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潘琦同志在與沈鵬先生談到廣西書法的歷史與發展時率先提出了“八桂書風”的概念:“八桂書風”是指“生活和工作在廣西的書法家,在從事書法藝術創作實踐中,受廣西自然、人文、生活環境等方面影響,受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對書法藝術追求的目標一致、書法審美的心理相通、書法理念相似、價值觀念相同的書法藝術風格”①。可以說,“八桂書風”是八桂書家在豐厚的八桂文化滋養下,對中國傳統書法經典和八桂大地豐富的書法遺產進行繼承、吸收,并融入時代審美因素而形成的一種地域書風。本文將從“八桂書風”形成的書法文化基礎、“八桂書風”的發展分期兩個方面來分析“八桂書風”的形成與發展。為了便于敘述,我們姑且將“八桂”等同于廣西。
一、“八桂書風”形成的書法文化基礎
一種地域書風的形成,與該地域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因素都有關系,而關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當屬書法文化。廣西境內豐富的書法文化資源,對“八桂書風”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秦漢時期的廣西書法墨跡
1976年,廣西貴港羅泊灣墓葬群一號墓出土了5塊木牘、10余枚木簡。其中一塊木牘完整無損,共有372個墨跡文字。這些書法文字,與全國各地發現的秦和漢初的文字風格一致。書體為西漢早期的古隸,整體上與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遺策的書風相似②。說明秦統一嶺南后,統一的文字也在廣西獲得了廣泛的推行,廣西人對漢字書法已有相當深入的了解。
(二)隋唐時期的廣西書法碑刻
隋唐時期,謫居或游歷至廣西的官員、書法家、學者等,把在廣西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文并刻在廣西的巖洞石壁上,據不完全統計,這些石刻有40余通。著名的碑刻作品有刻于桂林善興寺的褚遂良《金剛經》;刻于桂林疊彩山和四望山,唐代詩人元稹的侄子元晦所書的《疊彩山記》和《四望山記》隸書石刻;刻于柳州柳侯祠公園內,由唐代楷書大家沈傳師所書的《柳州羅池廟碑》石刻等。其中,刻于桂林七星巖普陀山麓的顏真卿《逍遙樓》榜書,字徑近70厘米,為顏楷最大者,真力彌滿,氣勢恢宏。顏真卿從未到過廣西,應該是因為廣西人喜歡顏字,所以當時官員特地從別處拿來摹刻上石,以便于廣西人欣賞和學習③。
(三)宋朝時期的廣西書法碑刻
宋朝時期的廣西書法碑刻主要在桂林。桂林伏波山、龍隱巖兩處有米芾早年的行書石刻,獨秀峰下有黃庭堅的《五君詠》行書石刻,龍隱巖有蔡京的《元祐黨籍碑》。范成大在桂林留有4通石刻,張孝祥留有5通石刻。陸游則在象鼻山留有風格在王羲之、楊凝式之間的《象鼻山詩》行書石刻。柳州柳侯祠公園正堂里的蘇軾《荔子丹碑》石刻,更是一塊名碑。當時廣西官員從別處得到蘇軾真跡后,請工匠摹刻上石,以便于廣西人學習韓愈的詩歌和蘇軾的書法④。
(四)元明時期的廣西書法碑刻
元代廣西書法碑刻有桂林獨秀峰的李震孫《廣西道平蠻記》、桂林獨秀峰的黎戴《孔子造像記》和桂林西山的《新開西湖記》等,都是顏體風格。明代廣西書法碑刻則數量可觀,僅桂林就有93通,柳州、南寧、河池、玉林等其他地區有46通⑤。
(五)清朝時期的廣西書法碑刻
