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翠銀


摘? 要:目的? 探討單發子宮肌瘤患者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的效果。方法? 選擇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于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單發子宮肌瘤患者80例,按照患者入院時間分為兩組,對照組(42例,采用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觀察組(38例,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收集分析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并發癥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單發子宮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子宮肌瘤
中圖分類號:R737.3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3-0055-03
子宮肌瘤是指患者因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形成子宮纖維瘤,主要表現為患者出現月經量增多、下腹疼痛、白帶異常等癥狀。隨著病情發展,子宮肌瘤會逐漸增大,嚴重者影響患者生殖器官功能,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因此,針對子宮肌瘤患者需及時診斷并治療[1]。臨床主要采用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但常規手術路徑手術下,患者出血量較大,術后恢復時間較長,導致并發癥發生率升高,隨著腹腔鏡技術發展,腹腔鏡在臨床手術治療中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治療效果顯著[2]。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了腹腔鏡入路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于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單發子宮肌瘤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入院時間分為兩組。對照組42例,年齡26~54歲,平均年齡(42.38±4.62)歲;子宮肌瘤直徑1.4~7.6cm,子宮肌瘤平均直徑(4.69±1.25)cm。觀察組38例,年齡25~56歲,平均年齡(43.03±4.51)歲;子宮肌瘤直徑1.2~7.5cm,子宮肌瘤平均直徑(4.48±1.27)cm。分析兩組患者年齡、子宮肌瘤直徑等資料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內容均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和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經B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且均為單發子宮肌瘤;②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患者合并有心肝腎臟等器官組織疾病情況;②患者有手術禁忌或出現凝血功能障礙;③患者在妊娠期或哺乳期。
1.3? 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行婦科檢查,并在B超檢查下確定子宮肌瘤的大小和位置,根據患者對應手術治療方法進行子宮剔除術治療,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均取仰臥位,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方式。
對照組。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以腹壁為手術路徑,逐層切開,若子宮肌瘤直徑較小,做縱向切口,向外側牽拉,充分暴露肌瘤病灶,采用組織鉗控制并夾住肌瘤,向外牽拉,進行鈍性分離,針對肌瘤周圍血管粘連情況,不能強行分離,避免造成術中出血量增大,需采用血管鉗夾斷止血。若子宮肌瘤直徑較大,做橫向切口,注意保護輸卵管,避免影響患者的生殖功能。
觀察組。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由臍孔部上緣建立做1cm切口,建立氣腹并維持壓力為10~12mmHg,并置腹腔鏡觀察患者子宮肌瘤情況以及周圍腹腔組織。于患者左右骼前上棘分別做2cm切口,為手術操作孔,在子宮肌瘤周圍注射垂體后葉素,切開肌瘤至假包膜,分離瘤體,采用生理鹽水對腹腔進行沖洗后,采用可吸收線進行切口縫合。
1.4? 療效標準
收集患者臨床指標和并發癥情況:①術中出血量,記錄患者術中出血量情況。②術后指標情況,主要從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三個方面分析。③并發癥發生率,包括感染、發熱、腸粘連等。并發癥發生率=(感染+發熱+腸粘連)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19.0軟件中分析,出血量、術后指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x±s)表示;并發癥采用χ2檢驗,并以[n(%)]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據流行病學顯示,子宮肌瘤發病原因主要與女性患者機體雌激素、生長激素有關,隨著年齡增長,臨床發病率越高。近幾年來,子宮肌瘤患者呈年輕化發展,而女性對生殖功能的需求也越來高,子宮肌瘤剔除術是一種子宮肌瘤根治術,根據患者病灶位置進行剔除,能夠最大限度保護患者生殖功能,患者治療依從性較高,應用范圍較廣[3]。
子宮肌瘤剔除術手術路徑主要分為兩種方式:①經腹入路是指由腹部入路,進行腫瘤切除治療,具有手術視野明顯,手術難度低的優點,但手術創口大,術后感染、腸粘連發生率高,同時,患者子宮肌瘤之間較大情況下,容易損傷患者輸卵管,造成術后生殖功能損害,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4]。②腹腔鏡入路是由患者腹腔組織建立操作孔,進行子宮肌瘤分離切除治療,能夠有效縮小手術治療創口,促進患者術后早日康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同時,腹腔鏡手術中對子宮肌理注射垂體后葉素,能夠促進子宮節律性收縮,起到止血作用。但同時由于垂體后葉素作用效果較強,手術中需控住藥物注射量,避免發生血壓升高、皮膚過敏等不良反應情況。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用腹腔鏡入路方式,患者術后恢復時間更短,安全性高,應用價值高。分析觀察組患者并發癥情況顯示,患者術后容易引發腸粘連并發癥,其發生原因多為子宮肌瘤剔除后,子宮上有明顯瘢痕,針對子宮肌瘤直徑較大患者,剔除后子宮恢復時間較長,且易發生腸粘連并發癥情況。同時,患者術后子宮壁薄弱,短時間內不宜懷孕,子宮破裂風險較高[5]。
綜上所述,腹腔鏡子宮肌瘤術治療子宮肌瘤,可促進患者術后快速康復,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鮑夢欣,劉侃,蔡力紅.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J].當代醫學,2020,26(16):161-162.
[2]劉晶晶.腹腔鏡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單發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13):84-85.
[3]孟倩.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20,31(02):235-236.
[4]沐莉莉.腹腔鏡較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65):85-86.
[5]都娜.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19):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