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
幼兒園游戲活動的開放性為幼兒構建了自我表達的自由空間,游戲活動能釋放幼兒心理壓力,在游戲活動中幼兒的語言表達與動作表達是不設防不受限的,體現出更多的個性化訴求,有利于幼兒大腦調適思維性沖突,維持智力發育的正常運轉。幼兒園游戲活動對平衡幼兒智力結構,促進幼兒智力和諧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幼教教師借助恰當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借助游戲,不僅可以讓幼兒學得有效,更能培養幼兒的興趣,挖掘幼兒的智力,啟迪幼兒的智慧,促進幼兒的自主性發展。
游戲活動與幼兒教育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游戲對于幼兒自主性發展起著促進作用。一方面,幼兒教育是為了促進幼兒身心發展,促進幼兒智力啟蒙,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自我認知和社會意識,而游戲在這一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游戲活動與幼兒教育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統一關系,無論是在游戲的目的上、游戲的過程上、游戲的體驗上,都直接或間接地體現著幼兒教育的教學目標。因此,游戲與幼兒教育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統一的關系。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使用并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有機的統一和整合,在游戲中體現著幼兒教育的教學目的,幼兒教育教學目的的實現也需要通過游戲來加以實現。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更多的是通過游戲在幼兒成長中的重要作用體現出來的。就讀幼兒園的時期是幼兒身心飛速發展的時期。在這段時間內,幼兒逐步形成自我意識和社會、集體認識,在身體迅速成長的同時,認知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也在飛速地發展中。
一、游戲對幼兒自主性發展的意義
(一)運用游戲能夠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
游戲可以培養和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如思維概括能力、思維抽象能力、協調能力等等。通過游戲,促進幼兒頭腦不同程度、不同區域的發展,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如幼兒在玩過家家游戲時需要模仿大人的行為特點、思維習慣,而這個模仿的出發點是對于大人一般行為,如說話方式、行為習慣等的概括和歸納,同時加以內化,成為自己在游戲中所表現出來的樣子。而在動手游戲中,幼兒根據自己平時生活中所看到的、想到的,將它轉化成為自己制作的剪紙、模型等,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和抽象能力……在不同種類的游戲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
(二)幫助幼兒學習社會規范,形成社會意識
游戲的一個重要的類型就是角色扮演類游戲。幼兒在角色扮演類游戲中模仿成人規范,扮演成人角色,在游戲的過程中養成社會意識,遵循社會規范,初步體驗社會生活。而在游戲的過程中,從幼兒好奇心角度,利用游戲的趣味性,也可以幫助幼兒形成集體意識、合規意識。教師在游戲的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幼兒遵循規范,按照長幼、一定的順序和游戲規則來,不能夠違背游戲規則,在合理可控的范圍內開展游戲。這樣的游戲,既能夠幫助幼兒形成遵守秩序、尊老愛幼、遵守規則的社會意識,同時又能夠讓幼兒學習到社會規范,幫助幼兒全面成長。
二、游戲過程促進幼兒自主性發展的對策
(一)游戲活動選擇應以游戲功能性為導向
基于幼兒園游戲活動對平衡幼兒智力結構的教學價值,幼兒園游戲活動的選擇應以游戲功能性為導向。幼兒游戲的種類很多,可以分為角色扮演類游戲、表演游戲、體育游戲、競猜游戲、結構游戲等,每類游戲對應幼兒不同的智能因素。幼兒園在開展游戲活動教學時,要充分認識游戲的功能屬性,建立明晰的教學目標與方向。比如:針對幼兒邏輯與形象思維的鍛煉,可以采用拼圖游戲,讓幼兒自制六塊板,或者運用益智圖、蛋形板等創意型玩具,這類玩具有利于幫助幼兒在大腦中建立事物的結構模型,促進幼兒對事物的觀察與記憶力;針對幼兒自信心與意志力的培養,可以廣泛開展體育競技類游戲活動,通過跳繩游戲、接力賽游戲向幼兒傳達完成任務的決心,減弱幼兒畏縮、逃避、膽怯等不良心理。另外,平衡幼兒智力結構意味著重視不同學科對幼兒的交互影響,幼兒園游戲活動教學的開展,一是要融入知識,二是要關注多種知識的有效整合。以繪畫游戲為例,教師應深入挖掘繪畫游戲的多重教學意義,如舉行主題性繪畫創作活動,讓幼兒以“美麗的校園”等貼近生活的繪畫題目進行創作,這樣的娛樂性活動既可以簡單地鍛煉幼兒對線條與色彩的運用,又可以成為審美題材,讓幼兒相互介紹與評價彼此的創作內容,還可以融入對校園環境的愛護等,成為幼兒的德育課程。
