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一顆明珠,也是對世界文化發(fā)展產生過巨大影響的中國文化遺產,宋詞相對唐詩而言,有著古體詩與新體詩之區(qū)別,宋詞新體詩有長有短,便于歌唱,現代的歌曲詞句大都受其影響。近日讀到畫家鄭軍里先生創(chuàng)作的幾首歌詞,尤為感受其受宋詞影響的烙印:婉約豪邁、含蓄脫俗,他以畫家的角度審視流年的煙雨、紅塵舊夢,將現實生活的常景伴著絲絲墨香定格在歲月的簾幕上,久久不會淡去。《憶廣藝》《廣藝四季》《雨后觀荷》都在現代詞體的成熟和抒情風格的探索中,別樹一幟,成為藝術界關注研究的范例。歌詞立于詩之外、畫之中,仿佛引領人們穿過一段段如煙的歲月和趟過一城波瀾不驚的荷塘池水;抱著夢想的空靈,悠然漫步,讓純凈的心緒在泥土溪水上盡撒清澈的芬芳。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北宋大家蘇軾對詩畫風格的美學評論,來源是他對唐代詩人王維的繪畫作品《藍田煙雨圖》的題跋: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千年來,藝術家都遵循這個評判的標準評判詩詞的優(yōu)劣。今讀鄭軍里先生的水墨畫與歌詞,與王維的詩作有異曲同工之處,反映出畫家鄭軍里內心存在著中國詩畫藝術共同的、重在表現的審美特征與哲學思想。他們創(chuàng)作的特性在于,將詞境的優(yōu)美生活置身于特定的畫幅中,使繪畫中的章法、物象(形象)、色彩融入詞句中,讓人對生活中的景物優(yōu)化產生聯想,這就是后來對中國文化產生巨大影響并成為中華民族審美意識的重要原因。
古今詩人作畫者不少,作畫者寫詞的卻不多,但我們從鄭軍里先生的成長經歷來說,并不難知道他寫詞的緣由:他自幼受頗有文學功底的父親影響,讀詩、習畫、練字,但最后他還是選擇繪畫作為一生的追求和賴以生存的行業(yè),但他從未放棄過對詩詞、書法的熱愛與關注。1986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的《華夏風流人物》作品中,反映出他有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認識與強大功力,一百二十位中國歷史上的名流在他筆下重塑,以詩、書、畫的格局與形式完美的再現出可歌可泣的華夏英烈,可謂驚天地,泣鬼神。當年年僅二十九歲的青年畫家,筆下的人物充滿詩情畫意,神形兼?zhèn)洹⑺斈甑淖髌放c今天所創(chuàng)作的歌詞比較,得出的結論應該是: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
我們從他的新詞《雨后觀荷》進行分析,不難看出他的文學功底與繪畫意境的融合與處理是那么惟妙惟肖:
聽雨落荷聲,滴滴玉珠入南國。山色遠望空,朦朧清花靜如夢。
畫家巧妙地運用“聽”“聲”“看”“夢”的文字形象對比,將人引入一幅淡淡的、猶如夢境般的水墨畫中。
昨夜風雨過,洗凈翠葉細細塵。紅傘浮林中,婀娜少女畫里游。
畫家直接用四句話構成生活中的常景,將讀者帯入“畫中”:南方池塘在風雨過后,綠葉顯得那樣的干凈、透亮,撐著粉紅色雨傘的少女在彌漫的霧氣中漫步,像蓮花般漂浮在水面上,一綠、一紅、一少女,形成了一幅絕妙的風景畫,讓人流連忘返。
微風徐徐吹,霏霏細雨濕衣涼。
清風、細雨慢慢地吹來,潤濕了少女薄薄的衣裳,讓人感到一絲絲地寒意。寫到這里,作者筆鋒一轉,道出這首詞的真正含義:
人間有此境,何羨嫦娥舒水袖。
人間有這么美好的景色,還有必要羨慕嫦娥的生活嗎?對比聯想是寫詞常用手法,但把現實與傳說對比產生聯想的卻不多。作者在這挑明了主題:忘掉浪漫幻想,回到現實吧!詞寫到這里并沒結束,隨之補上兩句詞語作為結尾:
回眸看池塘,雨后綠荷綠如藍!
作者將讀者又引回到詞的開頭;再看看雨后的池塘,荷葉在細雨洗滌后顯得綠上加綠,猶如藍色一般,涵蓋有碧綠勝于藍的境界。暗喻人生要經歷磨難與挫折后,方顯堅韌剛強與毅力,這難道不是年輕人所需要的一篇充滿正能量的勵志美文嗎?
鄭軍里先生的另外兩首懷念母校的歌詞,也同樣充滿催人奮進的正能量。盡管他的詞寫的是廣西藝術學院,但仍然被這個時代不同行業(yè)、不同階層的人們所接受,因為對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奮斗進取、刻苦學習是必須經歷的階段,與“梅花香自苦寒來”一樣,它道出了這個時代處世哲理與做人的態(tài)度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創(chuàng)新是文藝的生命。”鄭軍里的歌詞受到青年學子的追逐更深刻的原因還在于“新”,他敢于突破傳統(tǒng)的約束,將詞句融入生活,事業(yè)與生活、夢想與期望、愛與恨、情與仇的方方面面的困惑都可以在他的詩詞中找到啟迪。我們通過分析他的《廣藝四季》,從中尋找他創(chuàng)作的詞句魅力與浪漫情懷吧:
獨上紅摟,眺望青山,春色泛綠南湖柳。灰色琴房,綠樹成行,細雨綿綿笛聲伴。夏夜漫長,蛙聲陣陣,伴隨多少學子忙。熱風吹拂,蚊蟲繞梁,汗水浸透夜不還。秋色蒼茫,臺風呼嘯,吹下榕葉遍地黃。抬頭遠望,蟲鳥飛盡,蕭瑟微風催人返。暖陽冬日,綠樹盎然,婀娜少女薄衣裳。學子霸氣,美女如花,蕉花人面映嬌陽。臨湖北望,校園巨變,廣藝處處見貂蟬。流水落花,青春不還,鏗鏘歌聲仍依然!
詞畫合璧,相互輝映,既能豐富畫面內涵,亦可擴展內容之境界,給人更開闊的審美享受,極大拓寬兩種藝術的審美緯度,充實兩者之間的美的意蘊,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主要特點與特色。畫家能將自己的詩情,完全融入畫的意境之中,亦能將繪畫的元素浸潤到詩詞里去,最后將詩情畫意融為一體而達到完美永恒的高度一致,縱觀鄭軍里先生的詩句后感悟到,詩詞內涵可以兩句話概括:
詞中乾坤大,筆下天地寬。■
(鋒格,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