清朝時期廣西各地碑刻十分豐富,依據其功用,大致可分為六類:一是修建或重建書院的文化教育紀事碑刻;二是修建或重建寺廟、祠堂、墳墓相關的祭祀碑刻;三是政府告示、誥封、禁令等政務碑刻;四是政府或民間修建農田水利、城市、交通、園林等利于民生的紀事碑刻;五是文人游記題詠碑刻;六是重刻古代名家的碑刻。文化教育紀事碑刻分布較廣,其中桂林16通、南寧3通、柳州2通、崇左2通、百色2通、玉林1通、賀州1通。祭祀碑刻桂林40通、賀州8通、柳州7通、崇左7通、南寧6通、玉林4通、貴港4通、欽州3通、百色2通、河池1通、梧州1通。政務碑刻共21通,民生紀事碑刻共39通。這些碑刻涵蓋了楷書(包括魏碑)、隸書、篆書、行草書等多種書體。
清代初期篆書大家王澍在桂林臨桂西鄉橫山村陳氏祠堂篆額書寫的《陳韞壁墓志銘》《陳韞壁夫人基志銘》;清代中期書法名家阮元在桂林隱山的《隱山銘》和桂林王城正陽門《三元及第》;清代中晚期書法家梁章鉅在桂林伏波山的《伏波山題跋》;晚清碑學大家康有為在桂林月牙山龍隱巖的《題元佑黨籍碑殘文》,桂林疊彩山的《風洞題名》《榜書“素洞”》;晚清民初書法大家鄭孝胥在廣西崇左市龍州縣的《鄭孝胥書武建軍資念塔碑》和《鄭孝胥龍州題詩》等,都是比較著名的書法石刻⑥。這些為數眾多的石刻給廣西人學習、欣賞名家書法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二、“八桂書風”的發展分期
“八桂書風”的出現既是一種書法現象、文化現象,也是一種審美再現。它一出現就帶有靈秀、灑脫、厚重、嚴謹的八桂文化氣質。反觀廣西書法的發展歷史,“八桂書風”大致經歷了初創、中興、嬗變三個階段。初創期在1980—1990年之間,中興期在1990—2010年前后,嬗變期則是2010年至今。各階段之間會有所重疊、交叉。
(一)“八桂書風”的初創期:1980—1990
“八桂書風”的創建,與莫乃群、黃云、李駱公、陳政、伍純道、李雁等廣西書壇元老的強力推動有很大關系。
莫乃群(1911—1990)早年參加革命。1950年1月從香港回到南寧。曾任廣西副省長、廣西人民政府副主席、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莫乃群自小就喜歡書法,在繁忙的公務之余,仍堅持臨池學書。在他的帶動下,一大批年輕人加入學習書法的隊伍。1980年,廣西在全國率先成立書法家協會,莫乃群被推舉為廣西書法家協會第一屆主席團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于1981年成立后,莫乃群被推舉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并擔任當年舉辦的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評審委員會主任。
黃云(1921—2011)也是從小愛好書法,臨習過晉唐諸多名家書法,而且對經典書法理論廣泛涉獵。新中國成立后出任廣西人民政府副主席、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桂林市委書記、柳州市委書記。他從政之暇,喜歡書法,也帶出了許多書法愛好者。
李駱公(1917—1992)自幼刻苦學習書畫,1969年到廣西后,轉向篆書和篆刻的研究,熱心培育畫童、書童。曾任桂林畫院院長、廣西書畫院副院長、廣西藝術學院教授、廣西書法家協會第一屆主席團副主席等。
陳政(1919—2002)從事書法、文字學研究及教育事業半個世紀,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西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甲骨文書法研究院院士等。
伍純道(1932—1993)曾任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廣西書法家協會第二屆主席團副主席。
李雁(1941—2020)曾任廣西書法家協會第二、第三屆主席團副主席,廣西書畫院副院長、廣西藝術創作中心副主任。
