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發布,使得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迫切性進一步提高。本文基于專門用途英語(ESP)中的需求分析理論,對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大學英語課程進行調查研究,分析ESP教學模式同現行大學英語課程相結合的可行性,旨在改革大學英語課程現狀,使大學英語教學符合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提升英語教學效果。
【關鍵詞】ESP教學;大學英語;職業教育;藝術類
【作者簡介】馬麗娜(1987-),女,重慶南岸人,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門用途英語。
【基金項目】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2019年度院級教育教學改革一般項目“藝術類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ESP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9WYZY07)。
一、專門用途英語(ESP)概述
專門用途英語(ESP)是新興于20世紀60年代的一種有別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70年代以后,隨著語言教學越來越注重實際需求和職業導向,國內外對ESP教學的需求日益增長,使得大學英語教學越發關注學生的專業化需求上。對 ESP 的界定,比較公認的還是Hutchinson與Waters(1987)的界定,“ESP是一種語言教學方法,其中所有與內容和方法相關的決定都是以學習者學習的理由為基礎的”。他們強調ESP和各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并提出ESP的分類。同時,ESP教學與其他英語語言教學形式在學習過程方面是相似的,他們的區別并不在類型上,而是在教學內容上,ESP的教學內容同專業和職業的聯系更為密切。而Jordan(1987)的分類就更明顯地體現出語言學習地最終目的性,分為職業英語(EOP)和學術英語(EAP),因此,專門用途英語是一種全新的課程教學模式和理念,是和學習者專業和特定職業緊密相關的。ESP 課程設計的主要過程中,對學習者的需求分析(Need Analysis)是進行課程設計和一切教學的基礎理論來源,也是也是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二、需求分析理論(Need Analysis)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需求分析理論進行設計。對專門用途英語進行研究和探索,最基礎最首要的就是要進行需求分析,才能制訂有效的教學大綱,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找到恰當的教學方法。需求分析理論在專門用途英語發展到第三階段即目標情境分析階段便開始出現,主要分為“目前情境分析”和“目標情境分析”(Robinson, 1991)兩類。前者將重點放在學習者上,著力對當前學習者的語言基礎、學習需求動機等進行分析;而后者的焦點是在分析目標情境中需要什么樣的學習者,同時分析在專業學習和職業發展中學習者實際需要什么樣的語言能力。而語言學家也提出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的分類。社會需求體現出國家、地區、行業對目標語言的不同需求,表現出強烈的行業職業特點;束定芳(2004)認為,學習者現有的知識水平同他希望將來能達到的語言水平之間的差距即是個體需求,而研究個體需求要以學生為主體。因此,要使教學活動設計切合實際,教師教學的設計應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在課程開始之前就應當進行需求分析,掌握學習者當前的學習實際和他們的學習期望,這不僅有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任務設置和改善評價方式等,以滿足特定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自我效能感,提高英語學習效果。
三、研究方法與結果
1.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從學生心理需求、職業需求、語言能力需求、學習發展需求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學生對ESP課程和大學英語課程學習的需求情況,以及對現行大學英語課程同ESP教學相結合的可行性分析,以期在基于需求為導向的前提下,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思路和理念,提出新的教學設想。
2.研究對象。本文的研究對象是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2019和2020級學生,涉及音樂、舞蹈、藝術設計等藝術類專業和藝術教育、新聞傳播等文化類專業,學生均進行了一學期以上大學英語學習,他們對于現行大學英語教學理念和方法,以及未來自我發展對英語的需求上有一定清晰的認知和想法,因此,此次調查結果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ESP教學同現有大學英語課程有機銜接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3.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問卷+訪談的形式,通過制作問卷《高職學生 ESP 學習問卷調查》(共21題)分別在2019級學年末和2020級學期末向學生發放,并隨機選擇不同專業和基礎層次的學生進行個別訪談,最后對搜集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旨在調查藝術類高職院校學生對大學英語課程和ESP (專業英語)課程的態度和看法,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4.研究結果分析。本次問卷共發放460份,收回有效問卷457份;訪談10人,獲得訪談反饋10份,利用Excel對搜集的數據進行系統分析,獲得以下結果:
(1)對英語學習的認知和大學英語課的看法。調查顯示,45.08%的學生期望通過英語學習提高就業能力,而有專業學習需求的學生占到了32.6%;共有87.09的學生期望通過該課程掌握語言輸出技能(日常交際、閱讀英文資料、專業交往等),希望教學注重生活職場交際和專業領域的同學占75.06%,由此看出,大學英語課應切實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
