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仙

“師徒結對”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形式,可以快速提升教師相關的教學能力,營造良好的業務提升氛圍。為此,學校領導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新老體育教師以一對一或二對一等多種人員比例形式相互結對成為師徒,結對師徒在學習共同體下制訂目標,通過備課、上課、評課及教學反思(簡稱“三課一思”)的方式,做到備課事項更周全,上課要求更明確,評課標準更規范,反思內容更深刻,從而完成目標,然后再制訂目標,周而復始,提升了師徒教學能力,確保了課堂教學效果。
一、師徒齊心完善備課,單元計劃統籌到位
1.師徒三步互助,構建單元框架
師徒一起熟讀《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配套教師用書,深度研究教材,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從本區、本校、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單元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如《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是《綱要》水平四(七年級)下冊的單元內容,共有5課時。其中單元第1課時,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技術方法,重點為跨步接球的大小、踏跳步小而高,難點為起跳充分和出手時機的把握,教學目標……第2課時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練習方法……第1步,自主思考。師徒獨自備單元草稿框架,將具體的操作標注在每一部分內容的旁邊,以做到胸中有數。第2步,共同探討。在探討的過程中,雙方說明各自的想法,分別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在便簽紙上,如第2課時的重點(腳步動作)是否改成“一大、二小、三高跳”,再進行整理。第3步,相互學習。師徒共同備課中,不管是徒弟還是師傅的觀點,只要是正確的、有一定依據的,都可以互相學習。如第2課時,徒弟的技能目標是80%左右的學生在掌握腳步動作的同時完成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師傅的技能目標是在多種練習方法下,80%左右的學生利用“一大、二小、三高跳”的腳步動作完成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師傅指導徒弟按照“條件、行為、標準”來制訂學習目標,條件是多種練習方法下,行為是完成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標準是“一大、二小、三高跳”的腳步動作。通過互助備課,徒弟能在師傅的引領下進一步熟悉教材、了解學情,深入思考后獨自完成備課,經過共同探討后更規范地備課;師傅要經常充電,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做好體育領域前沿知識的引領作用,讓徒弟信服。
2.師徒單元磨課,優化課時流程
徒弟跟著師傅學習利用場地、器材,使課時教學流程連貫,單元教學銜接緊湊,層層遞進。如《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第2課時,徒弟的課程計劃從徒手模仿“一大、二小、三高跳”,到分組籃筐下的持球練習,再到分組進筐比賽,運用3個籃球場,范圍大、隊伍調動隨意。師傅的課程計劃從三步跳地墊游戲開始,到踩地墊的單一上籃技術,到組合傳球+運球+投籃,再到小組比賽,以及最后訓練體能的單雙腳跳上地墊練習,整堂課利用一面柵欄上的8個籃筐,圍繞踩地墊進行學練賽,隊伍調動簡單,組織緊湊,同時為第3課時有防守的運球上籃等做好遞進銜接。徒弟聽完師傅的備課流程,按照師傅的操作再次完善自己的方案,并為下一課時做好銜接。徒弟對每次獲得的資料歸類整理,如籃球下設雙手胸前傳接球……跑下設快速跑……便于快速翻閱;師傅對優質課視頻進行整理存檔,最后師徒共同分享收集到的資料。通過學習師傅教學流程的設計,徒弟掌握了如何合理利用場地和器材,不僅使課時教學連貫,而且使單元教學銜接緊湊,拓寬了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而快速成長;師傅則可以借鑒徒弟歸類整理的資料,快速查找自己所需,豐富電子材料。
3.師徒單元體驗,補償運動負荷
體育課堂要呈現“汗、會、樂”的狀態,使學生真正體驗到運動的樂趣,學會技能,強身健體。如七年級排球墊球技術第1課時,徒弟的設計從墊固定球到自墊球到拋墊比準,缺少運動強度。師傅設計了全蹲墊固定球、拋墊比準+高抬腿等,適當加入體能,使運動強度達到140次/min左右,繼續學習排球墊球,同時加入補償性的運動強度,達到160次/min左右,師徒一起體驗動作強度、測試脈搏,如不達標則繼續改善。低運動負荷的內容,如簡單的技術動作、純技術性的教學等,需要多分組、融入體能練習等,通過對比運動負荷的設計,徒弟明確每節課體能的重要性,提醒自己謹遵課堂“學練三個一”,師傅要有預估能力,明確哪些是低運動負荷的內容,要確保這些課程內容都能達到一定的運動強度。