莫乃群的書法,筆勢雄健灑脫,溫潤嚴謹,富有學者文人的書卷氣。黃云的書法秀勁挺拔,渾厚精整,可見桂林、柳州的靈秀山川,對他形成獨特的書法風格有明顯的影響。李駱公書法以草篆和隸書最為著名。草篆用筆別具一格,講究骨法用筆和墨色變化。結體變形夸張,章法錯落有致,整體渾厚古樸,大氣磅礴。他的隸書學寧斧成而能變,清雅秀麗,不落俗套。他的篆刻則布局別致,饒有趣味。當時李駱公的書法和篆刻在全國乃至日本、法國、美國等國家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陳政所作碑體楷書,以《爨寶子碑》為體、魏楷為用、漢隸為法、秦篆為意,熔多家多體于一爐,高古厚實,嚴謹樸茂,自成體系。伍純道在書法藝術上功底扎實,書路寬廣。他的楷書,宗法柳、顏,但又不囿于柳、顏,博采兩家之長而化為己有,形成了渾厚灑脫的風格。曾多次應邀訪問日本及韓國,并多次在日本舉辦個人書法展覽,深受日本友人喜愛。1981年,廣西藝術學院油畫專業出身的李雁以一幅草書作品,奪得由澳大利亞、日本和香港等地聯合舉辦的首屆國際書法比賽第一名,被日本《櫻蔭報》等外媒稱為“太平洋地域第一位書家”“亞洲書法冠軍”。沈鵬在《求是》雜志發表了題為《讀〈李雁狂墨〉隨想》的文章,文中高度評價李雁的書法藝術成就:“李雁的書法有著強烈的現代感。它與現代藝術有相通的因素,注入了時代的審美情趣。他追求快速、節奏、旋轉、立體、驚險、奇崛——內在著一股要沖破有限篇幅向深廣突進的強大的力。”⑦此文同時被收錄作為李雁書法作品集《李雁狂墨》的序言。
20世紀80年代,桂林憑借其甲天下的風景成為國際旅游城市。當時漓江邊至少有20多家畫廊,除了出售中國畫作品以外,同時還出售莫乃群、李駱公、黃云、伍純道等名家的書法作品。莫乃群、李駱公、黃云的作品標價比較貴,買家基本上都是日本游客。伍純道的作品標價相對較低,但日本游客尤其喜歡他寫的唐張繼《楓橋葉泊》詩。有人統計,那段時間至少售出2000多幅。相同時期,陳政獨特的爨寶子體楷書深受南寧人喜愛。不少學校、工廠、企業、公司以至三品王粉店都請他題牌匾。而李雁不僅草書精絕,行書也寫得靈秀灑脫,自由奔放。生活在那個年代的廣西人,鋼筆字、毛筆字幾乎都受到過李雁行書的影響。南寧及其他各地市的大中小學校、醫院、車站等很多單位的牌匾都是李雁用行書題寫的。
正是在莫乃群、黃云、李駱公、陳政、伍純道、鐘家佐、李雁等廣西書壇老一輩書法家的帶動下,廣西興起了書法學習的熱潮。在南寧,陳政任廣西書法夜校校長,并參與書法教學。朱敬華、周策恒、歐陽恒中、李良模、韋士開、周榕林等為書法教師,楊宇云、黃英章為篆隸書法、篆刻教師。該夜校從1980年開辦,一直到2000年才停辦。先后培養了近5萬名學員。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許多后來“八桂書風”的書法骨干就是在那時候培養出來的。在桂林,伍純道在廣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率先開設書法選修課,歡迎全校各專業對書法有興趣的同學去聽課,培養了一大批書法人才和“八桂書風”的書法中堅力量。
1985年10月,中國現代書法首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和熱烈的討論。入選參展的26位書法家中,有李駱公和謝云兩位廣西書法家。在同時成立的中國現代書畫學會中,兩人又被聘請為該學會的顧問。在當時的環境下,偏遠的廣西能有這樣的榮譽實屬不易。1988年5月在桂林舉辦的首屆中國新書法大賽和中國新書法研討會,引起了全國書法界的高度關注與熱烈討論。
莫乃群、黃云、李駱公、陳政、伍純道、鐘家佐、李雁等廣西書壇老一輩書法家雖然不是同一個群體,但他們在吸收、融化經典碑帖和八桂大地書法碑刻的基礎上形成的書法風格,基本上可用“靈秀、灑脫、厚重、嚴謹”來歸納,而且他們都帶出了一大批書法愛好者和“八桂書風”的骨干作者,因此,他們不僅是“八桂書風”的初創者,也是“八桂書風”初創期的代表書家。