(2)對教學方法和課堂教學期望。在課堂教學方法上,選擇最多的是情景交際法(83.59%)、講授法(72.65%)和學生操練為中心(57.77%),教師講為主的方法最低(42%),一方面體現出藝術類高職院校學生基礎普遍較差,另一方面體現出行動能力較強,希望通過實際操作來獲取語言知識和技能。但目前大學英語課的主要教學方法仍然停留在傳統的閱讀翻譯法(47.26),因而不利于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3)對教材使用情況的態度。44.42%的學生認為,目前的大學英語課教材偏難;超過一半的學生(50.32%)認為,現行教材不能充分結合專業特點,體現實用性和職業性,這表明,現行教材不適合藝術類高職院校學情,無法有效地滿足學生的學習期望和職業需求。
(4)未來職業對英語需求的看法。根據調查,96.71%的學生均認可英語在未來專業和職業中是能起到作用的,64.99%的學生認為ESP課程對未來就業能產生積極作用,這體現出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認可,對大學英語課程和ESP課程持肯定態度的。
(5)對ESP課程學習和開設的看法。結果顯示,83.58%的學生對ESP課程是有興趣的;認為有必要開設ESP課的學生占到64.99%,同時近一半比例的學生(49.45%)希望ESP和大學英語課同時進行,50.77%的學生認為應該在大學英語課中融入ESP教學內容。因此,在現有周課時不變的前提下,應該將ESP教學同大學英語課程進行有機結合。
四、改進建議
早在20世紀,英國語言學家P. Strevens(1988)便提出,未來英語教學應更注重職業性和實用性;而國內語言學專家也提出應逐步將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和改革重心放到專門用途英語上。本文筆者在對學生學習需求進行分析基礎上,擬對藝術類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提出以下幾點改進建議:
1.大學英語課需要EGP(通用英語)和ESP(專門用途英語)相融合。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過于注重通用英語詞匯語法的教學,無法滿足職業院校特定專業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而導致學生普遍缺乏英語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而ESP教學設計提倡以學習者需求為中心,才能適應特定學生的實際需求,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理應是EGP和ESP相融合的。EGP和ESP從根本上來說都是語言教學,具有同一性;同時,ESP主要針對不同專業,行業的目標語言進行教學,因而又是EGP教學基礎上的延伸,能夠有效滿足不同專業的學生需求。在現行課程學時安排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嘗試采用設置一節通用英語教學,一節針對特定專業需求的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相結合的“1+1”教學內容模式和“必修+選修”的課程設置加強ESP教學,滿足專業人才需求。
2.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所常用的閱讀翻譯教學法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學生對于真實情境教學和實際操作的需求和呼聲也越來越高。因此,在ESP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適時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以學生實際需求和藝術類專業特色為出發點,采用適合藝術類高職學生的教學方法,強化語言輸出訓練和職場應用,模擬真實情境設計教學環節,確保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同時,更新教學理念。ESP教學理念核心在于以學生需求為中心,在教學中,教師應轉變角色,不再居于絕對的主導地位,而是作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和引導者,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改變學而不實用的尷尬局面。
3.加強具備ESP素質的師資隊伍建設和能力培養。當前,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師,普通英語水平較高,但缺乏相對系統的專業行業知識,要從事ESP教學不能很好地結合職業需求。首先,大學英語課程教師在建立集體備課制度基礎上,應深入專業系部學習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了解各專業學生職業需求和行業特色;其次,定期安排教師參與到企業行業實踐當中,實地考察了解所授專業的行業需求和社會需求情況,培養職業素養,加快ESP素質養成;最后,可以定期邀請專業教師、行業專家等進行專業培訓,指導并參與課程建設,教學設計,教案編寫以及評價考核當中,切實打造一支既精通語言技能又真正了解專業的ESP師資隊伍。
4.轉變評價方式。ESP教學理念下,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不再局限于語言技能考試這樣的終結性評價當中,而是更多元的評價模式,從而真正實現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過程性評價注重評價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真實參與度和貢獻度,結合學生專業特色對出勤、作業、情境模擬表演、實際操練等方面采用自評、互評、小組評、教師評結合的方式;終結性評價更注重語言的職場運用能力的考核,采用職場口語、職場聽力、語言技能筆試等方式對目標語言進行有效考核。
5.開發適合藝術類高職院校的校本教材。通用的高職教材不適合藝術類高職院校學生學情,專業行業針對性較弱,因此要結合藝術類高職院校學生特點開發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同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緊扣起來,充分體現出教材的專業性、行業性和職業性特點,能夠實現點對點、面對面的語言技能提升,突出教學目標,細化教學環節,設置具有專業特色的教學任務和實踐操作,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和職場英語技能。
參考文獻:
[1]Hutchinson T,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 Cambridge: CUP, 1987.
[2]Robinson P E. ESP Today: A Practitioner' s Guide[M]. New York & 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91.
[3]Jordan 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 A Guide and Resources for Teacher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4]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