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欣 陳金波
教育部在2017年底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要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構建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十大育人體系。《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了“三全育人”的總要求。科學研究作為重要的育人體系之一,蘊含著豐富的育人資源,承載著舉足輕重的育人功能。高校理工院系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積極探索科研育人的規律,將科研育人與“三全育人”相結合,有助于為國家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服務。
一、科研育人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規律
在《意見》中,除了要求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其他人文社科的育人作用外,還提出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等各類學科要結合自身專業特色,引導和教育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培養職業道德、肩負時代使命。馬克思曾說過,“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有幸能夠致力于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科研工作是一項循序漸進、艱難探索的過程,科技創新的基礎在“人”,科研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科研精神的養成。科研精神中的嚴謹、創新、務實、刻苦努力等品質是隨著科研工作實踐逐漸培養起來的,這也正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價值導向。《意見》中還要求:“要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理工院系的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和科研來培養與激發學生的學習、創新和創造能力,帶動學生的科研熱情,啟迪學生的科研興趣,將科學研究作為題材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服務于國家重大需求。理工院系的科研氛圍也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場域,在潛移默化中引領學生的價值追求。由此可見,科研育人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規律和整體目標。
二、目前高校理工院系開展科研育人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部分高校針對于科研育人的重視程度不夠,對于科研育人的內容和定位不清晰,科研育人的制度和機制不健全。理工院系缺乏對于科研育人工作的整體安排部署以及職責任務的細化分解;缺乏對于科研育人效果的考評、量化和激勵,缺乏相關的保障或經費支持等。對于比較好的科研育人方法沒有形成模式固化下來,工作內容泛化,系統性和連貫性較差。
部分理工院系專業課教師對于當前高校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認識不足,簡單地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工作者的任務和要求,對自身教書育人的職責使命理解不到位,對自身在科研育人中的能力和優勢認識不足,對理工專業學生的特點和訴求了解不到位,也不善于運用理工科目中的思政元素開展育人工作。理工院系的管理者及教輔人員未能有效運用科研育人資源與專業課教師形成“三全育人”的氛圍,彼此之間缺乏溝通和聯動,使得“科研”與“育人”工作結合不夠緊密。
三、高校理工院系開展科研育人的路徑探索
1.挖掘科研育人資源,拓展教育形式
理工院系專業課的特點是自然科學與科學技術內容多,意識形態和人文社科內容少,高校理工院系需要結合專業特色發揮育人實效,挖掘理工門類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拓展教育形式,有助于多學科專業的教育教學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
首先,科研育人的內涵是豐富的。教師除了教會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科學報國理想,培養一絲不茍的科研作風,掌握嚴謹認真的科學思維,形成求真務實的科研誠信,建構團結協作的科研團隊等,這些都涵蓋在科研育人的范疇,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挖掘。我們也可以弘揚與本學科相近的優秀精神品質來鼓舞士氣,如載人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科技創新與工匠精神……或者將科研工作者案例做分享,一批批老一輩優秀科研工作者的事跡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是深入人心的鮮活素材,如黃大年的科技報國精神,屠呦呦的鍥而不舍精神,錢三強的求是創新精神……科學領域蘊含著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可以讓學生見賢思齊,鞭策激勵自己,從而將科研育人的理念貫穿于培養學生的始終。
其次,科研育人的方式是多樣的。可以組織召開形式多樣的班會活動,讓學生了解杰出科研人員的事跡和精神;可以在學院文化建設中塑造文化墻,線上線下通過影視資料、多媒體平臺宣傳科技工作者的豐功偉績,營造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可以為學生開設“科學論壇”,學院邀請國內外的本領域專家、學者開展系列講座,拓寬學生視野,接受前沿科學動態,營造濃厚學術氛圍;在假期實踐中,可以組隊帶領學生參觀與自身科研相關的企業,建立實習基地,積極推薦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求職就業,另一方面在實習實踐中提早樹立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培養責任意識,讓學生提前了解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合格從業者的職業品質,提前了解科研人員需要具備的精神,從而有意識地學習效仿,內化為自身的品質。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研育人體系符合國家戰略需求,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同時也滿足學生現實需要。理工院系要把握科研服務人才培養的原則,營造學院濃郁的學術氛圍,打造優勢的學術團隊,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將個人發展與國家需求相結合,努力將科研育人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2.完善科研育人保障制度
由于高校教師自身的科研壓力大,特別是年輕教師還面臨職稱評聘等問題。學校首先應當強化教師教書育人的天職,避免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到個人評職稱等方面,促進教師聚焦人才培養的主職主業。還要鼓勵教師將科研成果融入教育教學中,加大教學在職稱評定過程中的比重,在師德師風建設中,對在科研育人方面有突出成效的教師予以獎勵。
同時,應建立學生開展科研的鼓勵機制,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要加大科研創新在獎學金評比過程中的比重,幫助學生在科研實踐中提升能力。加大經費投入等保障機制,提供科研儀器設備,增加開放力度,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科研實踐中,以制度建設保障科研育人整體水平提升。
3.建立協同育人機制
高校理工院系需要以“三全育人”為指引,從頂層設計上建構互聯、互通、互動的協同育人體系,調動各方力量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形成協同效應。
首先,作為培養學生的第一責任人,理工院系的專業課教師要強化自身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身份,帶領學生開展科研工作,把科研項目的完成過程當成是思想和品質的塑造過程。教師應該通過帶領學生做課題、做項目,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厭其煩地指導學生逐步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總結和反思科研工作之中的失敗和不足,更重要的是身體力行為學生做示范,而不是為了完成科研任務指派學生工作,甚至是干私活。教師在指導學生撰寫論文時也要高標準嚴要求,除了指導學生學術論文的要領和規范,更重要的是強化學生對于科研誠信的恪守和遵循。特別是專業課教師黨員,可以深度挖掘科研工作中的思政育人元素,結合專業到博物館、紀念碑、科研院所或者儀器設備前為學生講黨課,講好革命故事、講好科技工作者的故事。
其次,作為學校的領導,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注重學生品行塑造。如入學教育初始就讓學生感受學院的學風,明確各項規章制度以及學生培養的相關要求,簽訂實驗室安全責任書,讓學生在最開始就端正態度,養成良好習慣。學院層面還可以聘請已經畢業且從事科研工作的優秀校友作為學生的校外導師,時常組織開展校友經驗交流活動,將校友在實際開展科研工作中的感受和認識傳達給在校生,讓學生從前輩或者平輩身上學習優秀品質。
最后,作為學生的輔導員教師要注重與專業課教師溝通,探索一、二課堂聯動的機制,組織相關課外活動、主題教育,打通現存盲區和斷點,保障育人全覆蓋。院系要對理工院系專業課教師以及各教輔人員開展培養和培訓,明確所有教育工作者協同育人的目標和方向,促進教師充分理解專業育人和思政育人的共通性,促進所有教職工熟悉了解理工科目中可運用的思政元素,大家相互配合,取長補短,凝聚育人合力,構建協同育人格局。總之要發揮不同崗位和群體的育人功能,就需要在學院范圍內形成協同聯動的機制,真正做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合力,推動科研育人取得實效。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三全育人”為指引,理工院系應當將科研育人作為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抓手,構建主體協同、多維立體的育人模式,探索如何使教育者、管理者、受教者三者之間形成合力,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蓋不全”到“全覆蓋”的轉變,力求凸顯1+1>2的整體作用。
【本文系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專項課題“理工院系教師黨員開展科研育人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