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語料庫在翻譯教學中的各個方面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筆者通過自建適用于本校翻譯教學的雙語平行語料庫,并將其運用于翻譯課堂教學中,探究信息化時代翻譯教學語料庫的建設與應用問題,旨在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翻譯教學模式,培養出具備良好翻譯素養,豐富實踐能力的現代化應用型翻譯人才。
【關鍵詞】雙語語料庫;翻譯教學;以學生為中心
【作者簡介】尹若雙(1989.01-),女,河南鄭州人,鄭州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在傳統的翻譯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能通過對比和分析書本上提供的有限例句學習和掌握相關的翻譯理論,而這些例句往往都是根據該理論的特殊需求摘錄和創作的,具有很大的巧合性,不能全方位地展示所用例詞或例句的其他翻譯方法和手段。而平行語料庫的出現則能夠大大滿足學習者在這一方面的需求,相比普通詞典和教材,平行語料庫能為檢索詞提供豐富的譯文和語境,對于翻譯教學的幫助尤為明顯(王艷,2016)。
在翻譯課堂實踐中,語料庫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有利于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隨時從語料庫中調取大量真實的語料,在專業環境下,幫助學生學習和探索翻譯的理論和技巧。平行語料庫有助于發現式學習環境的創建,利用語料庫檢索出的平行語料有利于學生發現或探究語言間的相似性,以及語言轉換的技巧和規律,并逐漸形成運用翻譯策略的能力。平行語料庫具有強大的搜索功能,無論是詞、句,還是段落、篇章,只要前期收錄數據夠全面,后期就能夠給學習者提供的足夠多的參考數據,供學習者在不同語境下對比分析不同版本的雙語對應譯文,探索和學習不同的翻譯理論和方法。由此可見,平行語料庫在翻譯教學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研發價值(王艷,2016)。
筆者在此研究背景下,依托本校教學科研團隊,研發建設了一個供翻譯教學用的小型雙語平行語料庫,并將其應用于日常翻譯教學中,探索語料庫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方法,通過形成性評價體系檢驗語料庫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成果。
1.應用對象。本語料庫項目以鄭州科技學院2016、2017兩級英語專業的10個教學班為實證對象,在翻譯課程教學和雙語平行語料庫的基礎上,結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比較翻譯教學法,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教學實驗。
2.應用過程。我校英語專業的翻譯課程一般都開設在第四和第五學期,在前三個學期聽、說、讀、寫基礎課程學習的基礎上,學生都已具備基本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筆者所在院校的翻譯課程教學周期為一年,兩個學期。在翻譯教學語料庫的基礎上,兩個學期的教學課程各有側重:上學期以翻譯概要和常用翻譯方法為主,下學期則以篇章和文本翻譯為主。
3.課程評價體系。本年度的翻譯課程設立為考試課,總成績為100分,其中,平時成績占20%,期末考試成績占80%。平時成績主要考核學生的出勤率、作業和課堂表現;期末考試成績包含兩部分內容,其中個人語料庫(語料數量+語料質量)占考試成績的50%,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50%。
4.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將雙語平行語料庫應用于翻譯教學,經過為期一年的實驗,已經取得以下成果:
第一,經過一年的努力,翻譯教學語料庫建構已初具規模;
第二,切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換成學習的主導者,開始有意識地主動積累和擴大詞匯,深化語義,提高自主學習積極性;
第三,學生在無形中培養對翻譯的感知度,逐步形成翻譯能力,并通過平行語料庫,對比分析語言間的相似性以及語言轉換技巧和規律,歸納總結翻譯技巧;
第四,在課堂討論中,學生開始評價以及反思自身譯文的不足之處,并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第五,利用語料庫,打破傳統翻譯教學模式,運用新型的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并結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比較翻譯教學法,培養出的翻譯人才具備專業的翻譯理論知識、完備的翻譯建構體系、良好的批判主義精神以及與時俱進的創新能力。
5.存在的問題。但是,在該教學體系實施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值得深思的問題,比如:
第一,語料庫的語料來源問題。在課程開始之初,自建語料庫內已存有一定規模高質量的教學語料,但后期學生在添加語料的過程中,由于搜索資源有限以及搜索方法雷同等問題,學生收集的語料重復率較高,且格式凌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語料入庫的進度和管理;
第二,入庫語料的質量問題。雖然設有語料庫入庫管理員,但由于語料的大量錄入以及管理員自身素質和能力問題,入庫語料質量參差不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此外,入庫語料中還包含了大量學生的翻譯作品,此部分語料的質量是重災區;
第三,軟件操作技術問題。盡管前期在設計語料庫系統時已十分簡單便捷,但對于部分學生而言,系統操作步驟仍然過于復雜,授課過程中經常出現賬戶遺失、語料錯誤錄入、語料對齊失敗等各種突發問題。此外,隨著數據庫的不斷更新,主機負荷越來越大,系統開始逐漸出現進度緩慢或頁面卡死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教學效果;
第四,課程進度問題。每學期的翻譯課程共有48學時,一周兩次課,上學期計劃講解前16講,平均每講兩到3個學時,前期進展較為正常。但隨著后期“以學生為中心”開始進行小組活動,學生在展示過程中不能有效控制時間,導致后半學期課程極度緩慢;