(二)“八桂書風”的中興期:1990—2010
“八桂書風”的中興與成熟,既是廣西一批中青年書法家努力探索、勤奮創作的結果,更是因為得到了廣西區黨委宣傳部、廣西文聯等黨政部門的高度重視,老一輩書法家殷切期望和身體力行的示范作用以及廣西書法網、《南方文壇》等媒體和學術期刊的推波助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廣西文聯、廣西書法家協會為推動廣西書法的發展,促進“八桂書風”振興,采取很多有力的舉措,比如定期開辦封閉式書法培訓班,請書法名家來講學;每年舉辦一兩次全區大展;推薦新人參加全國大展;吸取簽約作家、簽約音樂家的經驗,建立“書法家簽約制”等。眾多老書家常與廣西的書法愛好者交流切磋,并不定期舉辦書法聯展,如羅殿龍甚至還到北京舉辦書法個展。在他們的帶動下,“八桂書風”迅猛發展。
1990年,陳國斌、張羽翔從中國美院學成回到南寧,中國美院先進的書法教學理念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了推廣、實踐這些理論,他們在南寧成立“細柳營”書法工作室,以極低的門檻招收社會上的書法愛好者,進行高密度、有目的性的書法專業化訓練。他們在西域殘紙、晉唐法帖、最新考古資料以及省內外各種傳統書法文化資源里挖掘可借鑒的創作因素;重視形式構成訓練,強化作品的章法形式,如以平實簡單的書法技巧分段書寫然后拼接;強調包裝意識,重視新穎的整體形式效果,作品寫出來以后進行染色、打蠟等仿古處理;幾個人配合創作一幅作品,如有的專門寫主體內容,有的負責用小楷題跋,有的負責蓋印,有的負責做舊仿古。所有課程都經過精心準備,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漸進,每一個學習階段都圍繞書法形式進行不同層次、不同難度的訓練。陳國斌、張羽翔將“細柳營”當作一個團隊,進行嚴格的“形式實驗”訓練。1993年,在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第五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上,10件書法類一等獎作品中的4個名額被來自廣西的作者張羽翔、蔡夢霞、于斌、黃渚奪得,廣西的陳國斌、黃文斌則同時獲得篆刻類作品優秀獎。一個省在國展中有這么高的獲獎率在歷次的全國大展中可謂絕無僅有。更重要的是,廣西的這幾件獲獎作品,創作觀念和創作方法非常新穎,在全國產生了極大的轟動效應,被書法界稱為“廣西現象”。在第五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覽開幕當天的研討會上,來自全國書法界的理論家、學者、書法名家們都不約而同地圍繞廣西的這幾件作品展開熱烈的討論,第一次把廣西書法推上了中國書壇的最高舞臺。此后,《中國書法》《書法報》《書法導報》等全國性書法雜志、報紙對“廣西現象”都做了專題報導。書法理論家周俊杰在討論“廣西現象”時指出:“作為一個年青的群體,他們有共同的藝術目的——形式至上,有統一的訓練方法——從審美入手,最關鍵之處在于他們所走的藝術道路——以回歸傳統為手段,以表達當代人的情緒為旨歸,他們共同的指向——古代民間書法……他們的作品,表面的仿古中充滿了當代人審美的因素——尚情、尚趣。在人們習慣了的書壇各種面目之外,從傳統中挖掘了現代意識的因素,所以在全國第五屆中青展上取得的成功并不意外。他們的道路所呈現的意義也許比作品本身更有價值。”⑧可以說,“廣西現象”是“八桂書風”的雛形。
