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冬琴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觀察是寫作過程中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要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痹诮y編教材的作文板塊中,涉及到觀察能力訓練的有十多處。其中,統編四上第三單元的“寫觀察日記”,就要求學生運用觀察日記記錄觀察對象的變化,將觀察過程寫下來?,F結合筆者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對這一內容的實踐和思考。
一、細致入微,夯實觀察日記的基礎
觀察不能走馬觀花,浮于表面,需要深入觀察對象內部,對事物所展現出來的特點進行分析,要透過表象看本質。因此,觀察能力的訓練要從細節入手。
首先,要引導學生從事物的細微處入手。事物比較顯眼的方面,容易被關注,但那些細微的變化則容易被忽略。教師可以采用讀悟融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從細節入手,發揮課文的示范性作用,有計劃、有步驟地觀察。以教學《爬山虎的腳》為例,在教學描寫爬山虎腳外形的語段時,教師先從語言入手,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語言表達的細膩與精準,但不能讓學生始終在語言中糾纏,還要將語言還原成作者的觀察方法。可引導學生思考:葉圣陶爺爺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如此細膩生動?你能想象出他是怎么觀察的嗎?此時,學生的思維就不再局限于語言,而是從語言轉換到揣摩作者的觀察方法,從而明白細致觀察的訣竅在于探幽察微,捕捉細節。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需要組織實踐活動,比如把一片楓葉帶到課堂,讓學生觀察,看看除了顏色和外形的鮮明特征外,這片楓葉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地方。學生在細致觀察后,注意到楓葉的紋理很清晰,有條理,即便有的地方分了叉,也是規規矩矩的,一點也不亂……
其次,要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感官。觀察絕不僅僅是靠眼睛看,而是多種感官綜合作用的結果。在學生細致“看”的基礎上,可以鼓勵他們聞一聞、摸一摸,安全的情況下甚至可以嘗一嘗,借助多種感官,獲得更多信息。如教學統編三上第五單元“初試身手”這一版塊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調動多種感官觀察某種水果:用眼睛看水果的形狀、大小和顏色;用鼻子聞水果的氣味;吃上一口,嘗嘗水果的味道;最后,用手觸摸,體會水果皮的手感……如此,調動多種感官,從不同角度捕捉事物的信息,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加深學生對事物的認知。
二、高效、持續探究,把握觀察日記的寫作重點
寫觀察日記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事物的變化以及細節,夯實他們連續觀察的能力。
首先,教師可以搭建實踐活動的平臺。小學生對陌生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面對不了解的事物,會急于探索,且不達目的不罷休。因此,教師在指導寫作前,可以先設計一些前置性活動,喚起學生的探究欲望。比如,可以播放孔雀開屏或毛毛蟲變成蝴蝶的視頻,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發現。然后教師加以引導,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比如提問:“毛毛蟲在變成蝴蝶的過程中經歷了什么?”其實,關注這一內容,需要持續三個月以上的時間,非常考驗學生的耐性和毅力,但由于視頻直觀、有趣,充分喚起了他們的探究動力,學生便樂此不疲,積極投入到持續觀察中,獲得了觀察結果。教學結束,一些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提出了其他觀察主題,如蜘蛛是怎么織網的,燕子是怎么筑巢的,魚兒是怎么睡覺的……這些通過前置性活動延伸出來的話題,讓學生有了更廣闊的探究范疇,為歷練學生高效、持續性的探索能力奠定了基礎。
其次,要搭建對比性的觀察平臺。批閱學生的觀察日記會發現,很多學生只關注和記錄當天的觀察所得,而沒有在對比中發現事物的具體變化。因此,教師要進行指導,讓學生學會前后對比,凸顯事物的變化。一方面,可以從橫向對比,比如不同的事物在同一環境、同一時期的異同點。比如校園中的樟樹,教室門前的和停車場的葉落時間就不一樣,這是因為教室門前的樟樹有人澆水,營養充足,所以長勢更好。有了發現,也有了探究,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觀察意識。另一方面,可以從縱向對比,即對比相同事物在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表現。比如教師種下了種子,種子生根、發芽、長葉、開花,不同的時間經歷了不同的狀態,觀察日記就應該將每天的觀察所得與前面進行對比,凸顯種子的成長過程,這樣的觀察才能凸顯持續性觀察的價值。
三、匯總整理,突破觀察日記的難點
首先,要學會根據表達中心篩選素材。觀察能讓學生獲取第一手的資料,但這些資料并不是都要寫進日記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匯總、整理、遴選,否則就容易出現流水賬的情況。本次作文的核心任務是要將事物的變化寫清楚,因此所有的觀察內容并不需要一股腦地寫進作文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具體要求,對觀察所得進行篩選。比如觀察對象一直沒有變化的內容,就可以不寫,要將自己印象最深、最感興趣、變化最大的內容保留下來,根據中心大膽取舍,選擇合適的素材。
其次,要注重以變化為詳寫內容。本次作文的重點是關注變化,這與三年級純粹觀察“對象怎么樣”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教師指導學生對觀察所得進行整理時,要密切關注凸顯變化的素材??梢蕴岢鰡栴}:“你最感興趣的變化是什么”,將學生的關注點聚焦在事物前后的變化上,讓他們在交流過程中,將事物的變化說清楚。比如觀察“綠豆芽長高了”,就可以讓學生說說綠豆芽長高了多少,豆芽有多粗,前后的顏色有沒有變化,如果摸一摸的話,觸覺上有什么不同……這樣關注變化,凸顯變化,學生的觀察才有價值。
再次,要學會有技巧地整合。將觀察所得串聯成作文,也是需要技巧的。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關注觀察記錄中的時間,搭建作文支架,如此一方面可以避免觀察內容重復,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作文構思,找到寫作線索。還要鼓勵學生用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進行連接。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那些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嘗試變化人稱或角色,將自己物化,用第一人稱寫作,使作文更有趣味性。
寫觀察日記是訓練學生持續性觀察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要多引導學生進行細致觀察、持續觀察以及整理匯總訓練,為他們綜合素養的提高打好基礎,如此,才能逐漸提升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