第五,學生自覺性問題。“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主義教學法要求學生具備高度的自覺性,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并不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尤其我校的學生都是本科第三批次的學生,自控能力相對較差,部分學生會出現渾水摸魚的現象。
5.解決方案。語料庫翻譯教學在我校的發展并不成熟,尚處于初級實驗階段,對于實驗過程中已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會高度重視并予以解決。
第一,關于語料的來源問題,由于大部分學生較為懶散,經常投機取巧,只從某些固定的雙語網站中尋找語料,導致語料來源過于單一且重復率高。但是很多電子書、光盤、雙語書籍或雙語雜志中有很多高質量的中英雙語對應文本,只是格式轉換非常麻煩,大部分學生不愿意做嘗試。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分組,以月為周期,每組輪流從網頁、紙質書籍、雜志、電子書光盤中摘錄語料,擴大語料的來源;
第二,關于語料的質量問題,對于學生從網頁、紙質書籍、雜志、電子書光盤中摘錄的語料,質量也是參差不齊,需要加派高質量的語料庫管理員嚴格把控質量關,完善語料管理員管理體系,嚴格制訂管理制度,獎罰分明。對于學生翻譯作品的數據錄入,可由教師把關,在數據錄入之前先對學生的譯文進行評分,劃分等級,然后再讓學生分級錄入,以作對比,方便課堂教學;
第三,關于軟件操作技術問題,雖然課程初期已對學生進行系統操作培訓,但部分學生掌握并不牢固,導致后期出現各種各樣的操作問題,影響課堂效率。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可在培訓結束后進行考核,逐一檢查學生操作是否熟練,并計入平時成績,激勵學生嚴陣以待。除此之外,對于系統自身問題還需要與研發人員進一步溝通,有效解決系統bug、內存、運行速度等技術問題;
第四,關于課程進度問題,由于課程初期師生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磨合,教師的課程把控度需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操作效率也需要大幅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可設立嚴格的考核制度,比如,學生分組展示時,制訂嚴格的時間限制及扣分體系,以此督促學生高質量地完成課程任務;
第五,關于學生自覺性的問題,雖然本科三批的學生有其自身特點,但學生的課堂表現及自覺性與教師的管理有密切的關系。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思考,選用更靈活的教學方式,比如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再設立嚴格的考核制度,恩威并施,糾正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提高課堂效率。
翻譯這門學科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目,學生在學習不同翻譯理論的基礎上,需要在翻譯實踐中學習和體會這些理論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然后在大量的翻譯實踐中靈活運動所學翻譯方法和技巧。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以課堂為中心、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教師圍繞有限的教材進行填鴨式的教學,一味地灌輸書本中死板的知識;而學生則依賴于教師填鴨式的教學,被動地接受所限的書本中的知識(陳宣榮,2012)。按此種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并不具備優秀的翻譯素質,因為他們在翻譯課堂上,只是一味地記錄課堂筆記、背誦翻譯理論、完成課后翻譯任務,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翻譯的學習過程中,也無法激發學習翻譯的興趣,體會翻譯的樂趣,更不能積累翻譯經驗,提高翻譯水平。但翻譯學習者必須具備“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在實踐中培養翻譯的感知能力,構建翻譯概念、探索和發現翻譯技巧,從而形成翻譯能力。將自建雙語平行語料庫運用于翻譯教學中就能以學生為中心,在翻譯教學語料庫的構建過程中,教師以組織者的身份對學生進行分組并布置相應的語料積累任務,驅動學生自主積累語料,發揮主動性;然后教師再以指導者的身份在翻譯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在不同語境下學習和探索不同的翻譯方法;最后,教師再以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身份,以小組為單位,幫助學生在協作和會話過程中完成語篇的翻譯任務?;陔p語平行語料庫的翻譯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預習中感知教材、自學中質疑問題、討論中獲得知識、運用中構建知識,還能全方位地督促學生自主提高翻譯能力。筆者通過自建適用于翻譯教學的雙語平行語料庫,并將其運用于翻譯課堂教學中,探究了信息化時代翻譯教學語料庫的建設與應用問題。雖然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困難,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不曾改變,對“翻譯教學語料庫”和“基于語料庫的新型翻譯教學法”的探索也不會停止。
參考文獻:
[1]陳宣榮.建構主義視角下翻譯課堂自主學習模式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2(6):103-104.
[2]王艷.利用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技術自建商務英語翻譯教學平行語料庫[J].教育現代化,2016(7):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