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語言傳承研究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它之所以成為熱門話題,跟當今人們對語言和社會發展的各種新認識,以及社會中越來越多的相關語言問題有關。《語言戰略研究》2017年第3期曾就語言傳承研究開設過專題,廣泛地對一些問題進行討論。本期則聚焦華語與華語傳承問題,以期在近年來研究的基礎上,把華語和華語傳承研究向前再推進一步。
華語分布在世界各地,各地華語賴于依存的華人社會形成時間不一,環境各異,華人也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繁衍變化。在不少情況下,海外華語是作為一種祖語(heritage language)存在的。所謂祖語,主要指社會主體語言之外作為語言文化傳承的祖輩語言(郭熙《論祖語與祖語傳承》,《語言戰略研究》2017年第3期),其重要特點是被邊緣化,需要學習,有時候其象征意義大于實用的交際意義。海外華語至今還能成為各地華人社會之間溝通的重要工具和身份認同的標志,中華文化至今還能在海外各地保留甚至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語言資源,可以說是華語在海外成功傳承的明證。這一成功以及對這一成功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首先,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華語變體為研究語言接觸、語言變異和發展留下了大量的樣本資源,留下了中華文明在世界各地行走的記錄。從《全球華語詞典》到《全球華語大詞典》,再到“全球華語語法研究”,海內外華人學者為世界范圍的語言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未來的華語變體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和細化,例如,各地華語語音的變異和系統變化,區域華語直接的比較分析,方言和各地華語的關系,等等,將會給未來的研究帶來新的空間。
其次,移民和語言的關系已經成為世界學術的前沿問題。海外華語傳承伴隨著華人移民而生,它的成功打破了學術界的一些定律,例如,費希曼關于移民社會三代之間就會轉換語言的預言(王曉梅《柔佛州三代同堂家庭的語言轉用》,載《敲開語言的窗口——多樣性、變異性和規范性》,莊曉齡主編,馬來亞大學語言暨語言學學院,2007)。這促使我們去進一步思考:海外華語傳承何以能夠成功,華語何以能夠世代延續?在語言競爭不斷加劇、語言傳承成為世界性難題的當今,如何借鑒海外華人祖語保持的經驗,為保持世界語言文化多樣性做出貢獻?通過對海外華語傳承歷史和現狀的深入研究,或許可以得到一些答案。我們相信,海外華語傳承研究的成果將會豐富語言傳承理論,成為世界多元語言保持的重要參考。這是海外華語傳承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之所在。
第三,海外華語傳承研究涉及的領域非常廣闊,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實現華語的成功傳承有各種途徑,教育無疑是一個重要方面。有史料可考的海外華文學校的歷史已經有300多年,而目前海外更是有
兩萬多所華文學校。在以往的研究中,當地的語言政策,尤其是語言教育政策中,華文學校和華文教學始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華文教育研究并不等于華語傳承研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人們的研究觸角開始伸向家庭、華人社區以及其中的媒體、語言景觀、社會文化活動等等。近年來,我們對世界各地華語傳承歷史做了大量的一線訪談,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使我們對海外華語傳承有了不少新認識。無論是華語本身還是華語傳承,都有大量的研究空間,例如文化傳承、身份認同和交際工具的糾結、傳承和傳播孰輕孰重的爭論等等;與此同時,華語傳承手段的現代化、華語傳承研究的田野化等,更值得我們積極地去思考,去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學者對海外華語傳承的研究已經在世界語言傳承研究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討論海外華語傳承,還避不開華語在海外傳播的問題。有移民就有傳播,就有傳承。傳承是群體內代際的,是縱向的;傳播是區域或群體間的,是橫向的。海外華語傳承中一直有傳播相伴。這種傳播在空間上表現為華語從中國傳播到世界各地,當地人聽到了一種“像音樂一樣的語言”,從好奇,到學習,影響了一批又一批人;在各地的華文學校里,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不同膚色和面孔的學生,這是華語向非華人群體的橫向傳播。另一方面,這種傳播也促進著華語在海外華人社群中的縱向傳承,正是這些友族學習者的加盟,激發了那些原想放棄祖語的人重新繼承和學習祖語的熱情和信心。
華語社區正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華語社區會跨出物理空間概念上的社區。觀察和研究都表明,未來的海外華語傳承遇到的問題會更加復雜。在一些國家或地區,華語已經或將要成為“三語”教育中的一支。但與所在地主流社會語言和語言競爭中處于強勢地位的英語同行,它并不占優勢;而代際的疏遠也會導致下一代對祖語認同度的下降,有的祖語學習已經成為“二語”學習。盡管如此,仍不宜簡單地把海外華僑華人子女的祖語傳承教育看成第二語言教學。許多研究海外華語傳承問題的學者都提到“傳承語”(我們稱之為“祖語”)這個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是為了把以語言傳承為目標的語言教育跟一般的第二語言教學或外語教學區分開來。但不能把語言傳承研究等同于“傳承語研究”,它跟一些學者所說的“傳承語教育”也不在一個平面上。華語傳承研究應該是一門研究移民與語言的交叉學科。我們在海外華語資源搜集和整理的過程中,對此有了多于以往的認識。例如,影響海外華語傳承的因素并不只是通常所說的華文教育,盡管教育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從目的到對象,華語傳承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隨著對海外華語傳承研究田野化、實證化的深入開展,掌握更詳盡的材料和信息后,我們一定會有更多的發現,一定能把華語傳承服務做得更加精準。
本期專欄圍繞華語傳承問題展開,通過不同的框架、不同的角度,對幾個國家的華語傳承展開討論,涉及共時和歷時的方方面面。“海外華語傳承多人談”則是華語傳承歷史的口述實錄,10位受訪者來自6個國家和地區。希望他們的親歷、真情和期盼,能使我們對海外華語傳承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有更深刻的認識。
讓我們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