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娓楠 王璇 于洋洋 王典 何群



韻律體操以身體的自然動作為基礎,在音樂的伴奏下做有節奏的身體活動,可以發展身體的柔韌性和協調性,形成優美的動作和體態。隨著韻律體操實踐的不斷豐富,它的內容與結構更加完善,功能更加多樣化,開展的規模越來越大,范圍越來越廣,已成為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中開展較普遍的項目。
一、韻律體操課程一體化內容的開發
中小學一體化韻律體操課程的整體構建在內容選擇與分配上遵循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在尊重學生興趣、關注性別差異的基礎上,大膽嘗試將競技健美操校園化并在初中階段作為提高運動能力與培養體育品德的重要載體進行開展;將街舞納入高中學段,讓韻律體操的受眾群體不局限于女生、內容不局限于舞蹈動作,從而激發學生活力與個性(表1)。
二、韻律體操課程一體化的實施
1.確定授課單位
授課對象可以行政班、走班選修班、男女生班為單位進行教學。小學階段多以行政班進行教學;初中階段鼓勵實施走班制,讓學生以興趣為導向進行選修,如不能實現走班選修教學,則可以采用男女分班的形式教學;高中階段則以選修班為授課單位進行教學。此外,在學校其他團體活動時,如,興趣班、社團課中,也可選擇韻律體操教材相應內容進行一體化課程的嘗試。
2.明確課時分配
北京課程體系按照“重基礎、多樣化、強專項”的要求,構建了學段銜接、貫通培養的一體化課程內容體系,提供了持續進階的專項運動課,全面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促使學生熟練掌握1~3項運動技能,養成終身受益的體育運動習慣。而18課時連續的大單元教學有利于學生全面掌握與體驗運動項目,真正達到熟練掌握技能的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首先明確課時分配,再進行下一步推進。韻律體操每學年設計了18+18共計36個課時的2個大單元計劃,教師在教學前可根據本校體育課課時數量、季節特點、學情等選擇在同一年級的上、下學期分別開展18個課時的大單元教學,也可將2個18個課時的大單元內容進行整合與優化,統一放在一個學期內完成。
3.合理安排五大板塊內容
每學年的學習內容均包括基本知識與技能、技戰術運用、專項體能與一般體能、展示與比賽、運動項目完整體驗等五大板塊。以七年級為例,課程內容為競技健美操,將36個課時平均分配在上、下學期進行。上學期的18個課時中,五大板塊的學習內容以及課時分配中(見表2),專項體能與一般體能、展示與比賽在1個單元中累積完成2.5個課時(45min/課時)即可,而運動項目完整體驗的實施可以分別利用獨立的3節課完成,也可學校統籌安排時間,集中在某一時間用連續的3個課時開展,效果更佳。
4.采用學、練、賽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一體化課程設計不僅從課程內容的選擇與分配上考慮使學生技術成螺旋式上升,更在課堂教學實施中體現學、練、賽一體化的設計。在學習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植入教學內容的基本知識,在練習活動中不僅提高學生技戰術水平,更關注一般體能與專項體能的持續性培養與提高,這對提高學生運動能力、培養運動習慣具有關鍵作用。最重要的是,針對課堂教學主要內容設計科學高效的“賽”,每個競賽活動5~7min即可完成,通過比賽檢驗學生學習目標達成度,激發學生潛能,培養挑戰精神與團隊配合能力,從而落實體育核心素養中體育品德的培養(表3)。
5.建立可持續性+增值性評價方式
韻律體操項目的評價不能簡單用能夠完成多少難度動作或學習了多少套動作來簡單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判,建議從課堂表現、運動能力提高、運動項目完整體驗、習慣養成、項目運用等5個方面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全面評價,可在本單元開始的第1節課中讓學生自己設計評價記錄手冊,并在單元學習之初為自己設定目標,目的是通過單元的學習,讓學生不僅掌握運動項目的基本技能與技戰術、提高體能,并能夠通過與同伴的合作探究創造并展示個人與小組的學習成果,最終能通過12年一體化的學習發自內心地熱愛、了解、掌握項目,并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項目完成自主鍛煉,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基礎,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與受益者(圖1)。
三、韻律體操課程一體化的實施建議
1.以教會、勤練、常賽為途徑,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韻律體操是非常適合終身運動的體育項目,在教學過程中應避免過度套路化教學,充分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與練習手段為自主鍛煉奠定基礎;引導學生課內外經常以韻律體操為載體進行合理運動負荷的鍛煉;鼓勵學生參與到學校、社區、市區級的各種比賽與表演中;通過教會、勤練、常賽讓學生能夠熟練掌握韻律體操、靈活運用韻律體操進行鍛煉與表演,促進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
2.以“磨刀不誤砍柴工”的心態,提高學生的健康體能
韻律體操對于練習者柔韌性要求較高,柔韌練習需要長期積累才能有所提高,而柔韌性的好壞對身體健康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每節課用3~5min進行動靜態結合的柔韌練習,真正做到磨刀不誤砍柴工,讓學生在日積月累中提高柔韌性,使自己的身體形態與體能有所改善。此外,核心力量與心肺耐力作為影響人體健康的體能內容也應在課堂實施中予以關注。
3.以學科融合的方式,將體育文化滲透體育教育教學
在進行韻律體操大單元教學中可嘗試從學科融合的方式拓展學生對韻律體操的認識與表達。如,可以與音樂學科進行融合,選擇學生們喜愛、適合韻律體操教學內容的音樂進行練習、展示與比賽;可以與美術學科進行融合,設計本組的比賽服裝以及飾品,設計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學習評價單,利用美術的方式記錄與勾畫學習的動作等。學科融合不僅可以讓學生多角度了解運動項目,而且推動了體育文化的傳播。
4.以“育人”為宗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韻律體操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避免教學方式與內容訓練化,杜絕“木偶課”。教學中可通過不同節奏的音樂降低操化動作學習的難度,利用不同的器材幫助學生掌握難度動作與托舉配合,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合作學習與展示,大膽在每個單元的最后以“賽”代考,讓學生通過比賽或嘉年華的方式融入到韻律體操項目中,感受韻律體操為練習者帶來的身體變化與身心愉悅感,同時提高學生審美與交際能力,增強學生社會適應性,讓每個學生勇于表現、懂得欣賞、正視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