,補腎填精,上榮耳竅;脾胃虛弱加脾俞、氣海、足三里,健脾益氣,濡養耳竅。
5 討論
耳鳴耳聾患者絕大多數都伴隨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極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反應,故在治療時一定要注意調神,可酌加神門、心俞、大陵、神庭、百會等寧心安神、定志的穴位。一般新病屬實證者起效快,預后好,治愈率高;久病屬虛證者,則起效慢,治愈率低,預后欠佳;對外傷、藥物中毒性耳聾預后欠佳,對鼓膜損傷而致的耳聾則療效不佳。本病的診治時機很重要,診治越及時,治療的效果越好,即發病的時間越短,治愈的希望越大。治療期間應調暢情志、規律起居,避免勞累。
參考文獻:
[1]沈明雪,方永江.針灸治療耳鳴耳聾研究概括[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6,25(24):60-62.
[2]徐霞,卜行寬.耳鳴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耳科學雜志,2005,2(3):136-139.
[3]Holmes S,Padgham ND.Review paper:more than ringing in the ears:a review of tinnitrs and its psychosocial impact[J].JClin Nurs,2009,18(21):2927-2937.
(收稿日期:202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