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芳
隨著人們經濟和文化水平的逐步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幼兒的教育和培養。但是結合實際情況,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幼兒的行為習慣是否讓人滿意和他們的原生家庭存在著很大的關系,特別是父母的文化水平以及經濟能力。畢竟我們所生存的社會不是理想型的,都與“消費”二字相關聯,更何況這么多年隨著經濟發展,物價的上漲,人們的生活消費越來越高,但是經濟能力卻越來越低。因此在面對幼兒的教育,也只能根據自己的經濟水平來選擇不同的教育環境,這就是現實。受現實社會環境的影響,大多數家長都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為他們制定人生理想和成長方向。幼兒教師也因為小孩的生存環境不同而給予不同的教學態度。因此,為了能夠讓每一位幼兒能夠在公平、公正的學習環境中成長,我國教育部門提出了家園合作這一教育策略來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的研究。
一、如何改變我國幼兒教育現狀
由于人們生活環境的不同,導致幼兒在教育方面也有著很大的區別,特別是對于幼兒的教學質量來說,市級教育與縣級教育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兩極分化,那就是地域性的歧視,不管是對于幼兒來說,還是幼兒教師來說,市區的比城鎮來的整體素質相對較高,因為他們生活環境的不同,導致孩子在行為習慣上有著很大的區別。為了解決這一現象,我們決定讓家園相互合作,把幼兒的行為習慣教育培養抓起來,從他們的禮儀教育、生活習慣,還是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出發。在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時候,幼兒教師必須擺正自己的態度,不偏愛任何一位幼兒。
目前,幼兒園和家庭作為幼兒培養行為習慣最重要的場所,二者必須相輔相成、相互諒解、互相溝通。畢竟,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幼兒可能在對待同一件事上表現出完全不同的行為習慣,因此就需要幼兒教師與家庭的相互配合,因為對于小孩子來說,他們過于天真,對事物的辨別能力缺乏正確的態度,在很多時候都憑著心情做事。在幼兒園里,對于小孩子來說,教師在她們心里的位置比父母更重要。在同一件事情上,幼兒園教師說話的方式他們,可能會接受,但如果父母以同樣的方式來教育他們可能會起到反作用,這樣的現象就需要幼兒園和家庭相互溝通,從日常生活出發,從生活細節上潛移默化地影響,改正幼兒不良的行為習慣,制定一個長期的、符合幼兒健康成長的行為習慣培養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給予幼兒鼓勵和贊美,比如幼兒自己吃飯、自己穿衣,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愛惜玩具,這些行為習慣都要給予支持,讓他們明白這些行為方式是正確的。再者,因為在幼兒園里,有教師嚴格管理,小朋友會認真完成任務,但在家里,因為家人的溺愛就開始任性發脾氣,不好管教,這樣的情況就需要教師和家長溝通,在發現小孩子行為習慣不對的時候,給予科學性的引導,而不是責罵。比如,在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時,他們就會各種鬧騰,一般的家長都是直接拒絕,或者拖走,絲毫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導致小孩子的行為習慣越來越厭戾,這種現象最大的問題在于家長的態度,小孩子對情緒的反應是很敏感的,因此面對這樣的問題,家長可以換一種拒絕方式,那就是“善意的謊言”。所以說,在培養小朋友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中首先要改變的是家長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家長在與幼兒交流的過程中,一定要有耐心,學會傾聽,而不是以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為借口來阻止孩子的需求,包辦孩子的一切,限制孩子的發展。
二、為什么在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中采用家園合作措施
對于幼兒小朋友來說,最好的行為習慣培養方式就是重復去做一件事,讓他們在面對相同的事情時形成條件反射。因為幼兒年齡小,在生活中沒有定性,所以在行為習慣的培養上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生活環境制定相關計劃。首先要從時間上制定,特別是吃飯和睡覺,這兩件事對于幼兒的成長很重要,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出現一系列問題,可能會打亂一整天的生活節奏。其次就是學習知識、語言、動作等等,這些是他們初識世界的第一印象,對他們往后的發展至關重要。
在我們實際生活中,大多數家長對于幼兒的教育還沒有明確的概念,也沒有尋找專業教師指導的意識,正常情況下都是放養式長大,到了上學的年齡才開始認真對待幼兒的行為教育,而且他們習慣把教育任務放在教師身上,至于結果怎么樣就不在考慮范圍了。現在由于社會發展影響,幼兒教育也提上了日程,特別是家長的陪伴有利于幼兒的全方面發展,被“愛”包圍的孩子,他們會在日常行為當中更自信,在對待人和事物的時候也會更理性,所以為了更好地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一定要互相協調,重視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這也是家園合作的意義。
