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婷

思維導圖又稱心智圖或腦圖,是幫助學生培養發散性思維,整理知識、梳理寫作思路的重要工具。近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思維導圖也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當前小學作文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寫作經常文不對題,層次不清晰,提不起寫作興趣,文章缺少真情實感等。對此,教師需要采取相應的策略,提高寫作教學效率。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優化教學,幫助學生理清寫作思路,培養思維發散能力。這樣學生就能提高整理凌亂信息的效率,使其更有條理,還能對寫作素材進行有效整合,在寫作時能抓住要點,行文也會更加自然流暢。
一、運用思維導圖指導學生整理寫作思路
學生在寫作時,常會出現思維混亂、邏輯不清的情況,往往是想到什么寫什么,不能將材料有機整合,導致作文學習的效率和文章質量不高。對此,教師可以在作文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理清寫作思路,確定寫作方法,幫助他們構建文章框架。如此,學生在寫作時就能從容不迫,有條理、有邏輯性地組織寫作素材。
以指導三年級第四單元作文訓練“續寫故事”為例。教師在教學伊始,要告訴學生“故事”的幾個要素,明確創作故事時需要特別關注的知識點。為了讓學生的寫作更順暢,教師可以學過的敘事性較強的課文為例,運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分析故事,明確主要人物,事件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分析完實例,再讓學生寫作。寫作前,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討論,將想寫的故事大致描述出來,并用簡單的文字記錄下來,完成思維導圖,找出寫作的關鍵點和關鍵信息。完成思維導圖,寫作要素也就齊全了,學生的寫作過程會十分順暢。接下來,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完善思維導圖,進行更加細致的填充,從而增強故事的真實性和趣味性。完成這一步后,學生的寫作思路已經成型,最后的寫作環節會更輕松、更高效。在學生完善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教師發現有的學生對故事重新構架,打造出了反轉的結局;還有的學生將重心放在細節和心理活動的描寫上,作文的連貫性和整體性很強,令人回味無窮。看了學生的思維導圖,教師對學生的寫作內容和文章框架有了大致了解,對于那些思維導圖仍需完善或存在問題的學生,教師要給予適當的幫助與鼓勵,讓他們最終能夠較好地完成寫作任務。
二、運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拓展想象空間
作文教學的本質是創造和創新,想寫出佳作,必須留心觀察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善于思考,善于總結。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輔助教學,調動相關知識,引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就是思考和再整理的過程,利用思維導圖,學生可以激活創造力與創新活力,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以指導五年級第四單元作文“20年后的家鄉”為例。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傳授學生正確使用思維導圖的方法,運用實例引導學生,為學生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教師可以先展示一個思維導圖模版,和學生一起填寫,其中包括“20年前的家鄉和現在的家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這份思維導圖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踐,從他們的生活出發,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查找相關材料,詢問父母和家中長輩等方式,獲取信息完善思維導圖。不少學生發現,現在的生活相較于20年前有了極大的改變,互聯網的應用與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緊接著,教師再讓學生依葫蘆畫瓢,繪制思維導圖,先對現在的家鄉進行一系列描述,再大膽想象,展望20年后的家鄉會是什么樣子。學生有了前面的學習鋪墊,能夠大膽想象,合理設想未來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進行了深度思考,鍛煉了想象力與創新力。
三、運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進行“問題式”學習
思維導圖的模式和類型很多,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需要特別重視思維導圖模式的選擇,針對不同類型的寫作教學,可以選擇相應的思維導圖模式進行指導,這樣能豐富課堂教學的形式與內容,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嘗試運用問題式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善思維導圖,理清寫作思路,從而寫出佳作。
以指導六年級第八單元的寫作練習“有你,真好”為例,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利用問題式思維導圖構建寫作框架。如,引導學生補充思維導圖的內容:“你”是誰,是物品還是人,還是抽象的情感;“你”為什么好;你們之間有哪些不一樣的故事,有哪些經歷讓你覺得“真好”。用提問的方式能夠引導學生在完善思維導圖的過程中進行深度思考,找出寫作重點:是什么讓“你”變得特別“好”的。弄清了寫作重點,寫作就能事半功倍。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運用“問題式”的方法繪制思維導圖,整理和完善信息,打開寫作思路。如此,學生能掌握繪制思維導圖的方法和要點,同時還能提高寫作教學的效率。
總之,思維導圖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工具,不僅能幫助學生整理信息,形成清晰的寫作思路,還能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很多其他問題,提高寫作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