一種地域書風成熟的主要標志有四:一是創作主體的集群化;二是藝術目的、創作方法的統一化;三是風格取向的“異形同質”化;四是作品在本地域內外產生較大的影響。按照周俊杰先生的評論,“廣西現象”的出現,實際上已標志著“八桂書風”的形成與中興。因為以陳國斌、張羽翔為“廣西現象”領軍人物的“細柳營”書法工作室凝聚了一批年輕的書法愛好者,他們有共同的藝術目的,有統一的訓練方法和共同的取法指向,形成靈秀灑脫、厚重樸茂的“異形同質”風格,正好暗合了當時展廳沖擊力效果的需求而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廣西現象”的產生,不僅對“八桂書風”意義重大,而且對中國書法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1991年,長期從事出版工作,曾任廣西新聞出版局局長、廣西出版總社社長、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廣西書畫院院長的謝云在卸任后,隨即被調到中國書法家協會任分黨組副書記兼秘書長、法人代表,主持中國書協的全面工作,一直到2000年。1992年10月,在謝云的倡導下,由廣西美術出版社主辦,蔣振立任主編的《現代書法》雜志率先在廣西南寧創刊。這是當時除《書法》之外,國內公開發行、正式出版的第二份書法專業期刊,為當代中國書法的探索者提供了一片園地、一方平臺。
2008年1月29日,由廣西書法家協會主辦、《河池日報》承辦的廣西書法網正式開通。開設“書法新聞”“書林雜談”“網絡課堂”“書法天地”“少兒書法”“巾幗書藝”“書法團體”等板塊,每天及時發布區內外書法新聞,邀請區內外書法名家在論壇中給書法愛好者進行點評指導。廣西書法網這一網絡平臺的建立,對“八桂書風”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廣西書法網”運行以后,廣西各地充分認識到地方書法團體和民間書法群體的重要性,首先形成了柳州、桂林、河池、玉林、百色、貴港等城市書法團體。各市縣書法家協會組織書法培訓,邀請書法名家講學,舉辦書法交流展、聯展,組團到各地參觀展覽,舉辦書法講座、研討會、座談會。從學習、創作、觀摩等方面集體參與書法活動,獲取創作經驗。其次,柳州的“荔子林”“得硯堂”;河池的“驚鴻書社”“玩墨12”“星期六墨點”;北海的“海岸線”等民間書法群體應運而生,同時都重視在廣西書法網上進行宣傳報道。尤其被譽為“中國文壇批評重鎮”的《南方文壇》,于2008年第4期《現象解讀》欄目以“八桂書風”為題,組發了潘琦《“八桂書風”初探》、黎東明《“八桂書風”與書法傳統重建論綱》、石鋒《“八桂書風”的創作觀念與技術取向》、劉德宏《關于“八桂書風”的思考》4篇專論,從理論上全面論述了“八桂書風”這一書法流派與文藝現象。同時,當期封三彩頁還推出“八桂書風”作品選,成為一時佳話。至此,這些創作與理論的建設,以及廣西書法網帶動形成的群體創作活動,增強了書法的藝術氛圍,有效地促進“八桂書風”的繁榮與發展。
2009年8月9日,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廣西文聯主辦,廣西書法家協會、廣西書畫院承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八桂書風”優秀作品晉京展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行開幕式、研討會暨《八桂書風優秀作品晉京展作品集》發行儀式。展覽展出了230多位“八桂書風”代表書家近300件作品。這些作品或靈秀靜雅或奇逸灑脫或樸拙厚實或遒勁嚴謹,起筆落墨間洋溢著強烈的時代氣息。“八桂書風”作為繼“漓江畫派”之后廣西重點打造的文化品牌,第一次在北京面向全國亮相,在全國引起很大的反響。“八桂書風”優秀作品晉京展是廣西書壇創作階段性成果的大展示,是廣西書壇優秀人才的大檢閱。上述創作與理論的活躍,正是“八桂書風”走向中興的重要標志。
(三)“八桂書風”的嬗變期:2010年至今