在幼兒早期教育體系當中,家庭教育是最關鍵的,畢竟他們的活動時間大多數都是在家里。所以,盡量減少老人和保姆對孩子的照顧,他們只會關注幼兒的吃喝拉撒,缺少對幼兒熟悉世界的引導意識。父母才是他們人生的第一任老師,必須做好榜樣,不管是情緒感染練習,還是動手能力、記憶能力都需要從日常生活中出發。幼兒對情緒的反應是最敏感的,所以父母的行為在幼兒面前一定要有所收斂,為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做準備。
三、家園合作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我們之所以注重幼兒在學前階段的行為習慣養成,目的就是為了使他們未來的發展更加順利,教師在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前提下,一定要分析幼兒的心理特征。因為不同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一定會有不同的心理特征表現,因此在分析幼兒心理特征的同時,還要了解幼兒的原生家庭,不管是雙職工家庭還是普通家庭,都要一一對應,然后根據調查結果來進行詳細分析,合理安排。畢竟在對待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上,家長和幼兒是完全不同的角度,所以我們要從日常生活出發,觀察幼兒的行為習慣。
目前,幼兒園普遍出現了一種現象,就是一些幼兒由老人代管,老人對于幼兒的教育是一竅不通,更何況還有不少留守兒童,因為沒有父母的指導和培養,導致他們和同齡人比起來差的不只是一星半點。為了幼兒能夠在將來適應正常的教育環境,家園合作研究項目必須從家長方面出發,只有家庭和幼兒園合作順利,幼兒才能夠完美地接受教育,因此在這一方面,幼兒園首先要對家庭進行專業的心理輔導以及對幼兒培養教育的專業指導,讓他們能明白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性。
為了更好地引導孩子,家長最好把孩子帶在自己的身邊,陪伴孩子長大,這樣能夠更好地了解孩子日常的行為習慣,然后進行相關的引導。同時,家長也可以和幼兒園共同合作,組織集體活動,比如去參加博物館、動物園等等有趣的活動,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作為一個小朋友,好奇心旺盛是正常的。因此在活動中,教師和家長應該耐心地回答幼兒提出的問題,包括處理在活動過程中隨身攜帶的零食所產生的垃圾等,都引導他們自己去處理,這些活動不僅能夠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還能夠提高他們的見識,培養他們的日常行為習慣。
四、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價值意義
現在我國太多家庭都是獨生子,所以在物質條件上都是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導致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越來越自私,絲毫不考慮家人的感受。所以對于幼兒這種不良的行為習慣,往往要從小就開始糾正。特別是在面對他們自己喜歡的東西時,我們要做出正確的引導,不能每件事都面面俱到,而是需要一定的條件。比如說,一個小朋友牙齒有問題,但是他非常渴望吃糖,一般小孩子都會哭鬧不止,但如果再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家長給予正確的引導就可以完美地解決。簡單來說,就是共感,因為小孩子對情緒非常敏感,如果家長表示自己吃糖后牙齒特別疼,利用非常浮夸的表演來告訴孩子吃糖是不對的。如果想要吃,就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這樣慢慢地讓幼兒明白,不是所有的東西想要就得滿足,讓他們明白取舍。
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事情父母就是最好的榜樣,簡單來說,購物時排隊、隨手扔掉垃圾、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見人禮貌問好等等,這些生活小細節都能體現出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父母要時刻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當孩子面對解決不了的問題時,一定要及時與幼兒園教師交流溝通,然后制定合理的解決計劃來訓練孩子。
特殊問題要特殊面對,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溫柔以對,也可以適當地給予懲罰,加大難度。所以,在培養小孩子行為習慣的方向上,我們應該適當地放寬方式,也不要太過夸張,特別是在夸獎孩子的時候,沉穩地、冷靜地給他講明白為什么會得到夸獎,這樣做的意義是什么,從正確的事情上引導他們理解行為的真正含義來實習行為價值體現。
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是否良好,最關鍵的就是幼兒時期,那是他們記憶力最深的階段,一點不好的習慣都有可能伴隨一生。因此,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小抓起,才能夠更好地體現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價值意義。在這個特殊階段,家庭和教師的教育理念一定要相同,始終堅持以身作則,讓自己的行為習慣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畢竟良好的習慣能使孩子受益終生,因此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應該給幼兒打造一個完美的、適合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生活環境,對幼兒進行家園教育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家長要嚴格要求自己對幼兒的教育,配合學校教育,加強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保證幼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