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舒欣


河池是一個藏在山里的城市,獨在山林中,遺世而獨立。
紅水河流域孕育下的河池,少數民族以壯族為主,瑤族、侗族、仫佬族等少數民族也聚居于此,因此形成了河池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對于沒有文字傳承的壯鄉人來說,符號和歌聲是他們向外界傳達信息和情緒的重要方式,千年的銅鼓咚咚、山歌繚繞,也曾在這大山深處響起。
千年銅鼓聲聲,震古爍今
“咚咚咚”,宏亮有力且節奏十足的銅鼓聲,猶如一聲聲平地雷,打破了壯鄉山里的寂靜。一身青藍壯衣的阿叔站在山頭對著紅水河第一灣敲著當地人制作的銅鼓,鼓聲時緩時急,節奏時輕時重,緩時行云流水,從容舒緩,猶如紅河之水流入心間,重時鏗鏘有力,振聾發聵,像極萬馬奔騰,飛馳而過。
銅鼓文化圈流傳著一句話,“世界銅鼓在中國,中國銅鼓在廣西,廣西銅鼓在東蘭?!睎|蘭是河池下轄的一個小縣城,紅水河穿境而過,看似平平無奇,實則是隱藏的王者,乃世界銅鼓之鄉。目前,世界范圍內傳世的銅鼓僅有2400面,中國館藏1400面,而東蘭則占了612面,占世界銅鼓收藏量的四分之一,東蘭是世界銅鼓之鄉,當之無愧。
古有“北鼎南鼓”之說,銅鼓最早出現于云南洱海一帶,是古滇文化的典型器皿,河池處于云貴高原南麓,紅水河自云南流入廣西境內,銅鼓文化也隨之流入。
銅鼓,最初由銅釜演變而來,做炊器用,由于敲擊時,宏亮而悠遠,逐漸演變成傳達信息的器皿以及用于祭祀、禮儀的樂器。《明史·劉顯傳》中曾有過關于銅鼓的記載,“得鼓二三,便可僭號稱王?!笨梢姰敃r的銅鼓是貴族權力的象征,是國之重器。千年時光的洗禮,敲擊銅鼓仍作為今日東蘭人祭祀、嫁娶、節慶等重要日子必備項目。
古老的東蘭銅鼓以音銅為主,再鑄以其他合金而成,鼓面常有浮雕,以太陽、青蛙等形象居多,壯民先祖認為青蛙是掌管風雨的女神,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鼓面除了浮雕以外,還有各異的花紋,每一面鼓都不盡相同,有同心紋、乳釘紋、人魚紋、獸形紋、云雷紋等。
中國近代民俗學家黃芝岡撰寫的《說銅鼓》中曾有記載東蘭人新年敲鼓,“東蘭新年,各村高懸銅鼓,日夜敲打。鼓是以幾具作一組的,敲鼓的是童子,左手用小木條敲鼓面的邊緣,右手用縛著碎布的槌敲鼓的中心。丁東鏜錯,此敲彼應,極盡音聲之妙?!痹诮駯|蘭,新春佳節、壯族三月三、婚喪嫁娶、農忙慶祝等重要日子,東蘭人必敲銅鼓。
三月初三,銅鼓會。凡有銅鼓的東蘭壯族村寨,早早便扛鼓上山坡,每個村寨出四面銅鼓,兩公鼓兩母鼓,每面皆配以三名經驗老練的鼓手,輪流擊鼓。東蘭人擊鼓有其特定的節拍和音律,按照“七三七”“七單七雙”“鬧斑鳩”“倒穿行”“小姐妹”等節律敲打,鼓聲啞了、銅鼓裂了、鼓手錯打都算作比賽失敗。深山里,山麓之上,千人云集,百人擊鼓,鼓聲齊鳴,似春雷鳴響,似海濤呼嘯,似號角催戰。
東蘭銅鼓文化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藝術感染力,崇尚自然,贊頌勤勞,宣揚平等自由。神秘古老的東蘭銅鼓文化缺少系統的文字記載,卻以銅鼓千年鼓聲傳承,以銅鼓雄渾的聲響震古爍今,在東蘭的土地上聲聲不息。
歌海宜州,一個會唱歌的城市
“唱山歌咧,這邊唱來那邊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灘險彎又多?!?/p>
壯族三月三,廣西人難掩放假三日的喜悅之情,且不說唱得如何,也必定要嚎上這么一句。臨近三月三,廣西人要回村唱山歌,網友戲稱,在廣西,人皆劉三姐。盡管只是一句戲謔之語,廣西山歌走紅網絡,也算是有了一席之地。
“桂花開放香飄遠,壯家山歌代代傳,三姐撒下山歌種,如今唱了幾千年?!币酥莸陌⒚脛澲穹?,越過兩岸蔥郁竹林,在清可見底的下枧河畔傳唱著劉三姐的歌,歌聲清脆而婉轉,猶如下枧河的潺潺流水,緩緩流進心里,直教聽者沉醉。
相傳,壯族歌仙劉三姐出生于宜州市流河鄉下枧村?!稇c遠府志》和《宜山縣志》均有記載:“劉三姐相傳為唐時下枧村壯女,性愛唱歌,其兄惡之,與登近河懸崖砍柴,三姐身在崖外,手攀一藤,其兄將藤砍斷,三姐落水,流至梧州,州民救起,立廟祀之,號為龍母,甚靈驗?!?0世紀60年代的電影《劉三姐》更是將“劉三姐”以及“劉三姐的山歌”的壯族歌仙文化品牌推向世界。在宜州,凡是有壯鄉人,三人成歌,十里成圩,皆有山歌傳唱。
千峰聳立,萬木成林,稱河池為“山城”一點都不為過,山多歌也誠。在壯鄉,凡婚喪嫁娶、談情說愛、節慶祭祀、農忙活動,人們多以山歌傳情,以歌會友,以對唱的方式表達內心情愫,說不出口的話以歌代替。
宜州山歌與流行歌曲大有不同,以賦比興,主題隨意,歌詞信手拈來,雙人對唱更是極為考驗唱者功力是否深厚,反應速度是否迅速,稍不留神,對唱便處了下風。宜州山歌多是反映勤勞人民質樸生活,歌詞簡單,易學易唱,易記易傳,朗朗上口。
“三月三”是壯族極為隆重的歌圩節,又稱為歌仙節,是為了紀念一代歌仙劉三姐而設。能歌善舞的宜州人必不會錯過,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萬人相會,賓朋云集,齊聚歌圩,高聲對唱山歌,人如潮,而歌如海,歌聲清脆而嘹亮,沖破萬重山,傳達著對三姐的思念以及豐收之喜悅,對未來美好生活之憧憬,一口桂柳音,唱盡壯鄉情。
千年的時光穿過河池的層巒疊嶂,淌過悠悠紅水河,壯鄉兒女敲得了銅鼓,唱得了山歌,大山的粗獷帶著紅水河的柔情,造就了河池人剛中帶柔的性子,他們在這片土地上唱著先祖的歌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