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明 張子林
摘? 要:目的? 探討腹腔鏡疝修補術(TAPP)與傳統充填式無張力網片修補對比的臨床療效。方法?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17年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腹股溝疝患者進行分組,各52例,對照組施以傳統充填式無張力網片修補治療,試驗組施以腹腔鏡疝修補術(TAPP)治療,對患者的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疼痛(VAS)評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1年復發率進行觀察。結果? 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較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1年復發率明顯較低,手術用時明顯較長,住院時間明顯較短,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 腹腔鏡疝修補在腹股溝疝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傳統充填式無張力網片修補,中具有更佳的效果。
關鍵詞:腹腔鏡疝修補;傳統充填式無張力網片修補;腹股溝疝
中圖分類號:R656.2+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3-0069-02
腹股溝疝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疾病,將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健康與生活質量,需要及早進行治療,以便能夠消除不良癥狀[1]。目前臨床中多使用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包括腹腔鏡疝修補與傳統充填式無張力網片修補術等多種方式。通過相關的臨床實踐證明,傳統方式會產生相對較高的并發癥,并且具有相對較高的復發率[2];而腹腔鏡手術方式則能夠有效的彌補上述不足[3]。本文將探討腹腔鏡疝修補與傳統充填式無張力網片修補對比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12月祿豐縣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共104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患者52例,均為男性;年齡為45~56歲,平均年齡為(50.20±4.91)歲;其中20例為腹股溝直疝,32例為腹股溝斜疝。試驗組患者52例,均為男性;年齡為45~57歲,平均年齡為(50.90±5.10)歲;其中21例為腹股溝直疝,31例為腹股溝斜疝。統計學處理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基本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腹股溝疝的臨床診斷標準;②家屬均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的治療禁忌證;②無法積極配合完成治療。
1. 3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充填式無張力網片修補治療,進入手術室后輔助患者采取平臥位,對患者進行持續硬膜外阻滯麻醉,麻醉成功后對腹股溝區腹外斜肌腱膜進行斜向切開,以便能夠使疝囊得到充分暴露,之后將疝囊游離至腹環,高位結扎疝囊,游離精索提起,然后再將聚丙烯平片置于精索下加強后壁,周圍用可吸收縫線固定于恥骨結節、聯合建和腹股溝韌帶上,逐層縫合切口。
試驗組患者實施腹腔鏡疝修補治療,進入手術室后輔助患者采取頭低腳高位,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麻,為患者建立氣腹,之后將腹腔鏡系統置入腹腔中,在腹股溝內環上2cm的位置對腹膜進行橫向切口,并將疝囊完全游離拉回腹腔內,對海氏三角、內環周圍組織、腹膜前間隙進行潛行游離;在腹腔鏡的輔助下對瘺口大小進行觀察,選擇3D聚丙烯補片植入腹膜前間隙,將其覆蓋于海氏三角、腹股溝管、股管內口上,使用釘合器對補片進行固定,并對腹膜進行縫合。
1.5? 觀察指標
①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疼痛(VAS)評分。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評價,最高分為10分,分數越高,說明疼痛感越強。②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1年復發率情況。并發癥包括切口積液、緩慢疼痛、尿潴留、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總發生率=(切口積液+緩慢疼痛+尿潴留+切口感染)例數/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處理
統計學軟件選用SPSS20.0,用(x±s)表示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方式對兩組患者進行檢驗;用[n(%)]表示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方式對兩組患者進行檢驗,若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VAS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較少,手術用時明顯較長,住院時間明顯較短,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對比分析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對照組與試驗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差異顯著(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1年復發率比較
試驗組1年復發率的為1.92%(1/52),對照組1年復發率的為13.46%(7/52),兩組相比差異顯著(χ2=4.875,P=0.027)。
3? 討論
腹股溝疝在臨床中十分常見,會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產生較大的不良影響,及時良好的治療是提升患者康復水平的關鍵。醫生多使用手術方式進行治療,但由于缺少有效的技術條件,以往臨床中多使用傳統充填式無張力網片修補術進行治療,通過臨床實踐可知,該種手術方式具有解剖分離相對較多、操作簡單、出血相對較多、意外損傷風險小等特點,同時此種方式能夠分散患者的腹腔內壓,在較大程度上避免形成較高的腹內壓,因而能夠降低患者的不適感,對于初次行修補術治療、未出現嚴重腹筋膜缺損的患者而言,該種方式較為適合[4]。
伴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改進,目前臨床中多使用腹腔鏡疝修補術(TAPP)進行治療。此種方式無需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因而能夠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并且能夠使患者在術后獲得快速恢復,并且能夠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然而通過相關的臨床實踐顯示,腹腔鏡疝修補術具有較為繁雜的操作過程,因此若手術操作人員未具有較高的操作能力,則可能會導致患者在術后產生相關的并發癥;同時由于該種手術需要為患者建立氣腹,并且還需要將腹腔鏡器械置入腹腔中,因而將會延長手術時間,并增加手術費用。通過臨床研究與觀察可知,此種手術方式主要適用于老年腹股溝疝患者及雙側疝或者復發疝患者[5]。通過本研究的結果可知,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較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1年復發率明顯較低,手術用時明顯較長,住院時間明顯較短,VAS評分明顯較低,提示腹腔鏡疝修補具有更佳的效果。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相比于傳統充填式無張力網片修補,腹腔鏡疝修補術(TAPP)與在腹股溝疝的治療中具有更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羅劍波.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效果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20,20(02):85-86.
[2]張成生.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效果對比[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35):5081-5082.
[3]豐威,郭久冰,徐文軍,等.經腹腔腹膜前腹腔鏡疝修補術與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成人腹股溝疝治療中臨床療效的比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8,39(17):2006-2008.
[4]熊建寧,胡立春,柳進成.腹腔鏡與網塞充填式腹股溝疝修補術比較分析[J].中國實用醫刊,2017,44(09):63-65.
[5]冷蔚,曹萬龍,李由.自制引流管在疝修補術后切口感染中的應用[J].現代臨床醫學,2018,44(03):192-194.