2010年以后,“八桂書風”在書法學習理念、師法、取法、創作等方面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
一是在學習理念上,變得更加注重研究國展。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每四年舉辦一次,相當于當代書壇的奧運會。自1981年在沈陽舉辦首屆國展至今已持續40年,連續成功舉辦了12屆。更高級別的展覽則是每三年舉辦一次、有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資格才能參加的中國書法蘭亭獎。能在蘭亭獎、國展上拿到一個名次,或者說沒有拿到名次,僅僅是入展,都是一個很大的成果。“八桂書風”要想繼續中興期的輝煌,必須在蘭亭獎、國展上拿到更多的成績。事實上,和江蘇、浙江、山東、河南、湖南等書法大省相比,自“廣西現象”以后,“八桂書風”在全國的影響力正逐漸衰落,“八桂書風”面臨有待振興的局面。為此,廣西書協舉辦了系列活動,尤其注重關注、研究國展。在韋克義、鄭軍健兩屆書協主席的倡導下,廣西書協每年舉辦高規格的書法培訓班,請張旭光、白煦、毛國典、包俊宜、劉洪彪、李剛田等國展評委,胡崇煒、漆剛、呂金光、王忠勇、李明、洪厚甜、劉顏濤、徐右冰、彭雙龍、金澤珊、吳慶東、欒金廣、李良東、李炯峰等蘭亭獎、國展獲獎者來講課,選拔廣西各地市書法骨干參加培訓。經過不懈的努力,廣西作者越來越重視研究國展。有的地市組織或自發組隊十多人甚至幾十人到北京、上海、陜西等地看展覽。有幾位“八桂書風”的代表書家甚至把每年看國展的費用列入家庭消費預算中。為了讓廣西人能近距離看國展,在潘琦、韋克義、劉德宏的積極爭取下,2010年,廣西成功承辦了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展。這是廣西在2008年首次承辦國展——第六屆中國書壇新人展之后,第二次承辦的國展。這兩個重量級的展覽的舉辦,填補了廣西有史以來承辦國展的空白,擴大了眼界,提高了廣西作者在國展中的競爭力和成績,有力地推動“八桂書風”的發展。2012—2015年,中國書協舉辦了近60個不同形式的展覽,廣西的傅紹尉、楊科云、潘文志等作者僅那幾年就入展了十多個展覽。劉德宏先后擔任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第三屆篆書作品展、全國第五屆正書作品展等大型展覽評委。
二是在師法、取法上,更加重視古今結合。當代書法在國展的帶動下,高度繁榮,中國書壇在40年的時間里涌現了一大批書法高手和不同的流派書風。這些書壇高手幾乎都是吃透古帖、大膽創新而得到眾多評委認可了的。劉文華、毛國典、包俊宜、龍開勝等高手則因此從展覽的投稿作者變身展覽評委。因此,我們現在學習書法,完全可以借鑒當代在書法國展中獲獎和入展的高手的成功經驗。通過到展廳或翻閱作品集考察他們的作品出自哪家古人或哪個古帖,對比古帖看他們是如何在古人的基礎上出新。這就是古今結合。河池的石鋒以褚遂良、米芾等古人為取法對象,結合現代展覽的創作理念,寫出了自己的風格。繼獲得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展三等獎之后,又獲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提名獎。欽州的女作者王茁,以戰國時期的《中山王鼎銘文》為取法對象,并在劉德宏的指導下,在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展中獲得優秀獎。柳州的傅紹尉早年經商,2010年才開始學習書法,但他一起步就到北京拜蘭亭獎、國展大獎得主龍開勝、李雙陽為師,在他們的指導下主攻孫過庭《書譜》和懷素《自敘帖》。2012年以來入展中國書協舉辦的展覽40多次,獲獎近10次。他取法《書譜》創作的投稿作品靈秀灑脫,精到的程度令不少評委嘆為觀止。