(二)游戲活動開展應重視激趣手段的運用
基于幼兒園游戲活動對提升幼兒社交能力的教學價值,幼兒園游戲活動的開展應重視激趣手段的應用,刺激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幼兒社交能力的提升有賴于集體游戲環境,但促進幼兒主動參與集體游戲的重要原因則是“好玩”,幼兒園游戲活動開展應保障游戲內容的趣味性。趣味是引起幼兒關注游戲活動的重要因素。教師要利用幼兒好玩的天性,滿足幼兒的天性愿望,如教師要避免重復游戲行為,即不要總是開展固定游戲。當幼兒對常規游戲模式熟悉以后,他們的好奇心與游戲熱情就會大大降低。幼兒園游戲活動的參與性越強,越能促進幼兒對集體的融入感,因此教師對游戲活動的設計應體現集體參與性,比如獨立類游戲就不利于促成幼兒人際交往行為,而平行游戲與合作游戲對形成幼兒隱性人際系統與顯性人際系統的作用明顯,因此應多加運用,相關游戲如擊鼓傳花、玩沙游戲、老鷹捉小雞、戲劇表演、捉迷藏等等。同時,幼兒園活動越富于變化越能集中幼兒的注意力。組織行為學理論表明,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非常短暫,且隨著游戲時間的增長,幼兒的注意力反而下降。在那些形式變化多樣、幼兒間互動行為較多的游戲中幼兒的精神狀態越飽滿,因此幼兒園開展游戲教學活動應增加游戲的不同玩法,積極拓展幼兒的合作渠道,比如最簡單的講故事,一個幼兒講故事不如兩個幼兒分角色講故事,兩個幼兒分角色講故事不如幾個幼兒扮演故事人物,幾個幼兒扮演故事人物不如分組表演進行比賽。總之,幼兒園游戲活動的開展要重視激趣手段的運用,最終目的是促使幼兒融入群體性環境,提升幼兒社會化進程中的社交能力。
(三)游戲中要注重幼兒創新能力的培養
說到“創新”,我們很容易和發明創造聯系起來。筆者認為,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創新具有不同的特點,幼教時期的創新能力也有其自身特點,在這里,創新指的是幼兒們與生俱來的創造潛力。中國的傳統教育是被動式的填鴨教育,大多注重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幼兒自身創造力的釋放。人的心理活動本身就具有功能固定性,總是沿著習以為常的思路去想、去做。成年人如此,幼兒更是如此。筆者認為,在教學中要鼓勵幼兒的奇思異想,點撥他們創新思路。首先,教師要有意識地轉變教育理念,改變填鴨式的教育,少一些灌輸,多一些啟發,從非常態的角度去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拓寬幼兒創造的思路。其次,在平時的工作中,更應鼓勵幼兒奇思妙想。
(四)利用游戲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
現在的幼兒容易受到家長過多的呵護,所有的事情大多都由家長一手操辦,全程設計成長軌跡。這就導致一些幼兒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遇見問題第一反應是繞著走,過多依賴家長和老師的解決。例如:在象棋游戲過程中,經常遇到此類情況。有時當我好不容易讓幼兒背會了一個開局,真正到實戰練習時,就有幼兒舉手問:“老師,開局走完了,接下去我該怎樣下?”在教學中,作為教師應該教育和訓練幼兒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應對的技巧,鼓勵他們自己開動腦筋,認識問題出現和存在的客觀性,啟發他們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驟,讓幼兒們探討和嘗試不同的解決方案,學會主動地適應環境,在解決問題中成長,在解決問題中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五)利用游戲增強溝通合作的氛圍
三人行,必有我師。善于溝通、善于合作、善于分享是時代的要求,為師者的傳道、授業、解惑是提高幼兒能力的一個方面,與同伴間的溝通合作更是幼兒日后成長和發展應具備的品質。培養幼兒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非常重要。例如:國際象棋雖然是一個單項游戲,但可以通過這項游戲有目的、有意識地實施合作教育。在下棋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幼兒互換角色,并將互換后思想的變化情況進行交流,提高他們的對立自主能力。在不恥下問中加強溝通合作,平時訓練中遇到一些難題時,可以多鼓勵幼兒尋求小伙伴的幫助,不要僅僅求助于老師,讓小伙伴在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中提高技能,增進了解。
游戲在幼兒園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幼兒的成長來說,更是起到豐富幼兒情緒體驗,促進幼兒全面成長,促進幼兒動手能力、協調能力的全面發展,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提升等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幼兒教育中必須要注重游戲,用好游戲這一獨特的教學形式,促進幼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