二、同課同構、同課異構,師徒實踐互助提升
1.師徒同課同構,徒弟漸入佳境
同課同構督促師傅要自身硬,更促使徒弟快速成長。如蹲踞式跳遠第3課時,徒弟組織學生6路縱隊以圓形的方式站立,徒弟先示范后講解再示范,讓學生明確擺動腿要積極上擺,團身要充分的動作技術。師傅事先了解學情,分別請普通學生和優秀學生示范,讓其他學生觀察他們在騰空中腿部做到了哪些動作,讓學生思考回答后,提出學習的重難點是擺動腿要積極上擺、團身要充分的動作技術。徒弟學習師傅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的學法,其教會了學生如何觀察,發揮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師傅也學習了徒弟蹲踞式跳遠的優美動作技術,可以更好地教會學生細節動作。
2.師徒同課異構,拓寬教學思路
同課異構呈現的是運用不同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解決相同的教學重難點問題。如雙手前擲實心球第2課時,徒弟在熱身部分時,組織學生4路縱隊前后相隔1m距離,頭上快速傳實心球,要求學生雙手向后伸展到位后傳給后面的學生,傳到最后一名學生時放下實心球,依次快速進行,看看哪組最先完成10個實心球的傳遞。在“母雞下蛋”游戲中拉伸肩韌帶,師傅借助拉好的不同高度的繩子,組織學生兩列橫隊兩兩相對站在相應的線上,引導學生思考雙手怎樣觸碰線。學生思考、嘗試肩關節伸展到位、肘關節微屈、手背觸線等分層、探究式的教學方式,逐級解決肩帶柔韌性的問題。在異構的過程中,無形地滲透了師徒各自的教學特色,徒弟學習了師傅的分層和探究式的教學方式,使其今后的課堂更關注個體差異,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受益,同時發揮學生自主探究意識和思考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師傅學習了徒弟的游戲教學法,積極思考如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
三、評課凸顯全面,師徒自主合作深化
1.師徒參照“十項”,自評常態課
師徒共同備課、上課、看課后自評,參照于素梅博士常態課的10項要求:上課有教案;常規要全面;課堂重觀察;講做明方法;組織口令清;手段選擇靈;學用結合早;密度適中好;德育應體現;隱患需防范。如七年級跨越式跳高練習方法第3課時,教師會巡視觀察指導每一名學生是否擺臂起跳等,按不同高度分組分層次練習,教育學生要相互幫助。師徒逐一對照“十項”自評內容,用紅筆標注缺失的部分,在下次課時進行修正。
2.師徒參評“六性”,優質課呈現
師徒互評參照于素梅博士的評課基本標準,使評課突顯檔次。如師傅的耐久跑第3課時,徒弟從課堂教學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新穎性、實效性、安全性的“六性”展開評課(表1)。課堂以課堂常規、游戲熱身開始,從學習20m折返跑,到融入加法的折返跑,到算數折返跑比賽,再到“螞蟻搬家”等的體能練習,最后安排結束部分。整體呈現了課堂的真實性、完整性;數學與跑的結合體現了學科融合的新穎性;彩色磁鐵的拿放,達成降低重心、轉身快的教學目標等,實現了課堂的準確性和實效性;每組相距3m,小組錯位跑出,具備安全性;最終,師傅在“學練三個一”的安排上有些單一,扣4分,得96分,徒弟說明得分、扣分的原因,學習師傅課上的優點。
四、“三課”循序漸進,督促“反思”緊于跟隨
1.師徒備課,反思教學支撐
如肩肘倒立單元設計時,徒弟采用3課時分動作的傳統分解教學,師傅采用1課時學完動作后,再用2課時進行多動作組合教學。面對分歧,師徒翻閱《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綱要》相關內容,共同學習討論學校體育的“教會、勤練、常賽”,單元構建的“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以及課時教學的“學練三個一”要求。徒弟和師傅明確了設計理念和備課依據,通過反思備課行為和教案細節,進一步提升了教學設計水平。
2.師徒上課,反思教學實踐
如徒弟的籃球運球第1課時,4路縱隊每名學生1個球,聽哨音由原地高低運球,到在有序運球中連續推倒三角桶、扶起三角桶,后由對方設置推倒或扶起三角桶的計時、計數的運球比賽,在不斷變換中掌握高低運球的技術。師傅反思后改善,如籃球運球第2課時,先看教師手勢左右移動高低運球,然后在有序運球中連續推到三角桶、扶起三角桶,再兩人一組“照鏡子”高低運球后投籃。徒弟反思改善,使單元教學更為緊湊。師傅學會階梯反思,進行攀登型上課,促使教學能力快速提升。
參考文獻:
[1]于素梅.評課的門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
[2]吳淦棟.拓寬師徒結對思路促進體育教師成長的研究.成長之路[J].2016(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