北海的楊科云2008年才開始學習書法,他選擇的學習路徑就是古今結合。楊科云的學書之路非常科學,幾乎沒有走過什么彎路。他敏銳地覺察到蘭亭獎和國展中占最主流的是二王一路小字行草書,所以學書十幾年,不論是臨帖還是創作,幾乎都寫一樣大的小字行草書,然后拼貼成大幅作品。十多年的堅持,給他帶來的是豐厚的回報。2010年以來,他曾獲四屆西部書法篆刻展最高獎,入展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入展中書協主辦展覽40余次,商業展覽200余次。2015年入展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展后在全國各類展覽中獲獎18次。而在第七屆蘭亭獎11位獲獎者中,楊科云是唯一一名來自廣西的書法家。都安的黃河學習書法幾年沒有進展,后來直接到中國書協培訓中心參加培訓,培訓老師劉文華先生對他說:你交的學費能讓你少走20年彎路。黃河后來取得的成果證明劉先生所言不虛。2010年以來,廣西作者在國展中的成果大幅增多,尤其是楊科云在第七屆蘭亭獎中獲得排名全國第七的驕人成績,說明廣西的書法人才培養和書法創作水平已躋身全國前列,“八桂書風”在全國的影響力又強勢回升。
三是在創作材料、作品包裝等方面更加考究。中國書協舉辦的展覽幾乎都是海選,評審時每幅投稿作品入選與否是在幾秒甚至1秒的時間內決定的。在上萬件甚至幾萬件的投稿作品中,要選出200件甚至是50件作品,可見其淘汰率之高。如果投稿作品用的材料很差,包裝很次,入展幾乎不可能。傅紹尉、楊科云、潘文志等廣西國手用的毛筆一般都是到廠家定制,經過反復試驗后制作的高質量的毛筆。用的紙一般也是與廠家定制的好紙,如仿絹、蠟染等高檔的宣紙,他們甚至還嘗試了用新聞紙、日本卡紙、云南土紙等很偏門的紙張來創作。作品創作后還要找專業的裝裱師進行拼接、托裱包裝,每件作品都像工藝品一樣打造。打包、郵寄等投稿前的所有環節都經過精心準備。
四是在隊伍建設方面,新一代“八桂書風”書法骨干的年齡越來越小。傅紹尉是70后,楊科云是80后,而出生于廣西欽州、入選五屆蘭亭獎的梁富振則是90后。梁富振入選五屆蘭亭獎的是一件3萬多字的小楷作品,每字大小僅為7毫米。此外,廣西目前有廣西師范大學、廣西藝術學院、南寧師范大學等三所高校開設書法本科專業和書法碩士點。除了招收廣西本地生源外,還面向河南、山東、湖南、江蘇、甘肅等書法大省招生,每年都招到不少書法好苗子。經過專業訓練,這些書法科班生中的尖子紛紛到國展的大潮中歷練身手,而且還頻頻入展。他們的加入也增強了“八桂書風”的書法隊伍力量。
“八桂書風”的發展令人矚目,但與全國幾個書法大省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期待新一代“八桂書風”書法人不懈努力,推動“八桂書風”走向全面振興的繁榮發展期。■
【注釋】
①潘琦:《“八桂書風”初探》,《南方文壇》2008年第4期。潘琦時任廣西文聯主席,沈鵬時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
②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編《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文物出版社,1988,第78頁。
③④⑤⑥顏以琳:《廣西書法史》,廣西人民出版社,2019,第27-28、41-60、124-156、208-238頁。
⑦沈鵬:《讀〈李雁狂墨〉隨想》,《求是》1990年第13期。
⑧周俊杰:《書法復興的尋繹》,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第418頁。
(韋淵,廣西書畫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